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2章 不改初衷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时间很快进入了六月流火的时节,文渊殿中即便摆着冰盆也让人汗流浃背,但是小议事厅中的几位大佬火气很大,不时传出争论声,在门外侍候的小黄门都躲得远远的。他们虽然不知道皇帝召集几位大佬商议的是什么事情,可连续三天依然没有结果,此时也知道是关系国家的大事,而这个时候还是离的远些为妙。
“陛下,此次北伐臣以为不宜越过燕京,应在收复京东、京西和陕西止步,勿要在北进,以免重蹈昔日覆辙。”一番争论之后,陆秀夫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吾以为陆相所言极是,蒙元虽然势衰,但他们在黄河两岸集结了十数万大军,在大都周边又有十数万精锐侍卫亲军。而越过燕云将要进入草原,敌必会不惜代价纠集所有兵力力战,且大都城高壕深,又屯有重兵,又为其都城,敌军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一旦久攻不下陷入苦战,对我朝将十分不利。”王应麟道。
“王相之意是仍坚持以收复我朝旧地为限,待巩固之后再图进取?”赵昺点点头问道。
“正是,我朝失去中原已经近二百年,更是先后历经契丹、女真和蒙古统治,早已物是人非,而收复旧地陛下之功亦可留青史,传后世!”王应麟言道。
“陛下,臣等明白陛下收复燕云,将鞑虏远逐塞外的大志,但此事还需谨慎,一旦失败则就是溃地千里的大败,还需谨慎!”邓光荐也劝道。
“臣以为就当一股作气,收复中原,灭亡蒙元!”韩振言道。
“北伐宜早不宜迟,一旦铁穆耳稳住局势,完成汉化,国力增强,彼时就已经错过良机。当下北伐虽有困难,但比之在琼州之时已经是大为改观,不要再犹豫不决!”江璆言道。
“北伐事关国运,诸位各有权衡,但亦应以大局为重,而非抱守这半壁河山,错过良机,遗恨终生!”文天祥言道。
“不错,此事关系重大,诸卿所虑也非不当。但北伐之事已成定议,即刻筹谋,不得延误!”对于北伐,现在高层已然达成共识,分歧在于进攻的幅度,几次会有仍争执不下。赵昺见今日又无法做出决定,也只能暂时搁置。
“臣等遵命!”众臣起身齐齐施礼道。
堂议结束后,众臣告退,赵昺却看着桌上的舆图标出的燕云地区皱皱眉头。何为“燕云十六州”,其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区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主要指幽州、檀州、涿州、云州、儒州等地。其中最靠北的是武州,最西为朔州,最南为瀛洲,最东为蓟州。
唐肃宗时,十六州名称基本确定下来。但当时并无“燕云”之说,直到宋朝才有。从地理位置上看,燕云地区就是围绕燕山和太行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秦汉时的长城就在此修筑,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后世也以此作为抵御来自北方侵略的重要防线。
燕云问题的由来,不必赵昺多说,皆知是石敬瑭之过。但丢失燕云十六州的锅,全让大宋朝来背就不对了。早在后唐之时,石敬瑭为了自己的利益,便将燕云地区割让给了契丹,并非是失于宋朝之手。
燕云十六州归入辽国范围,对中原王朝而言,相当于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然屏障。自燕云往南,即河北、河南一片平原,契丹骑兵可以肆意往来。之后的中原王朝也看到这一点,开始了收复燕云地区的努力。
中原王朝第一个尝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是周世宗柴荣。柴荣年轻有为,在他的治下,后周国力逐渐强大。趁契丹人内乱之际,柴荣御驾亲征,水陆两路大军齐头并进,目标直指燕云地区。最初,大军进展顺利,辽国的边关守将几乎望风而降。短短一个月,后周的军队就收复了瀛洲、莫州、易州等地,兵峰直抵幽州城下。辽国的增援部队也抵达燕山之北。就在双方马上举行战略决战之时,柴荣一病不起,最终功败垂成。
