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复仇火焰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复仇火焰
砰的一声响,李隽重重把手里的战报砸在桌子上,双眉一轩,英俊的脸上变紫酱色,沉喝一声:“鞑子残暴,惨无人道!”眼中射出精光,额头上青筋突出,好象老树的盘根,头发都竖起来了,真的是当得起“怒发冲冠”四字了。
李隽是那种冷静过人的人,要他生一点小气都很难,更别说发这么大的火,正在喝茶的清风子万万想不到李隽会如此大动肝火,这个万事不萦于怀的世外高人吃了一惊,不自然地把手中的茶杯放在桌子上,好奇地看着李隽,问道:“发什么事情了,皇上龙颜震怒?”
“你看看,你看看。”李隽怒气冲冲地拿起战报,递给清风子,恨恨地道:“函谷关五万多老百姓惨遭屠杀,幸存者不到五千。两国交兵尚不斩来使,何况无辜的老百姓,他们有什么错?却遭了鞑子的毒手。”
历史上,蒙古人屠城成性,特别是在成吉思汗时代,更是占一城屠一城,蒙古大军所过之处难以幸存者,这在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李隽也没有少看这方面的史料,应该说对于这种屠城行动不会惊讶,更不会发火。但是,这种惨无人道之事,任谁知道了都会怒发冲冠,要是没有这种反应的话,只能说明神经可能有点麻木。
清风子把战报看了一遍,白眉一轩,连连摇摇头,道:“无量天尊!无量天尊!鞑子嗜血成性,竟然把屠刀对准了老百姓!惨事!惨事!惨不忍闻!”一脸的悲愤之色。
李隽一脸的怒气,双手背在背后,在屋里来回踱着,一个劲地道:“柳河子做得对,这个兀哈烈给扒了皮,活该!”虽只短短一句话,却把他满腔的怒火表露无遗。
清风子深表赞同,点头道:“扒人皮虽是惨事,对于这种灭绝人性的畜牲,也不必对他客气,要处以极刑,才对得起罹难的百姓。”
他虽是避世出家,心却是滚烫,深深地爱着老百姓,要不然他完全可以象郭侃他们一样向忽必烈卖好,以他之才,要是去了元廷,绝对会给重用。数万老百姓无辜遇难,激起了他的怒火,才如此言语。
“不行,这事我们一定要阻止。”李隽猛地一下停下来,看着清风子道:“要是不阻止鞑子,中原之地的百姓无辜遇害的不知道有多少。”
李隽这话深谋远虑,现在的情况非常明白,关中已经收复,函关已经拿下来了,南宋从关中进军中原的战略通道已经彻底洞开。只要等到张珏他们回师关中,山东战事平息,北伐中原的条件就完全成熟了。
等到朝廷北伐中原时,李隽必然要策划中原百姓回归,这点李隽已经埋下了伏笔,到时只需轻轻一拨就行了。老百姓驱逐蒙古人,迎接王师之事不知道会有多少,要是不阻止蒙古人屠城,他们狗急跳墙的话,对老百姓下毒手,不知道会有多少老百姓无辜罹难,这事不得不预先防止。
清风子才思极其敏捷之人,哪会不明白李隽意图的道理,点头称赞道:“皇上仁德,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之幸!请问皇上,要怎样做?”
“我想,朝廷找一个蒙古人聚居的地方下手,把这些蒙古人收拾了,以此来警告蒙古人,他们要是不善待老百姓,绝不会有好下场。”李隽双眼中闪着精光,坚决地说。
李隽的意思非常明显,也就是找一个蒙古人多的地方进行报复行动,以此来警告蒙古人,蒙古人敢于对老百姓下毒手的话,南宋也有可以以牙还牙,以此来达到震慑目的。
这种事情很血腥,要不是兀哈烈的作为让人发指,让一向不发火的李隽天威震怒,也不会做出这种决定。
顿了顿,李隽接着道:“最好这地方是蒙古贵族将领们聚居的地方,这样的话既可以达到震慑目的,又不会伤及无辜。”
蒙古贵族聚集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蒙古高层聚居的地方,这些高层有几个双手没有沾满汗人的鲜血?找他们开刀再好不过,既有除奸之效,又有震慑作用,可以想象得到,要是这一计划成功的话,蒙古人会非常顾虑。
“皇上真是仁德之君!贫道既感且佩!”清风子赞不绝口,道:“皇上,贫道知道一个地方有大量的蒙古贵族。这些人大多是蒙古的将领,他们都沾满了华夏百姓的鲜血,杀了他们正该!”这位出家人也不是省油的灯。
李隽很是期待地道:“哦,有这种地方?请问道长,是什么地方?”
