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6章 诏谕中原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昺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一个修补匠,无论是上古,还是后世,只要对现下有用的东西都会拿来试一试。他明白明朝虽然最终也未能够将蒙古人消灭,但是在立国初期对待蒙古人的政策还是行之有效的。
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将同化已身在明朝的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数族群,作为明廷公开的目标,这也是后世明朝皇帝的主导政策。当然此也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蒙古人在进入中原后,便开始重用汉人,试图实施汉化。
虽然蒙古人的汉化政策一直执行的不够彻底,可自汉地长期生活中,这些蒙古人习惯了汉人的饮食,习惯了汉人的风土人情,从开始的抵触,到慢慢接受,再到融入其中,他们起着汉人的名字,穿着汉人的服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蒙古人已经成为了汉人。
赵昺也清楚同化的效果和文化侵蚀的效果远高于武力征服,可是同化异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要有着相关政策的支持,不若武力征服来的痛快。尤其是在在蒙古人统治期间,汉人、南人是最低等的种族,深受其残酷的压迫,若想放下心中的仇恨是很难的。
从本心来说,不仅朝中的重臣们以为赵昺做不到,也也自认难以放下。但朱元璋并没有以牙还牙,反而以公平、怀柔的态度对待蒙古人、色目人。蒙古人之所以能在明朝的治下生活,乃至从军或者当官,也有赖于朱元璋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于蒙古人、色目人习俗,予以必要的尊重,蒙古人喜欢游牧,那么就将他们安排水草肥美的地方,使其安居乐业;在婚姻方面,朱元璋希望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通婚,但务必做到两情相悦,如果汉人不愿意,那么也允许蒙古人同族嫁娶。
在很多方面,朱元璋对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一视同仁,有才华的可以参加考试,唯才任用,想要安心生活的,也可以做个普通百姓,想要从军的,可以到军中任职。在如此开明政策的支持下,收拢了民心,安定了边境,很多元朝宗室、将领投靠了明朝,民族矛盾得以缓和。
正是在开明的民族政策之下,元朝被朱元璋覆灭,原本强大的帝国也被打成了北元残余势力,除部分蒙古人跟随北上之外,大量的蒙古人留在了中原。而其中有着一技之长的蒙古骑兵进入明军编制内,成了明军的一分子。
不过以赵昺所知那些投诚的元军并非皆是对大明忠心耿耿,也多次发生降而复叛的事件。而这也是陆秀夫等人所担心的事情,他是知道答案的,无非是除了精神鼓励外,再就是多给钱,因为从蒙古军的传统上来看更类似于雇佣军,那么自然愿意找到一位好东家,谁家出钱多,就跟谁干,而这也是雇佣军的本质。
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投降的蒙古骑兵只看中钱,明廷给工资高,而且稳定,他们就给明廷效力卖命,留下的蒙古骑兵自然也心甘情愿为明廷效力。而一旦有人出了更高的价钱,承诺更多的好处,这些蒙古骑兵同样可以再次叛变。
新宋军与蒙元作战多年,陆续俘获了不少蒙元军卒,但初期大多是驻扎在江南的宋朝降军,只有少量的蒙古探马赤军和地方都万户府的镇戍军。
因此处理起来并不困难,最早青壮被编入苦役营中送往琼州盐场晒盐,后来随着俘获人数增多又成立了几个工程兵师,专司从事修筑道路、城垒和治水,并分拨给工部和户部使用。至于蒙古军军官大多被处死,也有部分弓马娴熟者被编入宋军充当教头,教授骑射和养马技术。
这个时期被俘的蒙元军兵相对于宋军庞大数量而言只是九牛一毛,根本掀不起风浪来。而随着首次北伐的胜利,宋军攻占了两淮地区,俘敌的数量开始大规模的增长,其中不仅有侍卫亲军、地方镇戍军,人员构成也复杂起来。
