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章 如何取舍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番谈话,赵昺通过王应麟的解说和自己所知,已经基本了解了历史上政体的演变,也明白了体制的更迭其实就是皇室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变化,简单点儿说根源就是皇权与相权两者间不断斗争的结果,即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朝廷划开,这两边的职权又怎样分?
这点可以从宰相名称的变化中便可窥探一二,不同时代官职的名字不一样,但实际上是一样的作用。当宰相的权力过大,让皇帝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时,他便新设地位较低亲信的秘书机构,或新取名字,或沿用已有的职位名字。然后这个秘书机构取代原来的宰相机构成为真正的掌权机构,而后成为名正言顺的宰相机构。
而这就是所谓的宰相失职。因宰相职权,本该领导政府,统治全国的,可皇帝老儿感觉不安全,把这项职权夺去了,又把他们的秘书像中书门下尚书之类来代行政府宰相的职权,而多是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事。
汉朝最早掌握机密的是尚书,然后是中书,其出自曹操的相府的秘书机构。曹丕篡位后,变成中书省,然后是门下省,这个机构在西晋和北朝很重要,有侍中和黄散两级,黄散是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的合称,此时南朝对应的是中书通事舍人。
但是担任之人都是位高权重,皇帝又感到没法信任如指臂使时,他就会再设新的秘书机构,历史就这样进入新的循环。他们一旦不干什么正事,皇帝也信不过他们时,然后就是唐代的枢密院,满清的军机处。而区别是唐后已不是汉代的老样子,老制度,却又换了崭新的一套。
唐代的政府权力已有政府与皇室的划分,就政府来说,变化很大,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政府中最重要的是相权,假若相权变动,一切制度必要随之变动。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就是把以前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换言之,便是把以前皇室部分权利重新交还政府。
三省六部制因为诸多优点而备受推崇和赞美。比如,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利,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文化的发展等。赵昺也有同感:
从制度的传承角度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对秦汉以来三公九卿制的发展。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并立,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完善;从职能的转变来看。三省和六部的官员处理的都是政府事务,宫廷内务另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处理,它的设立表明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彻底分离转变,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从权利的制衡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按照三省六部的职能,中书决策、门下审核批准或者封驳、尚书执行,然后分发六部执行。而赵昺按照现代政治学体系来看,中书和门下其实扮演的是立法机关,以及最高行政机关的决策部门;尚书及其六部,其实是政务院的非决策性执行机关。
至于六部对应现在什么部门,因为古代的官制体系分类结构纷繁复杂,与现代完全不同,难以一一准确对应,大概上说:
吏部,相当于当下的组织干部部,包括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户部,相当于当下的财政部、央行、国资委、国土资源部及民政部等的综合体,下边分设主管各省的司局;礼部,相当于当下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兵部,相当于当下国防部和四总部;刑部,相关于当下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工部,相关于当下建设部和水利部及农垦局等。
六部有哪些职责各部尚书虽然品级相同,但重要程度还是有先后的。一般是按照富、贵、威、武、贫、贱,来给六部来排序的。
富是指户部,户部管钱粮,所以户部象征着富;贵指吏部,吏部管京里京外的大小官员,所以吏部占个贵字;威是指刑部,刑部堂审案时要喊威武,所以刑部确实威风八面;武是指兵部,其主管战事、刀枪、粮秣,也算名副其实;贫是指礼部,其管教化,清水衙门,贫很正常;而贱是指工部,由于其往来打交道的都是工匠,他们操的是贱业,所以工部得一贱字。
在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流程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而中书省起草的诏令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门下省审核和封驳这些诏令不就是在审核皇帝的旨意吗?是不是意味着皇权实际上会受到三省制的限制呢?
