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免罪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其实就在李恪和萧月仙谈论此事的时候,冯盎就已经死了有段时间了,只是岭南相距长安太远,消息自冯盎所在的高州送到李恪的手中至少也要一个多月的功夫。
贞观二十年,夏中,两仪殿。
就在昨日晚间,高州都督冯盎身故之事已经传到了李恪的手中,冯盎身死,又恰逢旬日例朝,也正是李恪拿此事说话的最好时候。
“朕收到岭南送来的消息,耿国公冯盎病故于高州,冯盎乃祖父旧臣,国朝宿老,于国有功,朕欲另加追赏,众卿以为可否?”李恪端坐于殿上,对殿下的群臣问道。
李恪所问,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凡大唐三品及以上大员,无论官职虚实与否,在亡故后多会得朝廷追赏,这几乎已是惯例,尤其是冯盎这类开国功臣,便更是如此。
李恪之言才落,李恪登基后新晋门下侍中的王玄策便出列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理当如此。”
李恪点了点头道:“既如此,那朕便从侍中所言。”
李恪说着,想了想,接着道:“门下拟诏,传朕旨意,追赠耿国公冯盎左骁卫大将军,广州都督,陪葬献陵。”
李恪给冯盎的恩遇不可谓不厚,若只左骁卫大将军和广州都督倒也罢了,不过死后哀荣而已,已与富贵无碍,但李恪准冯盎陪葬献陵却是殊遇了。
献陵乃李恪祖父李渊的陵寝,李恪准冯盎陪葬献陵便是视冯盎以开国元宿,天子心腹了。若只以冯盎以往的功勋和他和李渊的关系,理当不至于此,但李恪之所以如此高抬了冯盎一手,不止是为了借他大做文章,也是为了岭南的安稳。
岭南冯家,盘踞岭南已经六世,在岭南树大根深,冯盎祖母谯国夫人冼英历经三代,受七朝君王敕封,被尊为岭南“圣母”,虽已经故去多年,但余威犹在,冯家在岭南不是德高望重四字便能讲明的。在岭南高州一代,若只岭南俚人中而言,李恪的圣旨都未必好用过冯家的话。
“诺。”王玄策闻言,当即应了下来。
待王玄策应下后,李恪环视了一圈殿中的众臣,突然又开口道:“冯盎一死,当年隋末时割据地方的群雄也都去了个干净了吧。”
前隋末年,群雄四起,其中起兵者数十人之多,更有李渊、窦建德、王世充、李密、杜伏威、萧铣等夺州郡数十,割据一方,称雄一时的。
但这些人大多因兵亡故于武德年间,就算是依附突厥,苟活一时的梁师傅也不过苟延残喘到了贞观二年而已,余者要么是身死国灭,要么就是降了大唐。
但就是降唐一众中,他们的下场也是有好坏之分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心眼实在是不大,在李渊为帝的武德年间降唐的,诸如李密、杜伏威、萧铣等也未得善终,无一例外地都丢了性命。
比起杜伏威他们,拒守恒安的苑君璋和盘踞岭南的冯盎就显得聪明了许多。
武德年间,李渊也曾不止一次的下旨诏苑君璋降唐,但苑君璋顾忌此前诸如杜伏威等人的下场,一直拒不降唐,硬生生拖到了贞观元年,有容人之量的李世民登基后方才降唐,保住了性命,甚至在自己死后连芮国公的爵位都传了下来。
至于冯盎,虽也是在武德年间降唐,但因为冯盎虽然割据岭南,但却始终未加王号,又因为李渊对偏远的岭南也不甚重视,故而得以保住了性命。
冯盎岁七十有六,在此时也是绝对的高寿了,他是生生熬走了隋末群雄,自己走在了最后一个。
李恪之言一落,年已七十有一的同中书门下三品萧瑀出列道:“回禀陛下,冯盎一去,隋末时割据地方的群雄确实是再无一人在世了。”
萧瑀乃杨广妻弟,李渊的表弟,初仕于前隋,后应诏从唐,历经隋唐两朝五代君王,在此事上几乎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了,李恪问这个,萧瑀出来回话倒也最是妥当。
李恪听着萧瑀的话,感叹道:“前隋之末,因炀帝之暴政,隋而失其天下。隋末之时,故天下叛逆,烽烟四起,但各路反王起兵却也各有其因果,朕欲命弘文馆上下修隋末之事,另成专录,以传于后世。”
萧瑀不解地问道:“陛下这是何故?”