“周公负成王会诸侯。”清风子没有直接回答李隽的问题,说了一个历史典故。周公负成王会诸侯在历史上是大名鼎鼎的故事,说的是周公把未成年的周成王背在背上去洛阳会诸侯,接受诸侯朝觐。
“洛阳!”李隽想也没有想脱口而出,双手一拍道:“妙妙妙!”
一连说了三个妙字,什么话也没有说,清风子当然明白这三个妙字的份量有多重,点头道出李隽之意,道:“这是一石数鸟之计。皇上,贫道认为,善攻者善谋,朝廷可以趁此机会伐谋。”
洛阳号称东都,是中原的重地,要是南宋在洛阳动手的话,无异于在蒙古人的心脏上捅了一刀,对蒙古人的震憾力有多大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再者,函关谷已经收复,进军中原在即,这无异于北伐的先兆,还可以鼓舞中原百姓的斗志,要他们知道朝廷会保护他们,蒙古人要是敢对他们下毒手,绝不会有好下场。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老百姓知道这事后会有多高兴,他们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自会揭竿而起,响应王师北伐,好处有多大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伐谋固然是好,请问道长要如何行动?”李隽深表赞同。
清风子摸摸白胡子,道:“皇上,贫道以为洛阳一行完成之后,可以遣一介之使去大都,向忽必烈申明朝廷之意:不善待老百姓者,必然没有好下场!”
“好是好,要是忽必烈一怒,我们的使者岂不危险?这可是危地,不可不防。”李隽不无顾虑地道。
杀了蒙古大量贵族,再派人去向忽必烈申明南宋的意图,对于忽必烈来说无异于示威,忽必烈雄材大略之人,心气极高,哪里会接受这种示威,说不定会一怒之下杀了使者。
事情还没有进行,就在为使者的安危担心,的确难得,清风子非常钦佩,道:“皇上体恤臣子,待臣子如手足,贫道钦佩!皇上请放心,贫道昔年曾游于大都,和忽必烈有过一面之缘,贫道以为他不会杀使者。”
忽必烈这个人,历史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李隽来到这个世界后与忽必烈交手,真正体会到“盛名之下无虚士”一语的份量。平心而论,忽必烈是个极其可怕的对手,当得起历史的评价:雄材大略!
李隽早就对忽必烈本人感兴趣,清风子这话一下子勾起了他的兴趣,问道:“道长以为忽必烈何如主?”
“雄材大略,英明神武,千古少有之明君。”清风子如实答道:“虽然出身蛮夷,却向慕华夏文化,苦读不辍,石勒夜读,千古美谈,与之相比也远为不及。若平心而论,贫道认为他是自太祖以后最有成就的明君。”
汉族有过屈辱的历史,中国有过大分裂时期,但是最终归于统一。让少数民族向慕的不仅仅是汉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还有文化,石勒读汉书,是历史有名的故事,成为历史美谈。
其实,忽必烈应该是自唐太宗以后最有成就的帝王,其成就远过宋太祖。清风子这是委婉之言,给宋太祖留了点脸面。
他如此赞誉忽必烈,与历史记载差相仿佛,李隽也不惊奇,赞道:“忽必烈难得,道长高风亮节,不忘华夏根本,甘愿避世隐居在南山,也不愿为忽必烈所用,郭侃之辈足以羞煞!”
