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界史上的重要改革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1861年农奴制改革背景
第一,俄国农奴制是怎样的?其对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9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农奴的反抗越来越多,据统计,1826—1834年为148起,1845—1854年激增至348起。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1860年,俄国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八分之一,铁路长度仅是英国的十分之一。
第二,新思潮是怎样形成的?对俄国有什么影响?
19世纪初,俄国参加了对拿破仑的战争。一些青年军官到了西欧国家,感受到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还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1825年12月(俄历),他们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和农奴制,但遭到了镇压,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
这次失败的起义反映了俄国社会上层对俄国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改革俄国政治的要求。而在社会的下层,俄国的农奴制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进步知识分子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创办杂志,鼓吹农民解放,公开批评旧制度。
第三,克里米亚战争有什么影响?
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的势力,1853年,俄国入侵奥斯曼帝国。不久,英、法同奥斯曼帝国签订盟约,派兵参战。战争主要局限于克里米亚半岛,史称“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很快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死守要塞,但装备匮乏陈旧,交通运输落后原始,指挥系统腐败无能,再加上出身农奴的士兵素质差,俄军战败。
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不得不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2.1861年农奴制改革内容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土地,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农民获得土地时,要支付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的赎金,不足部分由政府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本付息。同时还规定,每个男劳力前两年每年必须为地主服40天的劳役,之后将转化为代役租,并一直持续到付清赎金为止。
农民摆脱了个别地主的支配,却受到村社的控制。改革后不久,广大农民就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纷纷举行暴动。
3.改革的影响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农奴制改革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但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第二,政治变革缓慢。
在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的政治变革也在缓慢进行,内容主要是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改革。在地方,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工商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自治机构。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
在司法改革方面,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是在广大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4.改革的影响
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但改革以后,俄国仍然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残余,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一批平民知识分子反对农奴制度。改革并没有成功地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在所难免。
1905年俄国爆发革命,这次革命严重动摇了沙皇专制统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幕府统治的危机
第一,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
17世纪初,德川家族通过世袭幕府的最高首领将军统治日本。全国其他地区分成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他必须听命于将军。当时,天皇没有实权。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是统治阶级;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世代为领主耕种,还要负担劳役;工商业者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到19世纪初,农民、工商业者对幕府不满,一些中下级武士也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第二,幕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为维护幕府的统治,幕府对外推行锁国政策,只允许同荷兰等国,在长崎一地通商。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第三,西方列强入侵。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日本史称“黑船事件”。次年,《日美亲善条约》签订,随后日本相继同英国、俄国和荷兰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议定关税。大量外国工业品涌入日本,民族危机加深。
2.过程——推翻幕府统治的斗争
第一,爆发“尊王攘夷”运动。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很多日本人看到了日本的软弱和落后,希望向西方学习,改革日本社会,实现富国强兵。一些中下级武士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幕府官员,袭击西方列强舰只。1863年,幕府在京都发动政变,镇压了尊王攘夷派。西南长州藩也在幕府军队和西方列强的围攻下被迫屈服。
第二,武装倒幕。
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实现富国强兵,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从国外购买武器,组织新式军队。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联合起来,形成倒幕派,开展武装倒幕。幕府与长州进行多次战争,在国内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倒幕力量越来越强大。
第三,戊辰战争。
1867年,新天皇登基,倾向倒幕派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从1868年起,经过一年的征战,终于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政府迁都东京,以《五条誓文》向世人表明维新改革的决心,日本开始了走向近代的改革。
3.明治维新内容
1871年12月,日本派出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访问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考察了各国社会经济情况,对于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表现为始惊,次醉,终狂。认识到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在明治天皇为首的政府领导下,日本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第一,废除旧体制。
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把全国划成3府72县,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还宣布“四民平等”,废除了武士特权。
第二,发展新经济。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先进的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产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横滨到东京铁路建成通车。
第三,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日本大部分国营企业都被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如三井得到了煤矿、纺纱厂和制丝厂,三菱则获得了造船厂、煤矿、银矿和金矿等。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
第四,倡导文明开化。
许多日本学生被派到欧美留学,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生活习俗也推进西化。武士们剪去了头上的发髻,解下了随身的佩刀,穿上西装,吃起西餐。东京街头,欧式建筑拔地而起。
第五,颁布1889年日本宪法。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掀起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的“自由民权运动”,对天皇的专制构成了威胁。为维护天皇的地位,同时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治家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起草了日本帝国宪法,由明治天皇于1889年颁赐《日本帝国宪法》。宪法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享有绝对的权力,拥有任免大臣、统率军队等权力,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议会可以参与制定法律,天皇也可以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众议院有权批准财政预算,如新预算案未能通过,上年度预算可自动延长。还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1889年宪法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它确立了日本近代的天皇制度,天皇掌握国家大权。
4.影响——崛起为东方强国与对外扩张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1911年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一员。
明治政权成立不久,就开始对外侵略。1876年,强迫朝鲜向日本开放通商口岸。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把它变成日本的冲绳县。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从中国割得台湾和澎湖列岛,从中国获得两亿多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积极参与侵华战争,在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1861年农奴制改革背景
第一,俄国农奴制是怎样的?其对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9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农奴的反抗越来越多,据统计,1826—1834年为148起,1845—1854年激增至348起。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1860年,俄国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八分之一,铁路长度仅是英国的十分之一。
第二,新思潮是怎样形成的?对俄国有什么影响?
