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虎禅师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兽性总裁求负责、纯阳第一掌教、通天神捕、正版修仙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六十九章 虎禅师
中年儒士退下之后,鹤氅儒士独自一人朝后寺深处的塔林行去。
大报恩寺是大魏太宗皇帝为纪念太祖高皇帝和生母而建,历时十九年,耗费白银三百万两,十万军役、民夫,完全按照皇宫标准修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共有殿阁三十座、僧院一百五十间、厢房一百二十间、经房三十八间,是为百寺之首。琉璃塔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是为天下第一高塔。近些年来,朝廷又以天宝帝的名义,在寺内修建了一座观音像,面容几乎与谢太后一模一样,上下都奉承这是陛下孝心所致。
因为这等原因,大报恩寺并非佛门寺庙,与三教中的佛门也没什么关系,它其实是一座皇家寺庙,反而与儒门的关系密切,这寺内的僧人大多也都是逃禅之人。
所谓“逃禅”,指逃离禅佛。亚圣有云:“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墨是墨家,杨是十宗祖师,理学圣人解释道,亚圣之所以如此言逃墨、逃杨与归儒的关联关系,乃因“杨、墨皆是邪说,无大轻重。但墨氏之说尤出于矫伪,不近人情而难行,故亚圣之言如此,非以杨氏为可取也。”所以,逃墨、逃杨之说指的是避弃墨、杨之说而归于儒,所含的是“去邪归正”的意思。故而,后来对于儒者涉足释氏之教而最终弃离释氏回归儒家者叫做逃禅、逃禅以归儒,变赝以求真,即逃离禅而回归于儒。
这位理学圣人年轻时亦尝留心于禅,读儒书,以为与佛合,但他最后做出的是逃禅归儒的选择。如其诗句所谓:“逃禅公勿遽,且毕区中缘。” 因而,在这类出入佛道的问学一路中,避佛而逃离禅佛的称之为“逃禅”。
不过后来佛门为了消除逃禅带来的影响混淆儒门主张,又把逃禅说成学佛。
大报恩寺中的僧人既可以用前一种解释,也可以用后一种解释。按照佛门的说法,他们是从儒门逃至佛门的学佛之人,按照儒门的说法,他们只是暂时涉足佛门,最终还会离弃佛门逃回儒门。无论是那一种说法,这些僧人都与儒门有着极深的干系。
塔林就在天下闻名的琉璃塔后面,乃是大报恩寺历代高僧遗蜕舍利的存放之处,有几位苦行僧人长驻此地面壁参禅,同时也有守护之意。所以此地是禁地中的禁地,不说寻常香客,就是寺中僧人也不得入内,只有方丈主持和几位长老才有资格入内。正因为如此,这儿在平日里显得异常冷清,让独自走入其中的鹤氅儒士十分刺目显眼。
鹤氅儒士如入无人之境,未见有僧人阻拦,也未见传闻中的苦行僧人现身,只有一座座供奉高僧舍利的石塔,沉默而立。
穿过塔林之后,豁然开朗,是好大一块开阔地,这儿山势颇为平缓,可以眺望金陵城,谁也不知道在冷寂阴森的塔林之后,竟还有这样一块碧草鲜花地。
在这里有一座茅屋,在茅屋外卧着一只斑斓大虫,足有寻常老虎的两倍之大,却无甚戾气,懒洋洋地趴在草地上晒太阳,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似是一只老猫,又似入定僧人。
瞧见有客来访,这老虎只是略微抬了下眼皮,低低吼了一声,不似是恐吓来客,倒像是在提醒屋内的主人。
这畜生竟是通了人性,说不定还有佛性。
听到老虎的低吼之声,茅屋的门被打开,一名枯瘦老僧走到屋外,这老僧身着灰色僧衣,没有披袈裟,整个人几乎就是皮包骨头一般,见到鹤氅儒士之后,皱了皱白眉,缓缓开口道:“檀越,你又来了。”
鹤氅儒士在三丈外停下脚步,背负双手,意态闲适,说道:“檀越,这可是个生疏的称呼,当年那个与我谈理学、心学的读书人,哪里去了?”