李隽何等样人,哪有听不出清风子话里对忽必烈钦佩之意。正如李隽李想,清风子昔年曾游于大都,与郭侃、史天泽、张弘范等人谈论时势,想度三人远离尘世,与他一道游于三山五岳中,让人遗憾的是郭侃等人虽然是感激他的用心,却不愿与他一道避世,甘愿为异族所用。
郭侃等人联名向忽必烈上奏,举荐清风子。忽必烈马上召见他,两人谈得很投机,忽必烈对他之才大为赞赏,一心想拢络他,清风子守着华夏根本,不为所动。忽必烈急了,直接问道:“道长以为我忽必烈是什么人?你如此不愿与我一道共平天下,创建一个太平盛世。”
清风子的回答是:“陛下雄材大略,清风生平所仅见。清风不愿为陛下效力,非为陛下之材不足,而是因为清风身为华夏人,死当为华夏鬼!人各有志,还请陛下成全清风。”非常明显,忽必烈也是清风子心仪的一个人,清风子不愿为忽必烈所用,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守着华夏根本。
在当时情况下,蒙古势盛,南宋日益衰弱,光复无望,不少有才干的汉人绝望之余把眼光投入了雄材大略的忽必烈,史天泽他们就是其中的代表。能如清风这般守志的人很少,真的是难能可贵!
忽必烈威胁道:“道长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这话是在告诉清风,他要是不能得到清风子的话,也不会让清风为人所用,那就是要杀他。
自古以来,帝王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人才留给对手,比如秦国的强大,他的人才大多是来自山东六国,这点在李斯的《谏逐客书》里已经很好地得到论证。对于忽必烈来说,不能得到清风子,杀了他也就是必然。
清风子不为所动,言笑如常,笑道:“陛下非滥杀之人,不会对清风下如此毒手。”
忽必烈看了清风子好一阵子,长叹一声道:“知我者,清风也!”也不管清风子愿不愿意,赏了不少东西给清风子。清风子是来者不拒,全收下了。
到了第二天,忽必烈得到报告,清风子已经离开大都了。他赏赐给清风子的东西一样不少地放在住处,旁边留着清风子的一张字条“归还贵赐”,这事让忽必烈感叹良久。
清风子的德操不仅让忽必烈感叹,李隽也是感叹不已,赞道:“道长气节过人,千古罕有!”象清风子这般才干,哪有不想入世的道理,更别说还有忽必烈这个雄材大略之人,他能守志、甘愿避世,无论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皇上过奖。”清风子微一谦逊,把话题拉回正题,道:“皇上,臣以为贫道不成器弟子扬明可以走一趟大都。”
清风子不凡,他的几个弟子也是不凡,个个都是人才,这个扬明能言善辩,机伶过人,要是他去大都的话,肯定是不会有问题。
李隽点头道:“名师出高徒,道长清人,扬明得道长真传,伐谋之事有他不会有问题。”顿了顿,道:“春节也要到了,既然去了大都,不能不给忽必烈送份厚礼。”
两国之间正在大战,派人前来送礼,只是说得好听罢了,和示威可以划等号。清风子知道李隽给伯颜送礼,气得伯颜吐血一事,李隽如此说肯定有什么妙计,好奇心起,问道:“请问皇上,要给忽必烈送什么礼?”
“四贤礼!”李隽平静地道。
清风子眉头一皱,道:“四贤礼?还请皇上示下,是哪四贤?”
“术速忽里,汪德臣,木札礼,博尔忽四人的人头。”李隽笑着道:“说是四贤礼,其实只有三贤了,博尔忽给解晋逼进草地,哪里找得到他的人头,只能用草地一抹秋草代替了。”
清风子扶掌称妙,道:“此礼别开生面,定有妙用。”
自古以来,敌国之间送人头的事情不少,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是李隽一次性给送上四颗人头,这四个人都是忽必烈的重臣,问题就大不相同了,无异于是在告诉忽必烈:你的日子不会长了!清风子说的妙用就是指此而言。
“恐怕也仅仅是走走过场而已,难有实际功用,忽必烈不是伯颜。”李隽思索一下,道:“洛阳一行,非许光汉莫属,我这就给许光汉下旨,要他马上去洛阳。”
“太好了。”柳河子这个冷静逾恒的人几乎是唱出来的,对许光汉道:“皇上真是圣明!仁德无双!时时刻刻不忘老百姓!”把命令递给许光汉道:“你看看,皇上要你马上去洛阳杀鞑子去!”