19世纪初,俄国参加了对拿破仑的战争。一些青年军官到了西欧国家,感受到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还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1825年12月(俄历),他们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和农奴制,但遭到了镇压,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
这次失败的起义反映了俄国社会上层对俄国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改革俄国政治的要求。而在社会的下层,俄国的农奴制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进步知识分子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创办杂志,鼓吹农民解放,公开批评旧制度。
第三,克里米亚战争有什么影响?
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的势力,1853年,俄国入侵奥斯曼帝国。不久,英、法同奥斯曼帝国签订盟约,派兵参战。战争主要局限于克里米亚半岛,史称“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很快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死守要塞,但装备匮乏陈旧,交通运输落后原始,指挥系统腐败无能,再加上出身农奴的士兵素质差,俄军战败。
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不得不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2.1861年农奴制改革内容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土地,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农民获得土地时,要支付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的赎金,不足部分由政府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本付息。同时还规定,每个男劳力前两年每年必须为地主服40天的劳役,之后将转化为代役租,并一直持续到付清赎金为止。
农民摆脱了个别地主的支配,却受到村社的控制。改革后不久,广大农民就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纷纷举行暴动。
3.改革的影响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农奴制改革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但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第二,政治变革缓慢。
在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的政治变革也在缓慢进行,内容主要是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改革。在地方,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工商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自治机构。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
在司法改革方面,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是在广大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4.改革的影响
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但改革以后,俄国仍然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残余,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一批平民知识分子反对农奴制度。改革并没有成功地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在所难免。
1905年俄国爆发革命,这次革命严重动摇了沙皇专制统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幕府统治的危机
第一,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
17世纪初,德川家族通过世袭幕府的最高首领将军统治日本。全国其他地区分成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他必须听命于将军。当时,天皇没有实权。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是统治阶级;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世代为领主耕种,还要负担劳役;工商业者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到19世纪初,农民、工商业者对幕府不满,一些中下级武士也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第二,幕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为维护幕府的统治,幕府对外推行锁国政策,只允许同荷兰等国,在长崎一地通商。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第三,西方列强入侵。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日本史称“黑船事件”。次年,《日美亲善条约》签订,随后日本相继同英国、俄国和荷兰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议定关税。大量外国工业品涌入日本,民族危机加深。
2.过程——推翻幕府统治的斗争
第一,爆发“尊王攘夷”运动。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很多日本人看到了日本的软弱和落后,希望向西方学习,改革日本社会,实现富国强兵。一些中下级武士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幕府官员,袭击西方列强舰只。1863年,幕府在京都发动政变,镇压了尊王攘夷派。西南长州藩也在幕府军队和西方列强的围攻下被迫屈服。
第二,武装倒幕。
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实现富国强兵,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从国外购买武器,组织新式军队。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联合起来,形成倒幕派,开展武装倒幕。幕府与长州进行多次战争,在国内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倒幕力量越来越强大。
第三,戊辰战争。
1867年,新天皇登基,倾向倒幕派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从1868年起,经过一年的征战,终于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政府迁都东京,以《五条誓文》向世人表明维新改革的决心,日本开始了走向近代的改革。
3.明治维新内容
1871年12月,日本派出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访问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考察了各国社会经济情况,对于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表现为始惊,次醉,终狂。认识到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在明治天皇为首的政府领导下,日本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第一,废除旧体制。
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把全国划成3府72县,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还宣布“四民平等”,废除了武士特权。
第二,发展新经济。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先进的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产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横滨到东京铁路建成通车。
第三,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日本大部分国营企业都被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如三井得到了煤矿、纺纱厂和制丝厂,三菱则获得了造船厂、煤矿、银矿和金矿等。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
第四,倡导文明开化。
许多日本学生被派到欧美留学,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生活习俗也推进西化。武士们剪去了头上的发髻,解下了随身的佩刀,穿上西装,吃起西餐。东京街头,欧式建筑拔地而起。
第五,颁布1889年日本宪法。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掀起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的“自由民权运动”,对天皇的专制构成了威胁。为维护天皇的地位,同时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治家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起草了日本帝国宪法,由明治天皇于1889年颁赐《日本帝国宪法》。宪法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享有绝对的权力,拥有任免大臣、统率军队等权力,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议会可以参与制定法律,天皇也可以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众议院有权批准财政预算,如新预算案未能通过,上年度预算可自动延长。还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1889年宪法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它确立了日本近代的天皇制度,天皇掌握国家大权。
4.影响——崛起为东方强国与对外扩张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1911年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一员。
明治政权成立不久,就开始对外侵略。1876年,强迫朝鲜向日本开放通商口岸。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把它变成日本的冲绳县。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从中国割得台湾和澎湖列岛,从中国获得两亿多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积极参与侵华战争,在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