李恪道:“父皇生前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另修隋末乱世之事,是为总结其中教训,以留于后世,不使我大唐后世之君忘隋亡之教训,重蹈复撤。”
朝中众臣听着李恪的话,尤其是那些朝中老臣,脸上也都慢慢地露出了笑意,前些日子,李恪下旨续建大明宫,已经叫一些朝臣不满了,但因为杨后不适应百福殿,大明宫是李恪为杨后所建,关系天子孝道,又有许多朝中重臣支持此事,故而没有什么人出来反对。
不过大肆兴建宫殿毕竟不是好事,这可是奢靡之兆,尤其对于皇帝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原本也担心李恪登基之后得意忘形,行事失了分寸,但如今看来,李恪还是知晓轻重的,李世民的交代他也不曾忘了。
萧瑀道:“陛下能有此心便是最好,若是先皇有知,想必也会欣慰万分的。陛下若是能恪守本心,四夷来臣,天下威服,指日可待矣。”
萧瑀之言才落,岑文本瞧准了机会,终于出列道:“启禀陛下,陛下既欲修隋末之事,臣还有一事上禀。”
岑文本出列,本就是李恪授意,李恪抬了抬手道:“岑中书所言何事?”
岑文本道:“隋末群雄,反前隋暴政,终隋末之乱世各有其功,我大唐立国之初,虽有敢抗天威者,但终究也是身死事消,臣以为为彰陛下仁德,显我大唐宽厚之心,可赦前人之罪,如此四夷闻之,当望风降矣。”
岑文本是萧铣旧臣,当年萧铣受岑文本力劝出降,但最后却丢了性命,岑文本一直觉着亏欠了萧铣,对此事耿耿于怀,此番若是能借李恪之意为萧铣去了罪名自然是最好,
而朝中有这个念头的又何止岑文本一人,李绩是李密旧臣,受李密大恩,当初李密被杀时李绩还曾冒天下之大不韪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首,可见李绩念李密知遇之恩。
李绩闻得岑文本所言,也当即道:“末将以为岑相所言甚善,臣附议。”
原本就算只岑文本提出此事李恪就准备允准了,更何况又加了一个李绩,李恪闻言,也顺水推舟道:“岑中书和懋功所言甚合朕意,那此事便这么定了。”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其实就在李恪和萧月仙谈论此事的时候,冯盎就已经死了有段时间了,只是岭南相距长安太远,消息自冯盎所在的高州送到李恪的手中至少也要一个多月的功夫。
贞观二十年,夏中,两仪殿。
就在昨日晚间,高州都督冯盎身故之事已经传到了李恪的手中,冯盎身死,又恰逢旬日例朝,也正是李恪拿此事说话的最好时候。
“朕收到岭南送来的消息,耿国公冯盎病故于高州,冯盎乃祖父旧臣,国朝宿老,于国有功,朕欲另加追赏,众卿以为可否?”李恪端坐于殿上,对殿下的群臣问道。
李恪所问,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凡大唐三品及以上大员,无论官职虚实与否,在亡故后多会得朝廷追赏,这几乎已是惯例,尤其是冯盎这类开国功臣,便更是如此。
李恪之言才落,李恪登基后新晋门下侍中的王玄策便出列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理当如此。”
李恪点了点头道:“既如此,那朕便从侍中所言。”
李恪说着,想了想,接着道:“门下拟诏,传朕旨意,追赠耿国公冯盎左骁卫大将军,广州都督,陪葬献陵。”
李恪给冯盎的恩遇不可谓不厚,若只左骁卫大将军和广州都督倒也罢了,不过死后哀荣而已,已与富贵无碍,但李恪准冯盎陪葬献陵却是殊遇了。
献陵乃李恪祖父李渊的陵寝,李恪准冯盎陪葬献陵便是视冯盎以开国元宿,天子心腹了。若只以冯盎以往的功勋和他和李渊的关系,理当不至于此,但李恪之所以如此高抬了冯盎一手,不止是为了借他大做文章,也是为了岭南的安稳。
岭南冯家,盘踞岭南已经六世,在岭南树大根深,冯盎祖母谯国夫人冼英历经三代,受七朝君王敕封,被尊为岭南“圣母”,虽已经故去多年,但余威犹在,冯家在岭南不是德高望重四字便能讲明的。在岭南高州一代,若只岭南俚人中而言,李恪的圣旨都未必好用过冯家的话。
“诺。”王玄策闻言,当即应了下来。