兀哈烈的行为让柳河子恨透了顶,李隽决心报复,对于柳河子来说那是天音仙乐,也许比天音仙乐还要好听一万倍都不止。
许光汉把命令看了一遍,一脸喜色地道:“鞑子,你们走着瞧!我许光汉一定要让你们后悔来到这个世上!”他一脸的风光霁月,说得喜悦无限,一点也没有杀气。南宋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指挥官说出来的话,那就是催命符,但话里的份量任谁都得掂量一下。
柳河子道:“许将军,这位扬明道长熟悉那里的情形,可与你们一道前去。”
“既如此,那就有劳道长了。”许光汉向扬明施礼,道:“许光汉先行谢过道长。”
扬明还礼道:“许将军不必多礼,贫道奉皇上之命前来协助将军。特种部队百战之师,扬明只能给许将军带带路,不敢当将军之礼。”象扬明这种人,才学不错,功夫不错,见识广博,却有如此谦虚的心态,一点也不自高自大,真的是很难得,柳河子和许光汉大为赞叹。
许光汉不无遗憾地道:“只可惜末将无能,还没有抓住郭侃。”
柳河子安慰道:“许将军放心去洛阳,这里就交给柳某。我料定,他们虽然出其不意地从你眼前逃走,现在正是大雪封山的时候,他们必然还在崤山中,我会给他们布下天罗地网。派人守在山外,再派人进山去搜。在外有追兵,内无粮食的情况下,他们不给抓住,就会给饿死冻死。”
对于柳河子之能,许光汉自然是信得过,很是放心地道:“既如此,就有劳柳将军了。”转身对扬明道:“道长,请。”
“将军,请。”扬明回礼,和许光汉一道离开。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复仇火焰
砰的一声响,李隽重重把手里的战报砸在桌子上,双眉一轩,英俊的脸上变紫酱色,沉喝一声:“鞑子残暴,惨无人道!”眼中射出精光,额头上青筋突出,好象老树的盘根,头发都竖起来了,真的是当得起“怒发冲冠”四字了。
李隽是那种冷静过人的人,要他生一点小气都很难,更别说发这么大的火,正在喝茶的清风子万万想不到李隽会如此大动肝火,这个万事不萦于怀的世外高人吃了一惊,不自然地把手中的茶杯放在桌子上,好奇地看着李隽,问道:“发什么事情了,皇上龙颜震怒?”
“你看看,你看看。”李隽怒气冲冲地拿起战报,递给清风子,恨恨地道:“函谷关五万多老百姓惨遭屠杀,幸存者不到五千。两国交兵尚不斩来使,何况无辜的老百姓,他们有什么错?却遭了鞑子的毒手。”
历史上,蒙古人屠城成性,特别是在成吉思汗时代,更是占一城屠一城,蒙古大军所过之处难以幸存者,这在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李隽也没有少看这方面的史料,应该说对于这种屠城行动不会惊讶,更不会发火。但是,这种惨无人道之事,任谁知道了都会怒发冲冠,要是没有这种反应的话,只能说明神经可能有点麻木。
清风子把战报看了一遍,白眉一轩,连连摇摇头,道:“无量天尊!无量天尊!鞑子嗜血成性,竟然把屠刀对准了老百姓!惨事!惨事!惨不忍闻!”一脸的悲愤之色。
李隽一脸的怒气,双手背在背后,在屋里来回踱着,一个劲地道:“柳河子做得对,这个兀哈烈给扒了皮,活该!”虽只短短一句话,却把他满腔的怒火表露无遗。
清风子深表赞同,点头道:“扒人皮虽是惨事,对于这种灭绝人性的畜牲,也不必对他客气,要处以极刑,才对得起罹难的百姓。”
他虽是避世出家,心却是滚烫,深深地爱着老百姓,要不然他完全可以象郭侃他们一样向忽必烈卖好,以他之才,要是去了元廷,绝对会给重用。数万老百姓无辜遇难,激起了他的怒火,才如此言语。
“不行,这事我们一定要阻止。”李隽猛地一下停下来,看着清风子道:“要是不阻止鞑子,中原之地的百姓无辜遇害的不知道有多少。”