这位在佛门和儒门都是资历老到不能再老的老僧,开始转动手腕上的念珠,言语中带着几分了然之意,轻声道:“檀越,贫僧已经不是当年的贫僧了。”
“出家人不打诳语。”鹤氅儒士不急不躁道。
老僧合十道:“贫僧非是妄语,而是随世而移,当年贫僧答应檀越时,贫僧是儒门中人,如今檀越来见贫僧时,贫僧只是一普通佛门弟子而已,境地不可同日而语,情理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鹤氅儒士摆了摆手道:“儒门也好,佛门也罢,那只是身份,人还是这个人,我不与你玩诡辩机锋那一套,我有正事。”
老和尚反问道:“这么多年以来,檀越共见了贫僧不止一次,哪次不是有正事?”
鹤氅儒士道:“你不也是每次都答应我了吗?你自己心中明白,既然道门中兴,佛门和儒门就只能人才凋零。看看如今吧,道门中无论是正邪庄杨,出了四位地仙,佛门有几位?儒门又有几位?”
老僧沉默许久,轻轻叹息,“当年贫僧曾经面见张相,那时的张相初登相位,满腔宏图大志,贫僧劝诫张相缓步慢行,徐徐图之,治大国如烹小鲜。可张相却回答贫僧说,藩王不纳税,官绅也不纳税,朝廷的赋税全压在平民百姓身上,百姓不堪重负,就只能将田土卖给藩王或者官绅,如此兼并下去,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小民百姓能耕之田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结果就是国库一空如洗,百姓也一贫如洗,再不改制,便要改朝换代了。”
鹤氅儒士笑道:“丈量天下土地,赋税分开,计亩征粮,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税。想法不错,可是断了多少人的财路,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非要大权在握不可施行,所以争权的太后要杀他,被断了财路的藩王、士绅、官员、豪强也要杀他,与天下为敌,他张肃卿焉能不死。”
老僧淡然道:“儒门中人日日说着以大局为重,殊不知今日局势之所以败坏至此,皆因顾全大局而致。顾全大局,就不敢触碰天下之大弊,只能修修补补,做一个裱糊匠罢了,待到大厦将倾那一天,这些纸糊的东西,风一吹就倒了。”
鹤氅儒士沉默了片刻,说道:“虽然亚圣曾经说过:‘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但事情还是要分开来看。”
老僧嗤笑一声:“我是个逃禅之人。这些年身在局外,反而看得更清楚了,儒门把持天下这么多年,其实早已是腐朽崩坏,之所以能够维持,不过是五百年有圣人出,理学也好,心学也罢,总有一位圣人擎天而起。当年世宗皇帝修道练玄,几十年不上朝,朝政败坏,已是有了由盛而衰的迹象。好不容易出了张肃卿,想要做些事情,不仅是为了天下苍生,也是为了儒门,可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你们这些袖手谈心性之人却都不愿伸出手拉他一把,现在又出来一个辽东赵政,还有一个年轻后生,你们更是视若仇雠,连这些人都容不下,可见儒门的气数也是尽了。从今以后,尽是些断了脊梁只会磕头的伪儒罢了。”
鹤氅儒士盯着老僧缓缓说道:“你放肆,大逆不道,仅凭你这番言语,我就可以手刃于你,让你留一个万世骂名。”
老僧不为所动,在他身旁的老虎似乎察觉到鹤氅儒士的敌意,缓缓睁开了眼,站起身来,虎视眈眈。
鹤氅儒士移开视线,平淡道:“我是隐世之人,天下如何,苍生如何,与我何干?我自逍遥就是。我离开隐居之地奔波操劳,难道是为了天下太平?为了百姓安康?为了普渡众生?我不是圣人,也不是张肃卿,没那么大的志向。”
老僧低垂下眼帘,轻声道:“檀越请回吧,这次不管檀越何事,贫僧都无能为力。”
鹤氅儒士平静道:“有能为力,还是无能为力,你说了不算。”
老僧不再说话,只是长长地诵了一声佛号。
鹤氅儒士略微平复了下心境,说道:“前朝横渠先生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即是横渠四句,这四句话中,第一句,我做不到,这是元圣、圣人、亚圣做的。第二句,为生民立命,我也做不到,这是那些三不朽的圣贤之人做的。第四句,为万事开太平,是张肃卿这些想要功在千秋之人做的,我还是做不到。我能做到的只有一点,为往圣继绝学,如何继承?那就是儒门。儒门儒门,我就是一个守门之人,我不能让儒门的根断了,我得看住这个家。李玄都,赵政那些人,他们要做什么?他们要挖我们的根,给我们挖坟,让我们断根绝种。”