第二位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柴荣北征时,他是其帐下得力干将。建立宋朝后,也一直不忘收复燕云,大臣们曾奏请加尊号曰“一统太平”。赵匡胤却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不许。”可见他也是将收复燕云作为关系国运来看的。
为此赵匡胤作了文、武两手准备:文的一手是用钱赎买,为此在内府库设“封桩库”,规定凡战争缴获和国家运行剩余的钱财,都归入其中,待蓄满五百万缗后,拿这些钱去找契丹人谈判,赎买燕云地区。如果契丹人不同意,就用作攻取燕云的军费。可惜他过早的驾崩,没来得及实施他的统一大业。
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在查看库房时看到积攒下来的金帛,不由得感叹,这么多钱,先皇还老说没钱花。不过也想解决燕云,但他比他哥哥果敢,钱留着自己花,燕云问题用军事解决。后来赵光义挟平定北汉之余威,打算乘胜把幽州拿下。
但当时大部分宋军将士接连在外打了几个月仗,都想回开封城休整,所以对进攻幽州不太热心,结果数十万人出工不出力,对着幽州城狂攻多日毫无结果,士气越来越低。赵光义不得不亲自督军在高粱河畔与辽军决战,结果宋军惨败,他乘驴车逃跑,经部下崔瀚接应才稳定下来,也是此役让其车神之名流传后世。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虽然吃了败仗,但宋太宗收复燕云的斗志并没有减弱。失败数年后,他接到密报,说大辽现在萧太后执政,政局不稳,是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这样的情报显然有误,辽国此时在萧太后的主政下,国力不仅没变弱,反而比之前更强。
但一心想报仇的赵光义根本不愿意去辨别这份情报的真伪,第二次出兵北征。出发前,他召集众将领开会,指示他们“持重缓行,毋得贪利以要敌。”结果,东、中、西三路大军,东路的曹彬贪功冒进,把皇帝的“持重缓行”抛在脑后,在岐沟关被辽军截击,死伤数万人。西路的潘美拒绝了下属杨业的正确建议,与辽军正面硬扛,也是大败而归。
辽国反客为主,主动南犯,借此彻底打击宋收复燕云地区的信心。双方主力在河北君子馆附近展开大兵团决战,宋军全军覆没,死者数万人。辽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占邢州、深州、德州、文安等地,至次年正月撤军北还。君子馆一战,宋军河北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丧失收复燕云之地的能力。
赵匡义驾崩后,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大军南下侵宋。宋朝虽进攻不行,但防守还可以。宋真宗在大臣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抵达澶州,与城外辽军形成对峙。辽军一路南下,受到宋军层层阻击,仗打得并不顺利,军中悍将、先锋官肖挞凛被宋军射杀,士气大受影响。他们派人写信给宋真宗,表示愿意与宋重修“旧好”。
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辽宋之间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双方礼尚往来,互通贸易。辽国发生饥荒时,宋朝派人赈济。宋真宗去世时,辽圣宗也率领群臣及后宫在北方集体默哀。
但宋朝其实并未放弃北伐燕云的想法,而是一直在等时机。澶渊之盟后,辽国日衰,后金崛起。宋朝皇帝对自己搞定辽国没有信心,就想出联金抗辽的损招。结果,宋军在辽兵面前依然不堪一击,最后还是靠完颜阿骨打灭了辽国,宋朝得到的不过是几座空城。
不过百年进取,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甚至是引狼入室遭至亡国,也让大宋朝廷对于收复燕云地区成了禁忌的话题,也可以说是患了恐惧症。因而当赵昺提出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地区,将蒙元彻底赶出中原时,众臣要他谨慎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实在是前车之鉴太多了,教训也太深刻啦!