李隽这话深谋远虑,现在的情况非常明白,关中已经收复,函关已经拿下来了,南宋从关中进军中原的战略通道已经彻底洞开。只要等到张珏他们回师关中,山东战事平息,北伐中原的条件就完全成熟了。
等到朝廷北伐中原时,李隽必然要策划中原百姓回归,这点李隽已经埋下了伏笔,到时只需轻轻一拨就行了。老百姓驱逐蒙古人,迎接王师之事不知道会有多少,要是不阻止蒙古人屠城,他们狗急跳墙的话,对老百姓下毒手,不知道会有多少老百姓无辜罹难,这事不得不预先防止。
清风子才思极其敏捷之人,哪会不明白李隽意图的道理,点头称赞道:“皇上仁德,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之幸!请问皇上,要怎样做?”
“我想,朝廷找一个蒙古人聚居的地方下手,把这些蒙古人收拾了,以此来警告蒙古人,他们要是不善待老百姓,绝不会有好下场。”李隽双眼中闪着精光,坚决地说。
李隽的意思非常明显,也就是找一个蒙古人多的地方进行报复行动,以此来警告蒙古人,蒙古人敢于对老百姓下毒手的话,南宋也有可以以牙还牙,以此来达到震慑目的。
这种事情很血腥,要不是兀哈烈的作为让人发指,让一向不发火的李隽天威震怒,也不会做出这种决定。
顿了顿,李隽接着道:“最好这地方是蒙古贵族将领们聚居的地方,这样的话既可以达到震慑目的,又不会伤及无辜。”
蒙古贵族聚集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蒙古高层聚居的地方,这些高层有几个双手没有沾满汗人的鲜血?找他们开刀再好不过,既有除奸之效,又有震慑作用,可以想象得到,要是这一计划成功的话,蒙古人会非常顾虑。
“皇上真是仁德之君!贫道既感且佩!”清风子赞不绝口,道:“皇上,贫道知道一个地方有大量的蒙古贵族。这些人大多是蒙古的将领,他们都沾满了华夏百姓的鲜血,杀了他们正该!”这位出家人也不是省油的灯。
李隽很是期待地道:“哦,有这种地方?请问道长,是什么地方?”
“周公负成王会诸侯。”清风子没有直接回答李隽的问题,说了一个历史典故。周公负成王会诸侯在历史上是大名鼎鼎的故事,说的是周公把未成年的周成王背在背上去洛阳会诸侯,接受诸侯朝觐。
“洛阳!”李隽想也没有想脱口而出,双手一拍道:“妙妙妙!”
一连说了三个妙字,什么话也没有说,清风子当然明白这三个妙字的份量有多重,点头道出李隽之意,道:“这是一石数鸟之计。皇上,贫道认为,善攻者善谋,朝廷可以趁此机会伐谋。”
洛阳号称东都,是中原的重地,要是南宋在洛阳动手的话,无异于在蒙古人的心脏上捅了一刀,对蒙古人的震憾力有多大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再者,函关谷已经收复,进军中原在即,这无异于北伐的先兆,还可以鼓舞中原百姓的斗志,要他们知道朝廷会保护他们,蒙古人要是敢对他们下毒手,绝不会有好下场。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老百姓知道这事后会有多高兴,他们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自会揭竿而起,响应王师北伐,好处有多大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伐谋固然是好,请问道长要如何行动?”李隽深表赞同。
清风子摸摸白胡子,道:“皇上,贫道以为洛阳一行完成之后,可以遣一介之使去大都,向忽必烈申明朝廷之意:不善待老百姓者,必然没有好下场!”