老僧闭上双眼,如同泥塑木偶。
鹤氅儒士说道:“‘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大江滚滚流。’一时之兴亡,可比得上这数千年的传承?你要想好了。”
说罢,鹤氅儒士一挥大袖,转身离去。
第一百六十九章 虎禅师
中年儒士退下之后,鹤氅儒士独自一人朝后寺深处的塔林行去。
大报恩寺是大魏太宗皇帝为纪念太祖高皇帝和生母而建,历时十九年,耗费白银三百万两,十万军役、民夫,完全按照皇宫标准修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共有殿阁三十座、僧院一百五十间、厢房一百二十间、经房三十八间,是为百寺之首。琉璃塔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是为天下第一高塔。近些年来,朝廷又以天宝帝的名义,在寺内修建了一座观音像,面容几乎与谢太后一模一样,上下都奉承这是陛下孝心所致。
因为这等原因,大报恩寺并非佛门寺庙,与三教中的佛门也没什么关系,它其实是一座皇家寺庙,反而与儒门的关系密切,这寺内的僧人大多也都是逃禅之人。
所谓“逃禅”,指逃离禅佛。亚圣有云:“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墨是墨家,杨是十宗祖师,理学圣人解释道,亚圣之所以如此言逃墨、逃杨与归儒的关联关系,乃因“杨、墨皆是邪说,无大轻重。但墨氏之说尤出于矫伪,不近人情而难行,故亚圣之言如此,非以杨氏为可取也。”所以,逃墨、逃杨之说指的是避弃墨、杨之说而归于儒,所含的是“去邪归正”的意思。故而,后来对于儒者涉足释氏之教而最终弃离释氏回归儒家者叫做逃禅、逃禅以归儒,变赝以求真,即逃离禅而回归于儒。
这位理学圣人年轻时亦尝留心于禅,读儒书,以为与佛合,但他最后做出的是逃禅归儒的选择。如其诗句所谓:“逃禅公勿遽,且毕区中缘。” 因而,在这类出入佛道的问学一路中,避佛而逃离禅佛的称之为“逃禅”。
不过后来佛门为了消除逃禅带来的影响混淆儒门主张,又把逃禅说成学佛。
大报恩寺中的僧人既可以用前一种解释,也可以用后一种解释。按照佛门的说法,他们是从儒门逃至佛门的学佛之人,按照儒门的说法,他们只是暂时涉足佛门,最终还会离弃佛门逃回儒门。无论是那一种说法,这些僧人都与儒门有着极深的干系。
塔林就在天下闻名的琉璃塔后面,乃是大报恩寺历代高僧遗蜕舍利的存放之处,有几位苦行僧人长驻此地面壁参禅,同时也有守护之意。所以此地是禁地中的禁地,不说寻常香客,就是寺中僧人也不得入内,只有方丈主持和几位长老才有资格入内。正因为如此,这儿在平日里显得异常冷清,让独自走入其中的鹤氅儒士十分刺目显眼。
鹤氅儒士如入无人之境,未见有僧人阻拦,也未见传闻中的苦行僧人现身,只有一座座供奉高僧舍利的石塔,沉默而立。
穿过塔林之后,豁然开朗,是好大一块开阔地,这儿山势颇为平缓,可以眺望金陵城,谁也不知道在冷寂阴森的塔林之后,竟还有这样一块碧草鲜花地。
在这里有一座茅屋,在茅屋外卧着一只斑斓大虫,足有寻常老虎的两倍之大,却无甚戾气,懒洋洋地趴在草地上晒太阳,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似是一只老猫,又似入定僧人。
瞧见有客来访,这老虎只是略微抬了下眼皮,低低吼了一声,不似是恐吓来客,倒像是在提醒屋内的主人。
这畜生竟是通了人性,说不定还有佛性。
听到老虎的低吼之声,茅屋的门被打开,一名枯瘦老僧走到屋外,这老僧身着灰色僧衣,没有披袈裟,整个人几乎就是皮包骨头一般,见到鹤氅儒士之后,皱了皱白眉,缓缓开口道:“檀越,你又来了。”
鹤氅儒士在三丈外停下脚步,背负双手,意态闲适,说道:“檀越,这可是个生疏的称呼,当年那个与我谈理学、心学的读书人,哪里去了?”
这位在佛门和儒门都是资历老到不能再老的老僧,开始转动手腕上的念珠,言语中带着几分了然之意,轻声道:“檀越,贫僧已经不是当年的贫僧了。”
“出家人不打诳语。”鹤氅儒士不急不躁道。
老僧合十道:“贫僧非是妄语,而是随世而移,当年贫僧答应檀越时,贫僧是儒门中人,如今檀越来见贫僧时,贫僧只是一普通佛门弟子而已,境地不可同日而语,情理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鹤氅儒士摆了摆手道:“儒门也好,佛门也罢,那只是身份,人还是这个人,我不与你玩诡辩机锋那一套,我有正事。”
老和尚反问道:“这么多年以来,檀越共见了贫僧不止一次,哪次不是有正事?”
