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0章 这不是演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破晓的时候,魏军的竹筏在北岸完成了集结,六千魏兵接到了出击的命令,井然有序地完成了登筏。
每个竹筏上面六个人,这都是事先就已经排列好的,在最前一排的竹筏上面,两名篙手,一前一后,分列在筏首和筏尾的位置,在他们的身前,则是有一名刀盾兵手持盾牌护在那里。
在筏中的位置上,同样有一名刀盾兵持盾而立,身后紧相随的,则是一名连弩兵或弓箭手。
所有的魏兵,都是身着甲胄,头戴铁盔,一身的防御装备,怕至少也不下三十斤。
如果这些魏军士兵采用轻甲的话,似乎就可以多站一个人了,但羊祜知道,魏军一旦靠岸,就会遭到吴军密集的箭雨打击,这个时候魏军的防护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如果为了多一个人上阵而导致了整支军队的防御力降低,那才是最为得不偿失的。
所以羊祜宁可少上一个人,也不可能让魏军换装皮甲,只有让一支重装步兵发起攻击,魏军才有机会突破吴军的防线。
平时弓弩兵都是穿轻甲的,由于他们是远程攻击兵种,很少进行近距离的战斗,所以皮甲甚至是布衣才是最为适合他们的,同时也能保证他们的机动性。
但今天的战斗不同其他,竹筏一旦靠岸,弓弩兵也会投入到近身搏斗之中,所以羊祜给弓弩兵也全部配备了重甲,这支突击部队,俨然已经是一支铁甲军了。
天刚刚破晓,江面上还有些许的雾气,对岸的景象,看得是模模糊糊,不甚真切。
羊祜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近几天以来,魏军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操练,对岸的吴军已经熟悉了这种节奏,从最初的戒备森严已经逐渐变得比较放松了,现在魏军突然地发起全面进攻,吴军也不一定能立刻反应过来。
第一波的进攻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能打吴军一个措手不及,那当然是最为理想的了,这样的话,魏军就可以抢得先机,对这一次的抢滩登陆作战有着明显的益处。
薄雾的天气是一个最好的伪装和掩护,而且对魏军的突击没有任何的影响,如果赶上大雾锁江的话,反倒不一定有利,毕竟在大雾之中,魏军的行进也会大受影响。
此刻魏军登筏完毕,排在最前面的竹筏已经是悄然的拨篙起航了。
对岸的吴军虽然可以朦胧地瞧着魏军的行动,但这么些天来,魏军的频繁演练已经让吴军看得有些疲劳了,浅雾之中,吴军也瞧不清楚魏军竹筏的具体数量,只会本能地认为魏军今天也是例行公事地继续操练,大部分的吴军心态是极为放松的,皆不以为备。
寻常魏军演练的时候,都会将竹筏驶过江心的位置,一直驶到距离岸边一箭之地的距离上,就会返航。
这就是所谓的“安全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内,吴军就算是射箭,也是白费力气,纯属浪费箭矢,吴军当然不会做这种傻事。
所以吴军每天所做的事就是目视着魏军竹筏战队缓缓地向他们逼近,然后再缓缓地离开,双方剑拨弩张,却是没有发生任何的战斗。
到是魏军会试验地发射一排的弩箭,最终不是落在江中,就是堪堪落在岸边,也不会对吴军造成任何的伤害。
对于魏军每天的例行公事,吴军显然已经是习惯了,甚至一开始还会张弓搭箭,紧张地布防,到了后头,干脆连弓也不拉了,就是目视着魏军来来往往,心情也变得异常的平静和无聊。
但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太一样,魏军的竹筏这次已经驶到了弓箭射程的边缘,按理说他们应当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停止前进,随即进入到了返航的过程之中。
然而今天魏军非但没有返航的意图,反倒是加速地向岸边冲来,并向着岸边进行了密集的射击,连发的弩箭不断地落在了吴军的阵地的前面,并且随着竹筏的不断向前划进,箭矢直接就落到了吴军的头顶之上。
直到这个时候,吴军才反应过,这不是演习,魏军是真得发起进攻了。
自从魏军建造竹筏准备渡江以来,吴军就一直处于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时刻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天天喊着狼来了。
但一个多月的时间,魏军始终是在不断地进行演习,一直在吴军的眼前晃悠,但就是从来也不靠岸,更不向吴军发起进攻。
刚开始的时候,吴军自然是不敢大意的,上至施绩陶基,下至普通的士兵,都一直紧绷着神经,唯恐魏军会突然地发起袭击。
但魏军的这种操练是日复一日,看起来既单调又枯燥,吴军这边紧绷的神经绷久了,也会变得有所松懈,直到后来,他们都不以为备,把魏军每日的演习当成了戏看。
之所以当戏看,也是他们太无聊了,每天只能是呆在江边的阵地上,瞧着流水哗哗,再好的景致也变得索然无味。
唯独魏军每天的演习才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新鲜感,不过看得久了,也一样是枯燥乏味的。
只是现在魏军不再是演习,而是突然向他们发起了进攻,吴军这边顿时慌乱了起来,这确实是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不过一番的手忙脚乱之后,吴军还是很快地稳住了阵脚,开始向魏军发起了反击。
担任现场指挥的不是旁人,正是陶基的三子陶抗,陶基和施绩虽然也是极为重视这段江防的防守,但毕竟他们的身份特殊,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盯着阵地上,所以陶基和施绩也只是偶尔地巡视一番,陶基将这个阵地的指挥权交给他的第三个儿子陶抗,由他在这里值守。
魏军发起进攻的时候,陶抗虽然也在现场,但他心有旁鹜,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魏军的动向,直到魏军竹筏向着岸边冲来的时候,他才如梦初醒,赶忙地命令吴军展开反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击魏军登陆。