“好是好,要是忽必烈一怒,我们的使者岂不危险?这可是危地,不可不防。”李隽不无顾虑地道。
杀了蒙古大量贵族,再派人去向忽必烈申明南宋的意图,对于忽必烈来说无异于示威,忽必烈雄材大略之人,心气极高,哪里会接受这种示威,说不定会一怒之下杀了使者。
事情还没有进行,就在为使者的安危担心,的确难得,清风子非常钦佩,道:“皇上体恤臣子,待臣子如手足,贫道钦佩!皇上请放心,贫道昔年曾游于大都,和忽必烈有过一面之缘,贫道以为他不会杀使者。”
忽必烈这个人,历史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李隽来到这个世界后与忽必烈交手,真正体会到“盛名之下无虚士”一语的份量。平心而论,忽必烈是个极其可怕的对手,当得起历史的评价:雄材大略!
李隽早就对忽必烈本人感兴趣,清风子这话一下子勾起了他的兴趣,问道:“道长以为忽必烈何如主?”
“雄材大略,英明神武,千古少有之明君。”清风子如实答道:“虽然出身蛮夷,却向慕华夏文化,苦读不辍,石勒夜读,千古美谈,与之相比也远为不及。若平心而论,贫道认为他是自太祖以后最有成就的明君。”
汉族有过屈辱的历史,中国有过大分裂时期,但是最终归于统一。让少数民族向慕的不仅仅是汉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还有文化,石勒读汉书,是历史有名的故事,成为历史美谈。
其实,忽必烈应该是自唐太宗以后最有成就的帝王,其成就远过宋太祖。清风子这是委婉之言,给宋太祖留了点脸面。
他如此赞誉忽必烈,与历史记载差相仿佛,李隽也不惊奇,赞道:“忽必烈难得,道长高风亮节,不忘华夏根本,甘愿避世隐居在南山,也不愿为忽必烈所用,郭侃之辈足以羞煞!”
李隽何等样人,哪有听不出清风子话里对忽必烈钦佩之意。正如李隽李想,清风子昔年曾游于大都,与郭侃、史天泽、张弘范等人谈论时势,想度三人远离尘世,与他一道游于三山五岳中,让人遗憾的是郭侃等人虽然是感激他的用心,却不愿与他一道避世,甘愿为异族所用。
郭侃等人联名向忽必烈上奏,举荐清风子。忽必烈马上召见他,两人谈得很投机,忽必烈对他之才大为赞赏,一心想拢络他,清风子守着华夏根本,不为所动。忽必烈急了,直接问道:“道长以为我忽必烈是什么人?你如此不愿与我一道共平天下,创建一个太平盛世。”
清风子的回答是:“陛下雄材大略,清风生平所仅见。清风不愿为陛下效力,非为陛下之材不足,而是因为清风身为华夏人,死当为华夏鬼!人各有志,还请陛下成全清风。”非常明显,忽必烈也是清风子心仪的一个人,清风子不愿为忽必烈所用,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守着华夏根本。
在当时情况下,蒙古势盛,南宋日益衰弱,光复无望,不少有才干的汉人绝望之余把眼光投入了雄材大略的忽必烈,史天泽他们就是其中的代表。能如清风这般守志的人很少,真的是难能可贵!
