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0章 心焦上火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空黑如锅底,车外暴雨如瀑,窗门都已关闭,以防风雨侵入。车厢中虽然已经点起了烛火,但赵昺依然感到压抑、气闷。想想这皇帝真不是人干的活,小民只需解决自家的温饱,臣僚只需干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而自己却要为整个天下操心,美味佳肴却食不甘味,雕梁画柱却如睡针毡,河山壮美却无暇欣赏,后宫佳丽无数此时却是身单影孤。
“诏令尚书省、并两淮、淮北官员,江汉上游雨水增多,恐下游成患,朕心甚忧。各部务必做好防汛准备,时刻监察水情,排查隐患,整修堤坝,筹措物资。相关省部要派员督查,如有懈怠严惩不贷。一旦成灾,切以保证百姓生命为要,地方官员要迅速组织撤离,并做好赈灾工作。若有必要,可请驻军提供协助!”
赵昺想了想还是放心不下,手写了份诏书,派人以八百里加急转送临安,并尽快下发。值守的陈识时立刻重新誊写,加盖行玺后送出。得到回报后,他这才觉得心中稍安,端起桌上的烛台,靠近厢板上张挂的地图前查看,想着如何能迅速攻取襄阳。
按照既定的计划,东西两个集团是齐头并进,互为犄角,在五月酷暑到来之前结束北伐。但是西集团久违襄阳不克,十余万大军在此驻扎了两个多月,而这也给后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湖广转运使林之武已经二次给赵昺上书告急,五月就称湖广路要供应荆襄和川蜀两个战场的军粮,官仓存储的粮食已经行将要告罄,希望陛下督促,早日结束战斗,以缓解湖广方面的压力。
六月林之武又再次上书,请求陛下恩准暂缓将送往朝廷的夏税供应军前,以解燃眉之急。并提及因为荆襄之战久拖不决,征发的十数万夫役无法归乡,导致许多田地无法及时播种,今秋减产已成定局。若是战事再次延长,湖广难以再维持,只能从江东调粮入襄。
林之武是赵昺放在湖广的一颗钉子,目的就是让他协调各方,保证荆襄战场的军需、粮饷。而作为自己的心腹,其若非到了非常时候,不会连番叫苦的。这也是赵昺为何非要带上御前水军,就是让他们途径建康时运载粮草已解荆襄燃眉之急。
赵昺如此也是无奈,保证后勤供应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以至于一旦粮道被劫或者粮食食尽,军队马上就陷入困境。可还是有人质疑军人平时每天也得吃饭,为什么一到打仗的时候就需要许多额外的粮食呢?
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来看,很多王朝采用的是征兵制,即寓兵于农,士兵的主要身份是自耕农。他们按一定期限给国家服兵役,有的甚至还自带衣粮,好处是免除自身徭役,服役期之外就是普通百姓,日常所需口粮自然不需要朝廷来操心。
两汉的征兵制、唐前期的府兵制就类似于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作战任务,军队在一个地方长期屯驻,则需要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即所谓军屯制度。**的卫所制也类似于这种情况,正如朱元璋所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而宋朝实施的是募兵制,赵昺对此更是进行了强化,禁止禁军屯田经商,粮饷、军费、兵器装备等全由国家供应,而这些皆是来自赋税,不足部分就要由朝廷花钱购买。如此虽然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沉重的负担。
不难看出,如果要发起一场战争,一定要先预判战争会持续多久,再根据出动军队的规模计算所需粮草大致总数,从官仓拨付,万一战事延长还得不断补充。毕竟无论是士兵自带干粮还是屯田自给,一旦遇到长期作战,日常粮草供给都无法持续,一定要备足所需的军粮。
而这个数字往往十分庞大,赵昺计算过动用一个军,以出征十个月计就需要粮食四十万石,约合现在的两万多吨。而此时的上等良田亩产才三石左右,那是十多万亩的产出。这还只算了士兵的口粮,战马所需精料和运粮民夫口粮还没计算在内。