虽说依然是汉军占据了多数,但蒙古人和色目人也有四成左右。赵昺也不得不重新设法处置,他首先赦免了最早的那些俘虏兵,免除他们的苦役放归乡里,又选了一批加以替换。又对各个工程兵师人员加以甄别后,对伤病和老弱加以抚恤后放归,或是就地安置,也消耗了一批人。
对于俘获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赵昺还是坚持处死那些顽固和中坚分子,余者一部分送往新收的马场养马,一部分有技术的送入各个工坊监管劳作。而对于投降的则加以整编,对他们的财产予以保护,按照宋军的薪饷标准予以发放,不愿为军者同样授予土地为民。
首次北伐俘获的十余万蒙元军兵,相对于江南数千万人口而言不过是大江中的一掬水而已,且两淮和江南虽然曾经陷落,但前后不过二十余年,大多数人还是心向故国的。将他们散于各处依然能轻易的被消化掉。
至于整编的降军,主官被授予爵位,薪饷待遇在原基础上加了一等,并予以厚赐,虽不比他们在蒙元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捞的的钱多,但也足够其与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了。且胜在稳定,没有欠薪和肆意克扣之事发生,大多数人十分满意。
至于蒙元军卒过去也要在各个卫所屯田,朝廷说是给予薪饷,但往往拖欠不给,实际上只是免去了他们的赋税,却要向朝廷、宗主缴纳岁贡,忍受上官的盘剥,征战之时还有自备马匹和兵仗。所以基础官兵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而作为军户还要世代为兵,不得从事它业。
如此而言,大宋军队有完备的薪饷和抚恤制度,朝廷为他们提供武器、服装及饮食,可以说当了兵包吃包住,还给钱,退役后会按照级别发放补助金,有战功者优先安排到各级衙门中工作,即便返乡也会优先分配给土地。更重要的是没有了世代为兵的军户身份。
而今宋军刚入伍普通士兵的薪饷,虽然不高,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贴家用;一个初级士官的薪饷一般可以保证一个五口之家的基本生活;而成为军官,他的薪饷差不多就可以奔小康了;到了高级军官,他的薪饷和补贴已经不逊于朝廷二品大员了。
因此当下宋军以降兵为主骑兵第五师和第六师整体十分稳定,自成立的几年来别说兵变,即使逃兵都没有出现过。显然他们十分满足宋军的待遇,尤其是可以获得的隐形待遇,即便阵亡家属也会获得足以维持生活的抚恤,当然不会做出背叛的事情发生。
不过此次北伐却要深入中原和陕甘及辽东地区,这些地区虽然还是以汉人为主,但已被异族统治上百年之久,且这些地区还聚居着大量的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契丹人等等。他们对宋廷的认同度已经很低了,甚至视为敌国。
所以说中原地带民情和政情比之江南和两淮要复杂的多,其中既得利益者甚众,赵昺也意识到再按照过去的标准和方式处理战争中的俘虏已经不再适用。那样而言,被列入死亡名单的人都得以十万来计算,所过之处都要屠戮殆尽,而如此并不利于以后的统治。
但是如果全要靠金钱去收买,赵昺同样觉得不妥,毕竟以金钱来维系的忠诚皆是假的,弄不好哪天就会再度反叛而去,拎着你的脑袋另寻金主。所以赵昺觉得用钱收买可以在初期使用,却不能作为长策之用,最重要的还是民心,只有广大百姓得到了实惠,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有些人便是想兴风作浪也难有拥护者……
经过商议后,行营以皇帝和朝廷名义向各军和地方颁布通告,称:人性皆可与为善,用夏变夷,古之道也。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在告知各族百姓平等外,又诫谕将士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对守法商贾不得骚扰、抢夺,买卖公平,更不能强征赋税,扰乱经济。
而后又晓谕中原百姓,朝廷对新收之地,实施与江南相同的政策,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征收相同的赋税,不会予以加征和强征。同时罢免以往所拖欠元廷的赋税,废除不合理的借贷,解除与权贵、豪门地主的依附关系,实现耕者有其田,居住有其屋。
对于那些顽冥不化,坚持与王师为敌者,罪大恶极者要坚决予以歼灭,家产充公。而归顺王师的则可以保留其私财和土地、对其家眷加以保护,朝廷视其功劳予以封赏,继续加以重用。对于士子则可以参加朝廷组织的科考,或直接征辟入仕为官,予以量才使用……