忽必烈威胁道:“道长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这话是在告诉清风,他要是不能得到清风子的话,也不会让清风为人所用,那就是要杀他。
自古以来,帝王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人才留给对手,比如秦国的强大,他的人才大多是来自山东六国,这点在李斯的《谏逐客书》里已经很好地得到论证。对于忽必烈来说,不能得到清风子,杀了他也就是必然。
清风子不为所动,言笑如常,笑道:“陛下非滥杀之人,不会对清风下如此毒手。”
忽必烈看了清风子好一阵子,长叹一声道:“知我者,清风也!”也不管清风子愿不愿意,赏了不少东西给清风子。清风子是来者不拒,全收下了。
到了第二天,忽必烈得到报告,清风子已经离开大都了。他赏赐给清风子的东西一样不少地放在住处,旁边留着清风子的一张字条“归还贵赐”,这事让忽必烈感叹良久。
清风子的德操不仅让忽必烈感叹,李隽也是感叹不已,赞道:“道长气节过人,千古罕有!”象清风子这般才干,哪有不想入世的道理,更别说还有忽必烈这个雄材大略之人,他能守志、甘愿避世,无论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皇上过奖。”清风子微一谦逊,把话题拉回正题,道:“皇上,臣以为贫道不成器弟子扬明可以走一趟大都。”
清风子不凡,他的几个弟子也是不凡,个个都是人才,这个扬明能言善辩,机伶过人,要是他去大都的话,肯定是不会有问题。
李隽点头道:“名师出高徒,道长清人,扬明得道长真传,伐谋之事有他不会有问题。”顿了顿,道:“春节也要到了,既然去了大都,不能不给忽必烈送份厚礼。”
两国之间正在大战,派人前来送礼,只是说得好听罢了,和示威可以划等号。清风子知道李隽给伯颜送礼,气得伯颜吐血一事,李隽如此说肯定有什么妙计,好奇心起,问道:“请问皇上,要给忽必烈送什么礼?”
“四贤礼!”李隽平静地道。
清风子眉头一皱,道:“四贤礼?还请皇上示下,是哪四贤?”
“术速忽里,汪德臣,木札礼,博尔忽四人的人头。”李隽笑着道:“说是四贤礼,其实只有三贤了,博尔忽给解晋逼进草地,哪里找得到他的人头,只能用草地一抹秋草代替了。”
清风子扶掌称妙,道:“此礼别开生面,定有妙用。”
自古以来,敌国之间送人头的事情不少,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是李隽一次性给送上四颗人头,这四个人都是忽必烈的重臣,问题就大不相同了,无异于是在告诉忽必烈:你的日子不会长了!清风子说的妙用就是指此而言。
“恐怕也仅仅是走走过场而已,难有实际功用,忽必烈不是伯颜。”李隽思索一下,道:“洛阳一行,非许光汉莫属,我这就给许光汉下旨,要他马上去洛阳。”
“太好了。”柳河子这个冷静逾恒的人几乎是唱出来的,对许光汉道:“皇上真是圣明!仁德无双!时时刻刻不忘老百姓!”把命令递给许光汉道:“你看看,皇上要你马上去洛阳杀鞑子去!”
兀哈烈的行为让柳河子恨透了顶,李隽决心报复,对于柳河子来说那是天音仙乐,也许比天音仙乐还要好听一万倍都不止。
许光汉把命令看了一遍,一脸喜色地道:“鞑子,你们走着瞧!我许光汉一定要让你们后悔来到这个世上!”他一脸的风光霁月,说得喜悦无限,一点也没有杀气。南宋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指挥官说出来的话,那就是催命符,但话里的份量任谁都得掂量一下。
柳河子道:“许将军,这位扬明道长熟悉那里的情形,可与你们一道前去。”
“既如此,那就有劳道长了。”许光汉向扬明施礼,道:“许光汉先行谢过道长。”
扬明还礼道:“许将军不必多礼,贫道奉皇上之命前来协助将军。特种部队百战之师,扬明只能给许将军带带路,不敢当将军之礼。”象扬明这种人,才学不错,功夫不错,见识广博,却有如此谦虚的心态,一点也不自高自大,真的是很难得,柳河子和许光汉大为赞叹。
许光汉不无遗憾地道:“只可惜末将无能,还没有抓住郭侃。”
柳河子安慰道:“许将军放心去洛阳,这里就交给柳某。我料定,他们虽然出其不意地从你眼前逃走,现在正是大雪封山的时候,他们必然还在崤山中,我会给他们布下天罗地网。派人守在山外,再派人进山去搜。在外有追兵,内无粮食的情况下,他们不给抓住,就会给饿死冻死。”
对于柳河子之能,许光汉自然是信得过,很是放心地道:“既如此,就有劳柳将军了。”转身对扬明道:“道长,请。”
“将军,请。”扬明回礼,和许光汉一道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