在正常情况下,大宋占据了富庶的江南,有江东、湖广两大产粮区,所能调配的资源足以支持长期作战。但是战争在哪里打往往无法决定,这也加重了前些粮草供应的压力。尽管赵昺在军中建立了各级辎重部队,并利用水力周转,尽可能的减少征用民夫,以减少粮食的消耗,但在两个战场上仍然动用了大量的州军和三十余万的民夫,已经是战斗部队的倍数了。
为了节省粮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粮的民夫会先后分批放返,但前线会一直保持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民夫队伍,他们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会成为一个很恐怖的数字。除了战兵和民夫外,军中还有大量骡马,其中有需要精料喂养的战马,和粗料喂养的驮马、乘马及驴骡等畜力。
比如战马,虽然马匹可以就地啃食水草,但还需专门准备饲料。其所喂饲料既可以是干草、稻麦秸秆,也可以是豆类甚至小米。一般来说,普通畜力用干草喂养,战马用草料和粮食混合喂养,以保证作战时的体力。草料和粮食的比例也没有绝对标准,视情况而定。而每匹军马的标准是每天生谷二升,豆类若干,以保证战马体力充沛。
数万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喂,所需粮草的总量不可能精确控制,作战时间更是无法预料,指挥官就必须尽可能多的征集粮草,组织运输。一旦粮草供应出了问题,不必等到粮食全部吃光,当存粮低于一定的警戒线的时候,整个军队可能就会出现恐慌,战争到这里很难再进行下去了。这时除非退路被截断,否则一般的统帅都会选择退兵。
在己方粮草不足情况下,有的时候还可以因敌取粮,比如攻下一座城池或粮仓,再或者麦熟就食,如此种种史料上有很多记载。不过这种情况偶然性因素很大,受时间和空间制约,难以准确把握,优秀的统帅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粮食永远是有限的,一场大战每日消耗的粮食是个天文数字,纵然国力承受的起,运输也是个问题,而且后方的耐心和承受力也是有限度的。
虽然有人另辟蹊径解决后勤问题,曹操就用人肉干充作军粮;五胡乱华时氐人羌人交战,双方都没有军粮,等到战斗结束后胜利的一方吃敌人和同伴的尸体;残唐五代时期有的军阀大规模屠杀百姓,以人肉为粮。这些奇葩都堪称后勤界的一股泥石流,而赵昺可不想将自己的军队变成一支‘兽军’。
在这一点上,蒙古军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方面,骑兵行动迅速,大大减少了行军途中对粮食的无谓消耗,另一方面,士兵可以把全部家当放在马背上,大大增加了单兵携带物资的数量。但是这个赵昺却学不来,最多现在就是以厢车搭载物资提高机动力,可也只能延长些时日而已,仍然要依赖后方的补给。
可见,战场后勤是个大问题,统帅要么速战速决,要么减少军队对后勤的依赖,才能避免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总而言之,战争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件既然烧钱又耗粮的事。在一场大规模战争中,那么多士兵、民夫和骡马聚在一个地方,每天消耗的粮食等物资是十分惊人的,为了运送这些物资,可能又要花上好多倍的代价。
如果后勤供给一旦中断,整个战争机器也会戛然而止,因此双方要不惜一切保证粮草和物资的供应,无论代价是多么沉重。如果不能做到速战速决,战争双方都会这种消耗被拖的筋疲力尽,直到把其中一方彻底拖垮。蒙元现在已经被拖垮,不得不求和,而赵昺也是在做最后的挣扎,以致连近在眼前的开封都放弃了,就是担心国力难以支撑。
赵昺亲征主要还是督战,就是要尽快夺取荆襄,结束北伐。可此次作战还是要依赖部署在荆襄的部队,而根据现下有限的情报,情况并不乐观。如今到了跟前,甚至不知道荆襄战场的具体部署,连部队的位置都找不到,要想速战速决谈何容易。
所以赵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情报,不仅是己方的,还有敌方的。不过他虽然心焦,急于获得情报,可又不能表现出来,以免引发众将的猜忌,也只能自己着急上火了。
“陛下,田主事求见!”王德突然走过来禀告道。
“哦,见。”赵昺心中一动,其可能已经与事务局的人联系上了。
“禀陛下,荆襄站的联络人到了!”车门打开,风雨依旧,田琦在廊下禀告道。
“进来吧!”赵昺向外望去,但见田琦身后站着一个浑身湿透的人,再细看居然是个和尚......