鹤氅儒士道:“你不也是每次都答应我了吗?你自己心中明白,既然道门中兴,佛门和儒门就只能人才凋零。看看如今吧,道门中无论是正邪庄杨,出了四位地仙,佛门有几位?儒门又有几位?”
老僧沉默许久,轻轻叹息,“当年贫僧曾经面见张相,那时的张相初登相位,满腔宏图大志,贫僧劝诫张相缓步慢行,徐徐图之,治大国如烹小鲜。可张相却回答贫僧说,藩王不纳税,官绅也不纳税,朝廷的赋税全压在平民百姓身上,百姓不堪重负,就只能将田土卖给藩王或者官绅,如此兼并下去,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小民百姓能耕之田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结果就是国库一空如洗,百姓也一贫如洗,再不改制,便要改朝换代了。”
鹤氅儒士笑道:“丈量天下土地,赋税分开,计亩征粮,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税。想法不错,可是断了多少人的财路,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非要大权在握不可施行,所以争权的太后要杀他,被断了财路的藩王、士绅、官员、豪强也要杀他,与天下为敌,他张肃卿焉能不死。”
老僧淡然道:“儒门中人日日说着以大局为重,殊不知今日局势之所以败坏至此,皆因顾全大局而致。顾全大局,就不敢触碰天下之大弊,只能修修补补,做一个裱糊匠罢了,待到大厦将倾那一天,这些纸糊的东西,风一吹就倒了。”
鹤氅儒士沉默了片刻,说道:“虽然亚圣曾经说过:‘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但事情还是要分开来看。”
老僧嗤笑一声:“我是个逃禅之人。这些年身在局外,反而看得更清楚了,儒门把持天下这么多年,其实早已是腐朽崩坏,之所以能够维持,不过是五百年有圣人出,理学也好,心学也罢,总有一位圣人擎天而起。当年世宗皇帝修道练玄,几十年不上朝,朝政败坏,已是有了由盛而衰的迹象。好不容易出了张肃卿,想要做些事情,不仅是为了天下苍生,也是为了儒门,可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你们这些袖手谈心性之人却都不愿伸出手拉他一把,现在又出来一个辽东赵政,还有一个年轻后生,你们更是视若仇雠,连这些人都容不下,可见儒门的气数也是尽了。从今以后,尽是些断了脊梁只会磕头的伪儒罢了。”
鹤氅儒士盯着老僧缓缓说道:“你放肆,大逆不道,仅凭你这番言语,我就可以手刃于你,让你留一个万世骂名。”
老僧不为所动,在他身旁的老虎似乎察觉到鹤氅儒士的敌意,缓缓睁开了眼,站起身来,虎视眈眈。
鹤氅儒士移开视线,平淡道:“我是隐世之人,天下如何,苍生如何,与我何干?我自逍遥就是。我离开隐居之地奔波操劳,难道是为了天下太平?为了百姓安康?为了普渡众生?我不是圣人,也不是张肃卿,没那么大的志向。”
老僧低垂下眼帘,轻声道:“檀越请回吧,这次不管檀越何事,贫僧都无能为力。”
鹤氅儒士平静道:“有能为力,还是无能为力,你说了不算。”
老僧不再说话,只是长长地诵了一声佛号。
鹤氅儒士略微平复了下心境,说道:“前朝横渠先生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即是横渠四句,这四句话中,第一句,我做不到,这是元圣、圣人、亚圣做的。第二句,为生民立命,我也做不到,这是那些三不朽的圣贤之人做的。第四句,为万事开太平,是张肃卿这些想要功在千秋之人做的,我还是做不到。我能做到的只有一点,为往圣继绝学,如何继承?那就是儒门。儒门儒门,我就是一个守门之人,我不能让儒门的根断了,我得看住这个家。李玄都,赵政那些人,他们要做什么?他们要挖我们的根,给我们挖坟,让我们断根绝种。”
老僧闭上双眼,如同泥塑木偶。
鹤氅儒士说道:“‘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大江滚滚流。’一时之兴亡,可比得上这数千年的传承?你要想好了。”
说罢,鹤氅儒士一挥大袖,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