但是赵昺不愿改变初衷,这不仅是面子问题,也非想成全自己的武功,而是现实的问题。作为后世来人,他知道如果把燕云十六州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考察会发现,其地位的凸显,实际上与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密切相关。
自汉至唐,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彼时的燕云地区,无法对中央政权构成实质性威胁。这一局面最终被安史之乱打破。随着唐朝后期中央权力式微,藩镇割据的局面得以形成,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壮大,成为各藩镇争夺地盘战争中所倚仗的重要力量。
这些游牧民族看中了幽州优越的地理位置,遂在此定居,经宋、辽、金、元数百年的经营,中国政治中心居北、经济中心在南的格局最终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燕云十六州不只关乎南北和战,而是事关国运——得燕云,天下定……
时间很快进入了六月流火的时节,文渊殿中即便摆着冰盆也让人汗流浃背,但是小议事厅中的几位大佬火气很大,不时传出争论声,在门外侍候的小黄门都躲得远远的。他们虽然不知道皇帝召集几位大佬商议的是什么事情,可连续三天依然没有结果,此时也知道是关系国家的大事,而这个时候还是离的远些为妙。
“陛下,此次北伐臣以为不宜越过燕京,应在收复京东、京西和陕西止步,勿要在北进,以免重蹈昔日覆辙。”一番争论之后,陆秀夫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吾以为陆相所言极是,蒙元虽然势衰,但他们在黄河两岸集结了十数万大军,在大都周边又有十数万精锐侍卫亲军。而越过燕云将要进入草原,敌必会不惜代价纠集所有兵力力战,且大都城高壕深,又屯有重兵,又为其都城,敌军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一旦久攻不下陷入苦战,对我朝将十分不利。”王应麟道。
“王相之意是仍坚持以收复我朝旧地为限,待巩固之后再图进取?”赵昺点点头问道。
“正是,我朝失去中原已经近二百年,更是先后历经契丹、女真和蒙古统治,早已物是人非,而收复旧地陛下之功亦可留青史,传后世!”王应麟言道。
“陛下,臣等明白陛下收复燕云,将鞑虏远逐塞外的大志,但此事还需谨慎,一旦失败则就是溃地千里的大败,还需谨慎!”邓光荐也劝道。
“臣以为就当一股作气,收复中原,灭亡蒙元!”韩振言道。
“北伐宜早不宜迟,一旦铁穆耳稳住局势,完成汉化,国力增强,彼时就已经错过良机。当下北伐虽有困难,但比之在琼州之时已经是大为改观,不要再犹豫不决!”江璆言道。
“北伐事关国运,诸位各有权衡,但亦应以大局为重,而非抱守这半壁河山,错过良机,遗恨终生!”文天祥言道。
“不错,此事关系重大,诸卿所虑也非不当。但北伐之事已成定议,即刻筹谋,不得延误!”对于北伐,现在高层已然达成共识,分歧在于进攻的幅度,几次会有仍争执不下。赵昺见今日又无法做出决定,也只能暂时搁置。
“臣等遵命!”众臣起身齐齐施礼道。
堂议结束后,众臣告退,赵昺却看着桌上的舆图标出的燕云地区皱皱眉头。何为“燕云十六州”,其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区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主要指幽州、檀州、涿州、云州、儒州等地。其中最靠北的是武州,最西为朔州,最南为瀛洲,最东为蓟州。
唐肃宗时,十六州名称基本确定下来。但当时并无“燕云”之说,直到宋朝才有。从地理位置上看,燕云地区就是围绕燕山和太行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秦汉时的长城就在此修筑,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后世也以此作为抵御来自北方侵略的重要防线。
燕云问题的由来,不必赵昺多说,皆知是石敬瑭之过。但丢失燕云十六州的锅,全让大宋朝来背就不对了。早在后唐之时,石敬瑭为了自己的利益,便将燕云地区割让给了契丹,并非是失于宋朝之手。
燕云十六州归入辽国范围,对中原王朝而言,相当于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然屏障。自燕云往南,即河北、河南一片平原,契丹骑兵可以肆意往来。之后的中原王朝也看到这一点,开始了收复燕云地区的努力。
中原王朝第一个尝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是周世宗柴荣。柴荣年轻有为,在他的治下,后周国力逐渐强大。趁契丹人内乱之际,柴荣御驾亲征,水陆两路大军齐头并进,目标直指燕云地区。最初,大军进展顺利,辽国的边关守将几乎望风而降。短短一个月,后周的军队就收复了瀛洲、莫州、易州等地,兵峰直抵幽州城下。辽国的增援部队也抵达燕山之北。就在双方马上举行战略决战之时,柴荣一病不起,最终功败垂成。
第二位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柴荣北征时,他是其帐下得力干将。建立宋朝后,也一直不忘收复燕云,大臣们曾奏请加尊号曰“一统太平”。赵匡胤却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不许。”可见他也是将收复燕云作为关系国运来看的。