天空黑如锅底,车外暴雨如瀑,窗门都已关闭,以防风雨侵入。车厢中虽然已经点起了烛火,但赵昺依然感到压抑、气闷。想想这皇帝真不是人干的活,小民只需解决自家的温饱,臣僚只需干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而自己却要为整个天下操心,美味佳肴却食不甘味,雕梁画柱却如睡针毡,河山壮美却无暇欣赏,后宫佳丽无数此时却是身单影孤。
“诏令尚书省、并两淮、淮北官员,江汉上游雨水增多,恐下游成患,朕心甚忧。各部务必做好防汛准备,时刻监察水情,排查隐患,整修堤坝,筹措物资。相关省部要派员督查,如有懈怠严惩不贷。一旦成灾,切以保证百姓生命为要,地方官员要迅速组织撤离,并做好赈灾工作。若有必要,可请驻军提供协助!”
赵昺想了想还是放心不下,手写了份诏书,派人以八百里加急转送临安,并尽快下发。值守的陈识时立刻重新誊写,加盖行玺后送出。得到回报后,他这才觉得心中稍安,端起桌上的烛台,靠近厢板上张挂的地图前查看,想着如何能迅速攻取襄阳。
按照既定的计划,东西两个集团是齐头并进,互为犄角,在五月酷暑到来之前结束北伐。但是西集团久违襄阳不克,十余万大军在此驻扎了两个多月,而这也给后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湖广转运使林之武已经二次给赵昺上书告急,五月就称湖广路要供应荆襄和川蜀两个战场的军粮,官仓存储的粮食已经行将要告罄,希望陛下督促,早日结束战斗,以缓解湖广方面的压力。
六月林之武又再次上书,请求陛下恩准暂缓将送往朝廷的夏税供应军前,以解燃眉之急。并提及因为荆襄之战久拖不决,征发的十数万夫役无法归乡,导致许多田地无法及时播种,今秋减产已成定局。若是战事再次延长,湖广难以再维持,只能从江东调粮入襄。
林之武是赵昺放在湖广的一颗钉子,目的就是让他协调各方,保证荆襄战场的军需、粮饷。而作为自己的心腹,其若非到了非常时候,不会连番叫苦的。这也是赵昺为何非要带上御前水军,就是让他们途径建康时运载粮草已解荆襄燃眉之急。
赵昺如此也是无奈,保证后勤供应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以至于一旦粮道被劫或者粮食食尽,军队马上就陷入困境。可还是有人质疑军人平时每天也得吃饭,为什么一到打仗的时候就需要许多额外的粮食呢?
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来看,很多王朝采用的是征兵制,即寓兵于农,士兵的主要身份是自耕农。他们按一定期限给国家服兵役,有的甚至还自带衣粮,好处是免除自身徭役,服役期之外就是普通百姓,日常所需口粮自然不需要朝廷来操心。
两汉的征兵制、唐前期的府兵制就类似于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作战任务,军队在一个地方长期屯驻,则需要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即所谓军屯制度。**的卫所制也类似于这种情况,正如朱元璋所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而宋朝实施的是募兵制,赵昺对此更是进行了强化,禁止禁军屯田经商,粮饷、军费、兵器装备等全由国家供应,而这些皆是来自赋税,不足部分就要由朝廷花钱购买。如此虽然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沉重的负担。
不难看出,如果要发起一场战争,一定要先预判战争会持续多久,再根据出动军队的规模计算所需粮草大致总数,从官仓拨付,万一战事延长还得不断补充。毕竟无论是士兵自带干粮还是屯田自给,一旦遇到长期作战,日常粮草供给都无法持续,一定要备足所需的军粮。
而这个数字往往十分庞大,赵昺计算过动用一个军,以出征十个月计就需要粮食四十万石,约合现在的两万多吨。而此时的上等良田亩产才三石左右,那是十多万亩的产出。这还只算了士兵的口粮,战马所需精料和运粮民夫口粮还没计算在内。
在正常情况下,大宋占据了富庶的江南,有江东、湖广两大产粮区,所能调配的资源足以支持长期作战。但是战争在哪里打往往无法决定,这也加重了前些粮草供应的压力。尽管赵昺在军中建立了各级辎重部队,并利用水力周转,尽可能的减少征用民夫,以减少粮食的消耗,但在两个战场上仍然动用了大量的州军和三十余万的民夫,已经是战斗部队的倍数了。