赵昺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一个修补匠,无论是上古,还是后世,只要对现下有用的东西都会拿来试一试。他明白明朝虽然最终也未能够将蒙古人消灭,但是在立国初期对待蒙古人的政策还是行之有效的。
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将同化已身在明朝的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数族群,作为明廷公开的目标,这也是后世明朝皇帝的主导政策。当然此也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蒙古人在进入中原后,便开始重用汉人,试图实施汉化。
虽然蒙古人的汉化政策一直执行的不够彻底,可自汉地长期生活中,这些蒙古人习惯了汉人的饮食,习惯了汉人的风土人情,从开始的抵触,到慢慢接受,再到融入其中,他们起着汉人的名字,穿着汉人的服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蒙古人已经成为了汉人。
赵昺也清楚同化的效果和文化侵蚀的效果远高于武力征服,可是同化异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要有着相关政策的支持,不若武力征服来的痛快。尤其是在在蒙古人统治期间,汉人、南人是最低等的种族,深受其残酷的压迫,若想放下心中的仇恨是很难的。
从本心来说,不仅朝中的重臣们以为赵昺做不到,也也自认难以放下。但朱元璋并没有以牙还牙,反而以公平、怀柔的态度对待蒙古人、色目人。蒙古人之所以能在明朝的治下生活,乃至从军或者当官,也有赖于朱元璋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于蒙古人、色目人习俗,予以必要的尊重,蒙古人喜欢游牧,那么就将他们安排水草肥美的地方,使其安居乐业;在婚姻方面,朱元璋希望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通婚,但务必做到两情相悦,如果汉人不愿意,那么也允许蒙古人同族嫁娶。
在很多方面,朱元璋对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一视同仁,有才华的可以参加考试,唯才任用,想要安心生活的,也可以做个普通百姓,想要从军的,可以到军中任职。在如此开明政策的支持下,收拢了民心,安定了边境,很多元朝宗室、将领投靠了明朝,民族矛盾得以缓和。
正是在开明的民族政策之下,元朝被朱元璋覆灭,原本强大的帝国也被打成了北元残余势力,除部分蒙古人跟随北上之外,大量的蒙古人留在了中原。而其中有着一技之长的蒙古骑兵进入明军编制内,成了明军的一分子。
不过以赵昺所知那些投诚的元军并非皆是对大明忠心耿耿,也多次发生降而复叛的事件。而这也是陆秀夫等人所担心的事情,他是知道答案的,无非是除了精神鼓励外,再就是多给钱,因为从蒙古军的传统上来看更类似于雇佣军,那么自然愿意找到一位好东家,谁家出钱多,就跟谁干,而这也是雇佣军的本质。
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投降的蒙古骑兵只看中钱,明廷给工资高,而且稳定,他们就给明廷效力卖命,留下的蒙古骑兵自然也心甘情愿为明廷效力。而一旦有人出了更高的价钱,承诺更多的好处,这些蒙古骑兵同样可以再次叛变。
新宋军与蒙元作战多年,陆续俘获了不少蒙元军卒,但初期大多是驻扎在江南的宋朝降军,只有少量的蒙古探马赤军和地方都万户府的镇戍军。
因此处理起来并不困难,最早青壮被编入苦役营中送往琼州盐场晒盐,后来随着俘获人数增多又成立了几个工程兵师,专司从事修筑道路、城垒和治水,并分拨给工部和户部使用。至于蒙古军军官大多被处死,也有部分弓马娴熟者被编入宋军充当教头,教授骑射和养马技术。
这个时期被俘的蒙元军兵相对于宋军庞大数量而言只是九牛一毛,根本掀不起风浪来。而随着首次北伐的胜利,宋军攻占了两淮地区,俘敌的数量开始大规模的增长,其中不仅有侍卫亲军、地方镇戍军,人员构成也复杂起来。
虽说依然是汉军占据了多数,但蒙古人和色目人也有四成左右。赵昺也不得不重新设法处置,他首先赦免了最早的那些俘虏兵,免除他们的苦役放归乡里,又选了一批加以替换。又对各个工程兵师人员加以甄别后,对伤病和老弱加以抚恤后放归,或是就地安置,也消耗了一批人。
