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田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求收藏!求推荐票!
*
罗野看了一眼罗信,最终也摇了摇头,心中暗道:“看来信儿确实不是读书人的料,根本就不是读书人的性子,老二家这是在白费钱啊!本来那日子过得就够呛,以后恐怕就更苦喽!”
罗信却不管别人在想什么,干得浑身出了一身细汗,只觉浑身舒爽。一边干,一边心中还有一种感触。
中国的历史应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武国,一个是文国。
在宋以前,中国虽然也重视文人,但是却更重视武人,可以说是以武治国。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都是如此。那个时候的读书人也都习练武艺,想当初就连房玄龄这种文人都曾经拎着一把剑跟着李世民冲锋陷阵过。
但是……
到了宋一切就都变了,武人的位置下降了,而且是下降的厉害,文人的位置提升了,而且是提升的厉害,甚至在罗信看来,已经有些畸形了。
读书人开始鄙视武人,读书人开始只知道死读书,不再涉及任何领域,他们变得手无缚鸡之力,自宋开始,中国走入了以文治国,其结果却不仅仅是亡国,而且几乎断了文人的传承。
蒙古的铁蹄不仅仅是摧毁了文国的宋,而且屠杀了宋的文人,中原千万户被蒙古人杀得只剩下几十万户,几乎屠杀光了宋的文人世家,让无数典籍毁于战火,到如今的大明还在拾遗补缺当中。
如今大明虽然赶走了元,但是却依旧没有接受教训,也许是害怕武人造反,依旧没有给武人应有的地位,依旧是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依旧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而且罗信知道大明的最后也被清给灭了。
所以罗信对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非常痛恨。他改变不了大明什么,那就从自己做起。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就要坚持。
通往田地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妇人,却正是罗氏和一些给田里干活的男人送开水。大婶和小婶也挎着一个竹篮和罗氏走在一起。
“青儿,信儿,过来喝碗热水歇歇。”罗氏走到了田埂前,放下竹篮,朝着罗青和罗信兄弟两个唤道。
“娘,来了!”
兄弟两个扔下锄头向着娘跑了过来。罗氏眉角含笑地从竹篮里取出了两个大碗,分别倒上热水,罗青和罗信兄弟两个便端起大碗喝了起来。
“哟,这不是信儿吗?”小婶的声音惊讶得有些做作地传了过来:“我们的神童也下地干活啊?”
罗信将口中的水喝下,看了小婶一眼,淡淡地“嗯”了一声。
小婶便夸张地喊道:“二嫂,我不是说你,读书人怎么怎么干这种活?你这家教……真是!你看我家相公什么时候下过田?我家相公可是要中举人,中进士做官的,这是读书人的志向。你怎么能让信儿在田里蹉跎?这不是害信儿吗?”
“哼!”
爷爷坐在田埂上也狠狠地冷哼了一声,罗氏的脸就变得苍白。罗信淡淡地看了一眼小婶,又看了一眼爷爷,正迎上爷爷那双凌厉的眼神。但是罗信的神色却没有丝毫的变化,眼中反而露出了一丝讥讽望着小婶道:
“小婶,不管是农人也好,读书人也罢,总不能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你可知道皇帝在宫里也有块地,也要亲手侍弄?你可知道每年知县老爷也要下地开犁以示春种?从皇帝到官老爷都能够下地,我一个读书人怎么就不能够下地?父亲在外,大哥年幼,我们兄弟两个兄友弟恭,这本是好事,怎么到了小婶的口中就变了味道?”
小婶一下子便被罗信给呛住了,一张脸憋得通红。爷爷诧异地看了罗信一眼,在他的心中以前的罗信没有这么能言善道,如今说得连他这个爷爷都没有话反驳,难道信儿真是一个读书的料子?
周围的村邻也都吃惊地望着罗信,一个个心中暗道:“皇帝真的在皇宫里面也有一块地?也和他们一样下地种田?”
