第三节 第一次诏见
作者:阿越
推荐阅读:甜心小公主PK十大美男、鬼谷尸经、亡灵祷文、神之血裔、殡葬学的那些诡异事、星舞九神、倾世狂妃:废材四小姐、水浒仙途、外星牧场、天鹏纵横、时空妖灵、鬼喘气、花千骨、帝国远征、天脉至尊、终极教师、只手遮天、冥法仙门、吞天、洪荒圣主、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https://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十三岁的皇帝给我的这份诏书,让我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做隐士。
然而也有一些是我这个现代人无法理解的,那就是我其实并不认识什么官员,他们为什么会举荐我呢?
赵顼在我们那个年代看来,是个英俊的年轻人。
我有点近于无礼的观察着这个年轻的皇帝,思忖着他在历史上的作为,这是个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
那个眼神中有几分傲气老头,一定就是王安石了,“他今年49岁,还有十六年好活”
,我在心里飞快的回忆着,不由得有几分好笑。
因为越是著名的人物,我就越知道他们的生死。
有人在呵斥着我的无礼,但是被皇帝制止了。
三拜九叩首之礼是满洲的皇帝玩的把戏,在宋朝并不流行,我转过神来简单的参拜了皇帝,递上我奏折。
在奏折里我委婉的表示,我并不想做官。
这种辞让很快被当成一种虚伪,于是皇帝继续要求我为朝廷服务,而我则“坚拒之”
,年轻的皇帝有点恼怒,但是历史上我这样的人往往会有较好的名声,他必须答应我的请求,并且绝不能为难我,否则史官们会记上他的暴政。
然而在最后一次,他看来马上准备答应我的时候,我突然提出一个请求,我希望皇帝以给我专折上奏之权,让我能站在朝局之外,以平民的身份来关注着朝政的得失,并直接向皇帝本人提出建议。
很快有大臣出来说这与制不合,然而我的说法并非没有吸引力:
“古谚有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今日大宋相公有变法图强之议,臣虽山野贱民,亦知士大夫赞成攘助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极力阻挠者有之。
大宋朝廷之内,难免两党之争,变法者说变法是,非之者谓变法非,莫衷一是。
陛下虽然天纵聪明,亦不免有偏信之失。
倘有数人,不在朝廷之中,不在两党之内,以草民之身份观察朝政得失,上达天聪,而朝中诸君既知陛下能直达下情,则两党皆不敢虚妄诽谤,故陛下有兼听之明。
又,臣身无官爵,于两党皆无所求,于两党皆无所私,臣亦不敢议论公卿,每月一折,只论市井见闻,为陛下之耳目而已,如此亦不违古制,当尧舜之世,便是山野草民,亦可向天子讲谏,今日之论,盖追三代遗风,而愿皇帝成尧舜也。”
虽然这些话并无文采,但是却也易懂。
大臣们倒也并不认真阻拦,说白我不过是想做个不想要官职的御史罢了,又有什么好阻止的呢?
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却至关重要。
我现在的态势,一方面很想涉及到政治当中,来影响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也很知道此时的政局完全是个油锅,我很怕把自己给烫着了。
有了这样一个超然的身份,我就既能影响到皇帝的决策,又避开了新旧的党争。
而且我不要官职的令名,会让我得到更多的舆论加分,我的清名又反过来让我的进言更有影响力。
“熙宁三年……赐布衣石越进士及第,翰林学士……”
——史官们如此记载着当天发生的事情。
(注:北宋简拔人才,并不拘束,由布衣而为重臣近臣,史不绝书。
)
二十三岁的皇帝给我的这份诏书,让我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做隐士。
然而也有一些是我这个现代人无法理解的,那就是我其实并不认识什么官员,他们为什么会举荐我呢?
赵顼在我们那个年代看来,是个英俊的年轻人。
我有点近于无礼的观察着这个年轻的皇帝,思忖着他在历史上的作为,这是个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
那个眼神中有几分傲气老头,一定就是王安石了,“他今年49岁,还有十六年好活”
,我在心里飞快的回忆着,不由得有几分好笑。
因为越是著名的人物,我就越知道他们的生死。
有人在呵斥着我的无礼,但是被皇帝制止了。
三拜九叩首之礼是满洲的皇帝玩的把戏,在宋朝并不流行,我转过神来简单的参拜了皇帝,递上我奏折。
在奏折里我委婉的表示,我并不想做官。
这种辞让很快被当成一种虚伪,于是皇帝继续要求我为朝廷服务,而我则“坚拒之”
,年轻的皇帝有点恼怒,但是历史上我这样的人往往会有较好的名声,他必须答应我的请求,并且绝不能为难我,否则史官们会记上他的暴政。
然而在最后一次,他看来马上准备答应我的时候,我突然提出一个请求,我希望皇帝以给我专折上奏之权,让我能站在朝局之外,以平民的身份来关注着朝政的得失,并直接向皇帝本人提出建议。
很快有大臣出来说这与制不合,然而我的说法并非没有吸引力:
“古谚有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今日大宋相公有变法图强之议,臣虽山野贱民,亦知士大夫赞成攘助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极力阻挠者有之。
大宋朝廷之内,难免两党之争,变法者说变法是,非之者谓变法非,莫衷一是。
陛下虽然天纵聪明,亦不免有偏信之失。
倘有数人,不在朝廷之中,不在两党之内,以草民之身份观察朝政得失,上达天聪,而朝中诸君既知陛下能直达下情,则两党皆不敢虚妄诽谤,故陛下有兼听之明。
又,臣身无官爵,于两党皆无所求,于两党皆无所私,臣亦不敢议论公卿,每月一折,只论市井见闻,为陛下之耳目而已,如此亦不违古制,当尧舜之世,便是山野草民,亦可向天子讲谏,今日之论,盖追三代遗风,而愿皇帝成尧舜也。”
虽然这些话并无文采,但是却也易懂。
大臣们倒也并不认真阻拦,说白我不过是想做个不想要官职的御史罢了,又有什么好阻止的呢?
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却至关重要。
我现在的态势,一方面很想涉及到政治当中,来影响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也很知道此时的政局完全是个油锅,我很怕把自己给烫着了。
有了这样一个超然的身份,我就既能影响到皇帝的决策,又避开了新旧的党争。
而且我不要官职的令名,会让我得到更多的舆论加分,我的清名又反过来让我的进言更有影响力。
“熙宁三年……赐布衣石越进士及第,翰林学士……”
——史官们如此记载着当天发生的事情。
(注:北宋简拔人才,并不拘束,由布衣而为重臣近臣,史不绝书。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