破晓的时候,魏军的竹筏在北岸完成了集结,六千魏兵接到了出击的命令,井然有序地完成了登筏。
每个竹筏上面六个人,这都是事先就已经排列好的,在最前一排的竹筏上面,两名篙手,一前一后,分列在筏首和筏尾的位置,在他们的身前,则是有一名刀盾兵手持盾牌护在那里。
在筏中的位置上,同样有一名刀盾兵持盾而立,身后紧相随的,则是一名连弩兵或弓箭手。
所有的魏兵,都是身着甲胄,头戴铁盔,一身的防御装备,怕至少也不下三十斤。
如果这些魏军士兵采用轻甲的话,似乎就可以多站一个人了,但羊祜知道,魏军一旦靠岸,就会遭到吴军密集的箭雨打击,这个时候魏军的防护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如果为了多一个人上阵而导致了整支军队的防御力降低,那才是最为得不偿失的。
所以羊祜宁可少上一个人,也不可能让魏军换装皮甲,只有让一支重装步兵发起攻击,魏军才有机会突破吴军的防线。
平时弓弩兵都是穿轻甲的,由于他们是远程攻击兵种,很少进行近距离的战斗,所以皮甲甚至是布衣才是最为适合他们的,同时也能保证他们的机动性。
但今天的战斗不同其他,竹筏一旦靠岸,弓弩兵也会投入到近身搏斗之中,所以羊祜给弓弩兵也全部配备了重甲,这支突击部队,俨然已经是一支铁甲军了。
天刚刚破晓,江面上还有些许的雾气,对岸的景象,看得是模模糊糊,不甚真切。
羊祜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近几天以来,魏军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操练,对岸的吴军已经熟悉了这种节奏,从最初的戒备森严已经逐渐变得比较放松了,现在魏军突然地发起全面进攻,吴军也不一定能立刻反应过来。
第一波的进攻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能打吴军一个措手不及,那当然是最为理想的了,这样的话,魏军就可以抢得先机,对这一次的抢滩登陆作战有着明显的益处。
薄雾的天气是一个最好的伪装和掩护,而且对魏军的突击没有任何的影响,如果赶上大雾锁江的话,反倒不一定有利,毕竟在大雾之中,魏军的行进也会大受影响。
此刻魏军登筏完毕,排在最前面的竹筏已经是悄然的拨篙起航了。
对岸的吴军虽然可以朦胧地瞧着魏军的行动,但这么些天来,魏军的频繁演练已经让吴军看得有些疲劳了,浅雾之中,吴军也瞧不清楚魏军竹筏的具体数量,只会本能地认为魏军今天也是例行公事地继续操练,大部分的吴军心态是极为放松的,皆不以为备。
寻常魏军演练的时候,都会将竹筏驶过江心的位置,一直驶到距离岸边一箭之地的距离上,就会返航。
这就是所谓的“安全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内,吴军就算是射箭,也是白费力气,纯属浪费箭矢,吴军当然不会做这种傻事。
所以吴军每天所做的事就是目视着魏军竹筏战队缓缓地向他们逼近,然后再缓缓地离开,双方剑拨弩张,却是没有发生任何的战斗。
到是魏军会试验地发射一排的弩箭,最终不是落在江中,就是堪堪落在岸边,也不会对吴军造成任何的伤害。
对于魏军每天的例行公事,吴军显然已经是习惯了,甚至一开始还会张弓搭箭,紧张地布防,到了后头,干脆连弓也不拉了,就是目视着魏军来来往往,心情也变得异常的平静和无聊。
但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太一样,魏军的竹筏这次已经驶到了弓箭射程的边缘,按理说他们应当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停止前进,随即进入到了返航的过程之中。
然而今天魏军非但没有返航的意图,反倒是加速地向岸边冲来,并向着岸边进行了密集的射击,连发的弩箭不断地落在了吴军的阵地的前面,并且随着竹筏的不断向前划进,箭矢直接就落到了吴军的头顶之上。
直到这个时候,吴军才反应过,这不是演习,魏军是真得发起进攻了。
自从魏军建造竹筏准备渡江以来,吴军就一直处于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时刻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天天喊着狼来了。
但一个多月的时间,魏军始终是在不断地进行演习,一直在吴军的眼前晃悠,但就是从来也不靠岸,更不向吴军发起进攻。
刚开始的时候,吴军自然是不敢大意的,上至施绩陶基,下至普通的士兵,都一直紧绷着神经,唯恐魏军会突然地发起袭击。
但魏军的这种操练是日复一日,看起来既单调又枯燥,吴军这边紧绷的神经绷久了,也会变得有所松懈,直到后来,他们都不以为备,把魏军每日的演习当成了戏看。
之所以当戏看,也是他们太无聊了,每天只能是呆在江边的阵地上,瞧着流水哗哗,再好的景致也变得索然无味。
唯独魏军每天的演习才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新鲜感,不过看得久了,也一样是枯燥乏味的。
只是现在魏军不再是演习,而是突然向他们发起了进攻,吴军这边顿时慌乱了起来,这确实是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不过一番的手忙脚乱之后,吴军还是很快地稳住了阵脚,开始向魏军发起了反击。
担任现场指挥的不是旁人,正是陶基的三子陶抗,陶基和施绩虽然也是极为重视这段江防的防守,但毕竟他们的身份特殊,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盯着阵地上,所以陶基和施绩也只是偶尔地巡视一番,陶基将这个阵地的指挥权交给他的第三个儿子陶抗,由他在这里值守。
魏军发起进攻的时候,陶抗虽然也在现场,但他心有旁鹜,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魏军的动向,直到魏军竹筏向着岸边冲来的时候,他才如梦初醒,赶忙地命令吴军展开反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击魏军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