为了节省粮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粮的民夫会先后分批放返,但前线会一直保持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民夫队伍,他们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会成为一个很恐怖的数字。除了战兵和民夫外,军中还有大量骡马,其中有需要精料喂养的战马,和粗料喂养的驮马、乘马及驴骡等畜力。
比如战马,虽然马匹可以就地啃食水草,但还需专门准备饲料。其所喂饲料既可以是干草、稻麦秸秆,也可以是豆类甚至小米。一般来说,普通畜力用干草喂养,战马用草料和粮食混合喂养,以保证作战时的体力。草料和粮食的比例也没有绝对标准,视情况而定。而每匹军马的标准是每天生谷二升,豆类若干,以保证战马体力充沛。
数万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喂,所需粮草的总量不可能精确控制,作战时间更是无法预料,指挥官就必须尽可能多的征集粮草,组织运输。一旦粮草供应出了问题,不必等到粮食全部吃光,当存粮低于一定的警戒线的时候,整个军队可能就会出现恐慌,战争到这里很难再进行下去了。这时除非退路被截断,否则一般的统帅都会选择退兵。
在己方粮草不足情况下,有的时候还可以因敌取粮,比如攻下一座城池或粮仓,再或者麦熟就食,如此种种史料上有很多记载。不过这种情况偶然性因素很大,受时间和空间制约,难以准确把握,优秀的统帅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粮食永远是有限的,一场大战每日消耗的粮食是个天文数字,纵然国力承受的起,运输也是个问题,而且后方的耐心和承受力也是有限度的。
虽然有人另辟蹊径解决后勤问题,曹操就用人肉干充作军粮;五胡乱华时氐人羌人交战,双方都没有军粮,等到战斗结束后胜利的一方吃敌人和同伴的尸体;残唐五代时期有的军阀大规模屠杀百姓,以人肉为粮。这些奇葩都堪称后勤界的一股泥石流,而赵昺可不想将自己的军队变成一支‘兽军’。
在这一点上,蒙古军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方面,骑兵行动迅速,大大减少了行军途中对粮食的无谓消耗,另一方面,士兵可以把全部家当放在马背上,大大增加了单兵携带物资的数量。但是这个赵昺却学不来,最多现在就是以厢车搭载物资提高机动力,可也只能延长些时日而已,仍然要依赖后方的补给。
可见,战场后勤是个大问题,统帅要么速战速决,要么减少军队对后勤的依赖,才能避免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总而言之,战争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件既然烧钱又耗粮的事。在一场大规模战争中,那么多士兵、民夫和骡马聚在一个地方,每天消耗的粮食等物资是十分惊人的,为了运送这些物资,可能又要花上好多倍的代价。
如果后勤供给一旦中断,整个战争机器也会戛然而止,因此双方要不惜一切保证粮草和物资的供应,无论代价是多么沉重。如果不能做到速战速决,战争双方都会这种消耗被拖的筋疲力尽,直到把其中一方彻底拖垮。蒙元现在已经被拖垮,不得不求和,而赵昺也是在做最后的挣扎,以致连近在眼前的开封都放弃了,就是担心国力难以支撑。
赵昺亲征主要还是督战,就是要尽快夺取荆襄,结束北伐。可此次作战还是要依赖部署在荆襄的部队,而根据现下有限的情报,情况并不乐观。如今到了跟前,甚至不知道荆襄战场的具体部署,连部队的位置都找不到,要想速战速决谈何容易。
所以赵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情报,不仅是己方的,还有敌方的。不过他虽然心焦,急于获得情报,可又不能表现出来,以免引发众将的猜忌,也只能自己着急上火了。
“陛下,田主事求见!”王德突然走过来禀告道。
“哦,见。”赵昺心中一动,其可能已经与事务局的人联系上了。
“禀陛下,荆襄站的联络人到了!”车门打开,风雨依旧,田琦在廊下禀告道。
“进来吧!”赵昺向外望去,但见田琦身后站着一个浑身湿透的人,再细看居然是个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