为此赵匡胤作了文、武两手准备:文的一手是用钱赎买,为此在内府库设“封桩库”,规定凡战争缴获和国家运行剩余的钱财,都归入其中,待蓄满五百万缗后,拿这些钱去找契丹人谈判,赎买燕云地区。如果契丹人不同意,就用作攻取燕云的军费。可惜他过早的驾崩,没来得及实施他的统一大业。
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在查看库房时看到积攒下来的金帛,不由得感叹,这么多钱,先皇还老说没钱花。不过也想解决燕云,但他比他哥哥果敢,钱留着自己花,燕云问题用军事解决。后来赵光义挟平定北汉之余威,打算乘胜把幽州拿下。
但当时大部分宋军将士接连在外打了几个月仗,都想回开封城休整,所以对进攻幽州不太热心,结果数十万人出工不出力,对着幽州城狂攻多日毫无结果,士气越来越低。赵光义不得不亲自督军在高粱河畔与辽军决战,结果宋军惨败,他乘驴车逃跑,经部下崔瀚接应才稳定下来,也是此役让其车神之名流传后世。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虽然吃了败仗,但宋太宗收复燕云的斗志并没有减弱。失败数年后,他接到密报,说大辽现在萧太后执政,政局不稳,是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这样的情报显然有误,辽国此时在萧太后的主政下,国力不仅没变弱,反而比之前更强。
但一心想报仇的赵光义根本不愿意去辨别这份情报的真伪,第二次出兵北征。出发前,他召集众将领开会,指示他们“持重缓行,毋得贪利以要敌。”结果,东、中、西三路大军,东路的曹彬贪功冒进,把皇帝的“持重缓行”抛在脑后,在岐沟关被辽军截击,死伤数万人。西路的潘美拒绝了下属杨业的正确建议,与辽军正面硬扛,也是大败而归。
辽国反客为主,主动南犯,借此彻底打击宋收复燕云地区的信心。双方主力在河北君子馆附近展开大兵团决战,宋军全军覆没,死者数万人。辽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占邢州、深州、德州、文安等地,至次年正月撤军北还。君子馆一战,宋军河北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丧失收复燕云之地的能力。
赵匡义驾崩后,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大军南下侵宋。宋朝虽进攻不行,但防守还可以。宋真宗在大臣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抵达澶州,与城外辽军形成对峙。辽军一路南下,受到宋军层层阻击,仗打得并不顺利,军中悍将、先锋官肖挞凛被宋军射杀,士气大受影响。他们派人写信给宋真宗,表示愿意与宋重修“旧好”。
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辽宋之间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双方礼尚往来,互通贸易。辽国发生饥荒时,宋朝派人赈济。宋真宗去世时,辽圣宗也率领群臣及后宫在北方集体默哀。
但宋朝其实并未放弃北伐燕云的想法,而是一直在等时机。澶渊之盟后,辽国日衰,后金崛起。宋朝皇帝对自己搞定辽国没有信心,就想出联金抗辽的损招。结果,宋军在辽兵面前依然不堪一击,最后还是靠完颜阿骨打灭了辽国,宋朝得到的不过是几座空城。
不过百年进取,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甚至是引狼入室遭至亡国,也让大宋朝廷对于收复燕云地区成了禁忌的话题,也可以说是患了恐惧症。因而当赵昺提出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地区,将蒙元彻底赶出中原时,众臣要他谨慎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实在是前车之鉴太多了,教训也太深刻啦!
但是赵昺不愿改变初衷,这不仅是面子问题,也非想成全自己的武功,而是现实的问题。作为后世来人,他知道如果把燕云十六州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考察会发现,其地位的凸显,实际上与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密切相关。
自汉至唐,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彼时的燕云地区,无法对中央政权构成实质性威胁。这一局面最终被安史之乱打破。随着唐朝后期中央权力式微,藩镇割据的局面得以形成,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壮大,成为各藩镇争夺地盘战争中所倚仗的重要力量。
这些游牧民族看中了幽州优越的地理位置,遂在此定居,经宋、辽、金、元数百年的经营,中国政治中心居北、经济中心在南的格局最终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燕云十六州不只关乎南北和战,而是事关国运——得燕云,天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