“怎么和小婶说话呢?”罗氏轻轻地打了罗信一巴掌,嘴里虽然在责怪,眉宇之间却荡漾着喜意。
罗信不再言语,默默地喝水,然后和大哥下地继续翻地。那边的小婶也不再言语,待爷爷和大伯他们喝完水,便匆匆地离开了田埂。罗氏又在田埂呆了一会儿,这才赶着回去做饭。
当夕阳的余晖洒落之时,罗青和罗信也扛着锄头向着家里跑去,爷爷在后面望着罗信的背影,眼中变化着神色。
回到了家里,母亲已经把饭做好,陆家的份子钱虽然还没有领到,但是伙食却已经出现了变化,桌上出现了肉,还有炒鸡蛋。
罗信夹了一筷子鸡蛋放在了母亲的碗里,笑道:“娘,快吃,你过上了皇上的生活。”
“这孩子!”罗氏扬手做出打人装,然后噗嗤一声也笑了出来:“好了,老实吃饭。”
“是!”
罗信和大哥相视一笑,开始闷头吃饭。要不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两个人将桌子上的饭菜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才摸着肚子一副陶醉状,罗信不由感叹道:
“这才是人过的生活啊!”
罗氏便嗔道:“你以前过的不是人的生活?”
“娘,我错了!”
罗信急忙站了起来,向着屋子里落荒而逃。回到屋子里,便又开始誊写记忆中的文章,大哥则是去了院子里比比划划,领悟关刀。
这一日。
午后的阳光洒落在人身上暖洋洋,罗信从老师那里回到了家,便站在桃树下吹奏洞箫。村子的小路上走来了一条身影,十二岁的张洵行走之间已经有了一份读书人的气度,多了一份儒雅。循着洞箫声来到了罗家的院门外,便精力在那里听箫。院门内罗信吹得认真,院门外,张洵听得陶醉。
待箫声落下,张洵腾然而行,抬起手拾起门环轻轻地敲击。门内传来脚步声,院门打开,现出罗信。
“张兄找我下棋?”
*
求收藏!求推荐票!
*
*
求收藏!求推荐票!
*
罗野看了一眼罗信,最终也摇了摇头,心中暗道:“看来信儿确实不是读书人的料,根本就不是读书人的性子,老二家这是在白费钱啊!本来那日子过得就够呛,以后恐怕就更苦喽!”
罗信却不管别人在想什么,干得浑身出了一身细汗,只觉浑身舒爽。一边干,一边心中还有一种感触。
中国的历史应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武国,一个是文国。
在宋以前,中国虽然也重视文人,但是却更重视武人,可以说是以武治国。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都是如此。那个时候的读书人也都习练武艺,想当初就连房玄龄这种文人都曾经拎着一把剑跟着李世民冲锋陷阵过。
但是……
到了宋一切就都变了,武人的位置下降了,而且是下降的厉害,文人的位置提升了,而且是提升的厉害,甚至在罗信看来,已经有些畸形了。
读书人开始鄙视武人,读书人开始只知道死读书,不再涉及任何领域,他们变得手无缚鸡之力,自宋开始,中国走入了以文治国,其结果却不仅仅是亡国,而且几乎断了文人的传承。
蒙古的铁蹄不仅仅是摧毁了文国的宋,而且屠杀了宋的文人,中原千万户被蒙古人杀得只剩下几十万户,几乎屠杀光了宋的文人世家,让无数典籍毁于战火,到如今的大明还在拾遗补缺当中。
如今大明虽然赶走了元,但是却依旧没有接受教训,也许是害怕武人造反,依旧没有给武人应有的地位,依旧是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依旧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而且罗信知道大明的最后也被清给灭了。
所以罗信对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非常痛恨。他改变不了大明什么,那就从自己做起。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就要坚持。
通往田地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妇人,却正是罗氏和一些给田里干活的男人送开水。大婶和小婶也挎着一个竹篮和罗氏走在一起。
“青儿,信儿,过来喝碗热水歇歇。”罗氏走到了田埂前,放下竹篮,朝着罗青和罗信兄弟两个唤道。
“娘,来了!”