确切地说,赵昺认为是有的,虽然皇帝制度或皇帝称号已然决定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人能限制或制约皇权。但因为皇帝行使权力时需要通过一定的人员和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三省六部制就从制度上为臣下提供了约束皇帝的行为从而让其不滥用皇权的可能。
赵昺深受其‘害’的就是封驳,他下达的旨意需要中书起草,门下负责审核。门下省若是觉得诏书有问题,就会涂改诏书然后打回,这种行为有个专用称呼,叫做涂归。而门下省不仅仅审核皇帝的制诏,各地方、各部门上奏给皇帝的奏章,也是必须先经过门下省审核。
如果这份奏疏所讲的事情,门下省认为合理,就签署审核意见,交由中书省讨论并呈送皇帝御览,如果门下省认为不合理,就签署反对的意见,打回去。由此可见中书省、门下省都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皇帝的言行,力图使皇帝的所作所为在制度框架内,以使皇帝不能专权。
当初赵昺嫌自己的权利受到制约,后来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名,将中书门下虚置,变成了有名无实的单位。而重大事宜则由左、右相和参知政事及枢密院正副使组织堂议,或增加六部尚书同堂议事。一旦得以通过,由他在决意上加盖印玺,旨意直接下达给六部或各军执行。
而赵昺的‘私旨’只要不是涉及国事,只需左、右相或是值守的参知政事签署就可以发送六部或地方执行。而后设立军机处也是以挤压相权为目的,后来一连起草诏书和审核奏章也交由御前办处理,以致有人将御前办主事称为‘内相’,有了取代外朝的趋势。
所以赵昺虽然当初建立御前办只是想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协助自己分类整理文件,收集资料和保管重要文件,对接中央和地方部门工作,而成立的秘书处。但实际上当下的御前办已经有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一些职能,参与到重大事件的前期决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朝廷的运作程序和事件走向。
赵昺当然清楚如此做在战时和处理突发事件,作为一个临时机构存在勉强算的上合理,而他的目的也是在通过在御前办工作,受到自己的思想影响,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但是作为帝王的幕僚,这些人在资历和理政经验上皆相差甚远,无法承担参赞军机的作用。
当前形势趋好,领土已经稳定在淮河沿线,面积比当初在琼州扩大了百倍有余,人口也已经达到四千万左右,事情也是越来越多,到了目不暇给的地步。赵昺以为现下的朝廷机构并没有能与时俱进,不但自己对纷杂的事务难以及时处理,朝廷也已经不堪重负。
因此调整朝廷机构,理清运作程序及完善议事和决策职能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而赵昺想着要逐步健全相关机构。但是他对增设那些部门,如何确定职能还只存在于设想当中,并没有详细的方案。所以今日便与王应麟提及此事,想在回京前能有个眉目。
眼下从三省六部制的优点来看,它确实是一项很好的制度。是不是优点多就一定会得到长期推广呢?赵昺的答案是否定。中书门下体制建立以后,三省机构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更趋严密和完善。但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
在这种体制下,中书门下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政令,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处理的事务。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的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
而今选择恢复三省制,是完全照搬前朝的版本,还是吸取前人的经验,有选择的保留,赵昺还在犹豫。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增加公职人员和开支的问题,还涉及到如何维护自己权益的问题。一旦放权过多,自己多年的努力岂不前功尽弃,重新被架空,弄不好又变成了吉祥物被人供着了……
一番谈话,赵昺通过王应麟的解说和自己所知,已经基本了解了历史上政体的演变,也明白了体制的更迭其实就是皇室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变化,简单点儿说根源就是皇权与相权两者间不断斗争的结果,即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朝廷划开,这两边的职权又怎样分?
这点可以从宰相名称的变化中便可窥探一二,不同时代官职的名字不一样,但实际上是一样的作用。当宰相的权力过大,让皇帝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时,他便新设地位较低亲信的秘书机构,或新取名字,或沿用已有的职位名字。然后这个秘书机构取代原来的宰相机构成为真正的掌权机构,而后成为名正言顺的宰相机构。
而这就是所谓的宰相失职。因宰相职权,本该领导政府,统治全国的,可皇帝老儿感觉不安全,把这项职权夺去了,又把他们的秘书像中书门下尚书之类来代行政府宰相的职权,而多是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事。
汉朝最早掌握机密的是尚书,然后是中书,其出自曹操的相府的秘书机构。曹丕篡位后,变成中书省,然后是门下省,这个机构在西晋和北朝很重要,有侍中和黄散两级,黄散是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的合称,此时南朝对应的是中书通事舍人。
但是担任之人都是位高权重,皇帝又感到没法信任如指臂使时,他就会再设新的秘书机构,历史就这样进入新的循环。他们一旦不干什么正事,皇帝也信不过他们时,然后就是唐代的枢密院,满清的军机处。而区别是唐后已不是汉代的老样子,老制度,却又换了崭新的一套。
唐代的政府权力已有政府与皇室的划分,就政府来说,变化很大,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政府中最重要的是相权,假若相权变动,一切制度必要随之变动。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就是把以前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换言之,便是把以前皇室部分权利重新交还政府。
三省六部制因为诸多优点而备受推崇和赞美。比如,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利,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文化的发展等。赵昺也有同感:
从制度的传承角度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对秦汉以来三公九卿制的发展。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并立,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完善;从职能的转变来看。三省和六部的官员处理的都是政府事务,宫廷内务另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处理,它的设立表明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彻底分离转变,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从权利的制衡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按照三省六部的职能,中书决策、门下审核批准或者封驳、尚书执行,然后分发六部执行。而赵昺按照现代政治学体系来看,中书和门下其实扮演的是立法机关,以及最高行政机关的决策部门;尚书及其六部,其实是政务院的非决策性执行机关。
至于六部对应现在什么部门,因为古代的官制体系分类结构纷繁复杂,与现代完全不同,难以一一准确对应,大概上说:
吏部,相当于当下的组织干部部,包括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户部,相当于当下的财政部、央行、国资委、国土资源部及民政部等的综合体,下边分设主管各省的司局;礼部,相当于当下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兵部,相当于当下国防部和四总部;刑部,相关于当下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工部,相关于当下建设部和水利部及农垦局等。
六部有哪些职责各部尚书虽然品级相同,但重要程度还是有先后的。一般是按照富、贵、威、武、贫、贱,来给六部来排序的。
富是指户部,户部管钱粮,所以户部象征着富;贵指吏部,吏部管京里京外的大小官员,所以吏部占个贵字;威是指刑部,刑部堂审案时要喊威武,所以刑部确实威风八面;武是指兵部,其主管战事、刀枪、粮秣,也算名副其实;贫是指礼部,其管教化,清水衙门,贫很正常;而贱是指工部,由于其往来打交道的都是工匠,他们操的是贱业,所以工部得一贱字。
在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流程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而中书省起草的诏令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门下省审核和封驳这些诏令不就是在审核皇帝的旨意吗?是不是意味着皇权实际上会受到三省制的限制呢?