对于俘获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赵昺还是坚持处死那些顽固和中坚分子,余者一部分送往新收的马场养马,一部分有技术的送入各个工坊监管劳作。而对于投降的则加以整编,对他们的财产予以保护,按照宋军的薪饷标准予以发放,不愿为军者同样授予土地为民。
首次北伐俘获的十余万蒙元军兵,相对于江南数千万人口而言不过是大江中的一掬水而已,且两淮和江南虽然曾经陷落,但前后不过二十余年,大多数人还是心向故国的。将他们散于各处依然能轻易的被消化掉。
至于整编的降军,主官被授予爵位,薪饷待遇在原基础上加了一等,并予以厚赐,虽不比他们在蒙元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捞的的钱多,但也足够其与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了。且胜在稳定,没有欠薪和肆意克扣之事发生,大多数人十分满意。
至于蒙元军卒过去也要在各个卫所屯田,朝廷说是给予薪饷,但往往拖欠不给,实际上只是免去了他们的赋税,却要向朝廷、宗主缴纳岁贡,忍受上官的盘剥,征战之时还有自备马匹和兵仗。所以基础官兵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而作为军户还要世代为兵,不得从事它业。
如此而言,大宋军队有完备的薪饷和抚恤制度,朝廷为他们提供武器、服装及饮食,可以说当了兵包吃包住,还给钱,退役后会按照级别发放补助金,有战功者优先安排到各级衙门中工作,即便返乡也会优先分配给土地。更重要的是没有了世代为兵的军户身份。
而今宋军刚入伍普通士兵的薪饷,虽然不高,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贴家用;一个初级士官的薪饷一般可以保证一个五口之家的基本生活;而成为军官,他的薪饷差不多就可以奔小康了;到了高级军官,他的薪饷和补贴已经不逊于朝廷二品大员了。
因此当下宋军以降兵为主骑兵第五师和第六师整体十分稳定,自成立的几年来别说兵变,即使逃兵都没有出现过。显然他们十分满足宋军的待遇,尤其是可以获得的隐形待遇,即便阵亡家属也会获得足以维持生活的抚恤,当然不会做出背叛的事情发生。
不过此次北伐却要深入中原和陕甘及辽东地区,这些地区虽然还是以汉人为主,但已被异族统治上百年之久,且这些地区还聚居着大量的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契丹人等等。他们对宋廷的认同度已经很低了,甚至视为敌国。
所以说中原地带民情和政情比之江南和两淮要复杂的多,其中既得利益者甚众,赵昺也意识到再按照过去的标准和方式处理战争中的俘虏已经不再适用。那样而言,被列入死亡名单的人都得以十万来计算,所过之处都要屠戮殆尽,而如此并不利于以后的统治。
但是如果全要靠金钱去收买,赵昺同样觉得不妥,毕竟以金钱来维系的忠诚皆是假的,弄不好哪天就会再度反叛而去,拎着你的脑袋另寻金主。所以赵昺觉得用钱收买可以在初期使用,却不能作为长策之用,最重要的还是民心,只有广大百姓得到了实惠,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有些人便是想兴风作浪也难有拥护者……
经过商议后,行营以皇帝和朝廷名义向各军和地方颁布通告,称:人性皆可与为善,用夏变夷,古之道也。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在告知各族百姓平等外,又诫谕将士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对守法商贾不得骚扰、抢夺,买卖公平,更不能强征赋税,扰乱经济。
而后又晓谕中原百姓,朝廷对新收之地,实施与江南相同的政策,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征收相同的赋税,不会予以加征和强征。同时罢免以往所拖欠元廷的赋税,废除不合理的借贷,解除与权贵、豪门地主的依附关系,实现耕者有其田,居住有其屋。
对于那些顽冥不化,坚持与王师为敌者,罪大恶极者要坚决予以歼灭,家产充公。而归顺王师的则可以保留其私财和土地、对其家眷加以保护,朝廷视其功劳予以封赏,继续加以重用。对于士子则可以参加朝廷组织的科考,或直接征辟入仕为官,予以量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