兄弟两个扔下锄头向着娘跑了过来。罗氏眉角含笑地从竹篮里取出了两个大碗,分别倒上热水,罗青和罗信兄弟两个便端起大碗喝了起来。
“哟,这不是信儿吗?”小婶的声音惊讶得有些做作地传了过来:“我们的神童也下地干活啊?”
罗信将口中的水喝下,看了小婶一眼,淡淡地“嗯”了一声。
小婶便夸张地喊道:“二嫂,我不是说你,读书人怎么怎么干这种活?你这家教……真是!你看我家相公什么时候下过田?我家相公可是要中举人,中进士做官的,这是读书人的志向。你怎么能让信儿在田里蹉跎?这不是害信儿吗?”
“哼!”
爷爷坐在田埂上也狠狠地冷哼了一声,罗氏的脸就变得苍白。罗信淡淡地看了一眼小婶,又看了一眼爷爷,正迎上爷爷那双凌厉的眼神。但是罗信的神色却没有丝毫的变化,眼中反而露出了一丝讥讽望着小婶道:
“小婶,不管是农人也好,读书人也罢,总不能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你可知道皇帝在宫里也有块地,也要亲手侍弄?你可知道每年知县老爷也要下地开犁以示春种?从皇帝到官老爷都能够下地,我一个读书人怎么就不能够下地?父亲在外,大哥年幼,我们兄弟两个兄友弟恭,这本是好事,怎么到了小婶的口中就变了味道?”
小婶一下子便被罗信给呛住了,一张脸憋得通红。爷爷诧异地看了罗信一眼,在他的心中以前的罗信没有这么能言善道,如今说得连他这个爷爷都没有话反驳,难道信儿真是一个读书的料子?
周围的村邻也都吃惊地望着罗信,一个个心中暗道:“皇帝真的在皇宫里面也有一块地?也和他们一样下地种田?”
“怎么和小婶说话呢?”罗氏轻轻地打了罗信一巴掌,嘴里虽然在责怪,眉宇之间却荡漾着喜意。
罗信不再言语,默默地喝水,然后和大哥下地继续翻地。那边的小婶也不再言语,待爷爷和大伯他们喝完水,便匆匆地离开了田埂。罗氏又在田埂呆了一会儿,这才赶着回去做饭。
当夕阳的余晖洒落之时,罗青和罗信也扛着锄头向着家里跑去,爷爷在后面望着罗信的背影,眼中变化着神色。
回到了家里,母亲已经把饭做好,陆家的份子钱虽然还没有领到,但是伙食却已经出现了变化,桌上出现了肉,还有炒鸡蛋。
罗信夹了一筷子鸡蛋放在了母亲的碗里,笑道:“娘,快吃,你过上了皇上的生活。”
“这孩子!”罗氏扬手做出打人装,然后噗嗤一声也笑了出来:“好了,老实吃饭。”
“是!”
罗信和大哥相视一笑,开始闷头吃饭。要不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两个人将桌子上的饭菜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才摸着肚子一副陶醉状,罗信不由感叹道:
“这才是人过的生活啊!”
罗氏便嗔道:“你以前过的不是人的生活?”
“娘,我错了!”
罗信急忙站了起来,向着屋子里落荒而逃。回到屋子里,便又开始誊写记忆中的文章,大哥则是去了院子里比比划划,领悟关刀。
这一日。
午后的阳光洒落在人身上暖洋洋,罗信从老师那里回到了家,便站在桃树下吹奏洞箫。村子的小路上走来了一条身影,十二岁的张洵行走之间已经有了一份读书人的气度,多了一份儒雅。循着洞箫声来到了罗家的院门外,便精力在那里听箫。院门内罗信吹得认真,院门外,张洵听得陶醉。
待箫声落下,张洵腾然而行,抬起手拾起门环轻轻地敲击。门内传来脚步声,院门打开,现出罗信。
“张兄找我下棋?”
*
求收藏!求推荐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