确切地说,赵昺认为是有的,虽然皇帝制度或皇帝称号已然决定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人能限制或制约皇权。但因为皇帝行使权力时需要通过一定的人员和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三省六部制就从制度上为臣下提供了约束皇帝的行为从而让其不滥用皇权的可能。
赵昺深受其‘害’的就是封驳,他下达的旨意需要中书起草,门下负责审核。门下省若是觉得诏书有问题,就会涂改诏书然后打回,这种行为有个专用称呼,叫做涂归。而门下省不仅仅审核皇帝的制诏,各地方、各部门上奏给皇帝的奏章,也是必须先经过门下省审核。
如果这份奏疏所讲的事情,门下省认为合理,就签署审核意见,交由中书省讨论并呈送皇帝御览,如果门下省认为不合理,就签署反对的意见,打回去。由此可见中书省、门下省都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皇帝的言行,力图使皇帝的所作所为在制度框架内,以使皇帝不能专权。
当初赵昺嫌自己的权利受到制约,后来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名,将中书门下虚置,变成了有名无实的单位。而重大事宜则由左、右相和参知政事及枢密院正副使组织堂议,或增加六部尚书同堂议事。一旦得以通过,由他在决意上加盖印玺,旨意直接下达给六部或各军执行。
而赵昺的‘私旨’只要不是涉及国事,只需左、右相或是值守的参知政事签署就可以发送六部或地方执行。而后设立军机处也是以挤压相权为目的,后来一连起草诏书和审核奏章也交由御前办处理,以致有人将御前办主事称为‘内相’,有了取代外朝的趋势。
所以赵昺虽然当初建立御前办只是想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协助自己分类整理文件,收集资料和保管重要文件,对接中央和地方部门工作,而成立的秘书处。但实际上当下的御前办已经有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一些职能,参与到重大事件的前期决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朝廷的运作程序和事件走向。
赵昺当然清楚如此做在战时和处理突发事件,作为一个临时机构存在勉强算的上合理,而他的目的也是在通过在御前办工作,受到自己的思想影响,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但是作为帝王的幕僚,这些人在资历和理政经验上皆相差甚远,无法承担参赞军机的作用。
当前形势趋好,领土已经稳定在淮河沿线,面积比当初在琼州扩大了百倍有余,人口也已经达到四千万左右,事情也是越来越多,到了目不暇给的地步。赵昺以为现下的朝廷机构并没有能与时俱进,不但自己对纷杂的事务难以及时处理,朝廷也已经不堪重负。
因此调整朝廷机构,理清运作程序及完善议事和决策职能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而赵昺想着要逐步健全相关机构。但是他对增设那些部门,如何确定职能还只存在于设想当中,并没有详细的方案。所以今日便与王应麟提及此事,想在回京前能有个眉目。
眼下从三省六部制的优点来看,它确实是一项很好的制度。是不是优点多就一定会得到长期推广呢?赵昺的答案是否定。中书门下体制建立以后,三省机构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更趋严密和完善。但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
在这种体制下,中书门下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政令,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处理的事务。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的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
而今选择恢复三省制,是完全照搬前朝的版本,还是吸取前人的经验,有选择的保留,赵昺还在犹豫。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增加公职人员和开支的问题,还涉及到如何维护自己权益的问题。一旦放权过多,自己多年的努力岂不前功尽弃,重新被架空,弄不好又变成了吉祥物被人供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