待王玄策应下后,李恪环视了一圈殿中的众臣,突然又开口道:“冯盎一死,当年隋末时割据地方的群雄也都去了个干净了吧。”
前隋末年,群雄四起,其中起兵者数十人之多,更有李渊、窦建德、王世充、李密、杜伏威、萧铣等夺州郡数十,割据一方,称雄一时的。
但这些人大多因兵亡故于武德年间,就算是依附突厥,苟活一时的梁师傅也不过苟延残喘到了贞观二年而已,余者要么是身死国灭,要么就是降了大唐。
但就是降唐一众中,他们的下场也是有好坏之分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心眼实在是不大,在李渊为帝的武德年间降唐的,诸如李密、杜伏威、萧铣等也未得善终,无一例外地都丢了性命。
比起杜伏威他们,拒守恒安的苑君璋和盘踞岭南的冯盎就显得聪明了许多。
武德年间,李渊也曾不止一次的下旨诏苑君璋降唐,但苑君璋顾忌此前诸如杜伏威等人的下场,一直拒不降唐,硬生生拖到了贞观元年,有容人之量的李世民登基后方才降唐,保住了性命,甚至在自己死后连芮国公的爵位都传了下来。
至于冯盎,虽也是在武德年间降唐,但因为冯盎虽然割据岭南,但却始终未加王号,又因为李渊对偏远的岭南也不甚重视,故而得以保住了性命。
冯盎岁七十有六,在此时也是绝对的高寿了,他是生生熬走了隋末群雄,自己走在了最后一个。
李恪之言一落,年已七十有一的同中书门下三品萧瑀出列道:“回禀陛下,冯盎一去,隋末时割据地方的群雄确实是再无一人在世了。”
萧瑀乃杨广妻弟,李渊的表弟,初仕于前隋,后应诏从唐,历经隋唐两朝五代君王,在此事上几乎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了,李恪问这个,萧瑀出来回话倒也最是妥当。
李恪听着萧瑀的话,感叹道:“前隋之末,因炀帝之暴政,隋而失其天下。隋末之时,故天下叛逆,烽烟四起,但各路反王起兵却也各有其因果,朕欲命弘文馆上下修隋末之事,另成专录,以传于后世。”
萧瑀不解地问道:“陛下这是何故?”
李恪道:“父皇生前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另修隋末乱世之事,是为总结其中教训,以留于后世,不使我大唐后世之君忘隋亡之教训,重蹈复撤。”
朝中众臣听着李恪的话,尤其是那些朝中老臣,脸上也都慢慢地露出了笑意,前些日子,李恪下旨续建大明宫,已经叫一些朝臣不满了,但因为杨后不适应百福殿,大明宫是李恪为杨后所建,关系天子孝道,又有许多朝中重臣支持此事,故而没有什么人出来反对。
不过大肆兴建宫殿毕竟不是好事,这可是奢靡之兆,尤其对于皇帝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原本也担心李恪登基之后得意忘形,行事失了分寸,但如今看来,李恪还是知晓轻重的,李世民的交代他也不曾忘了。
萧瑀道:“陛下能有此心便是最好,若是先皇有知,想必也会欣慰万分的。陛下若是能恪守本心,四夷来臣,天下威服,指日可待矣。”
萧瑀之言才落,岑文本瞧准了机会,终于出列道:“启禀陛下,陛下既欲修隋末之事,臣还有一事上禀。”
岑文本出列,本就是李恪授意,李恪抬了抬手道:“岑中书所言何事?”
岑文本道:“隋末群雄,反前隋暴政,终隋末之乱世各有其功,我大唐立国之初,虽有敢抗天威者,但终究也是身死事消,臣以为为彰陛下仁德,显我大唐宽厚之心,可赦前人之罪,如此四夷闻之,当望风降矣。”
岑文本是萧铣旧臣,当年萧铣受岑文本力劝出降,但最后却丢了性命,岑文本一直觉着亏欠了萧铣,对此事耿耿于怀,此番若是能借李恪之意为萧铣去了罪名自然是最好,
而朝中有这个念头的又何止岑文本一人,李绩是李密旧臣,受李密大恩,当初李密被杀时李绩还曾冒天下之大不韪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首,可见李绩念李密知遇之恩。
李绩闻得岑文本所言,也当即道:“末将以为岑相所言甚善,臣附议。”
原本就算只岑文本提出此事李恪就准备允准了,更何况又加了一个李绩,李恪闻言,也顺水推舟道:“岑中书和懋功所言甚合朕意,那此事便这么定了。”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