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面圣(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武植道:“臣弟也不明白它的意思,想来有什么玄机,待明日臣弟去街上寻个道士解下。”这“一朝拨雾天重睹,枯木逢春自见花”却是前世武植算命时抽中的上上签,当时自己为掏出的喜钱大为肉疼,这挂帖也就牢牢记住了,正好用来蒙一下这位道君皇兄。
赵佶摇摇头道:“街上多是招摇撞骗之徒,我回宫召广通真灵先生解惑就是。”说着微笑了起来,“二弟,广通先生你需见上一面才好,那日你受了刀伤,是广通先生开坛祷告上苍,上天怜见,二弟才转危为安……”罗道士自那日施法后,更得徽宗信服,被加封为广通真灵先生。
“哦?那臣弟理应去拜谢,以前在乡下又哪能见到这般奇人异士,大宋出此异人,真是圣上之福!”武植连声答应,心中却在苦笑,这种神棍自己上辈子见的还不够多吗?混社会的有几个不求神拜佛的,就算不信,也求个心安罢了。
二人谈兴正浓,亭子外的青石小路上匆匆跑来一名侍卫,呈上一份文书,赵佶看罢,脸色马上沉了下来,重重一拍桌子:“小小的羌人叛乱都不能平息,何日才能收回幽云!”
武植见是军报,不便多问,只好在一旁默不作声。
赵佶伸手就把文书递给武植,口中恨恨道:“二弟,你看看,这成什么话,小小的青唐羌人部落叛乱几年都不能平定,难道我大宋真的无人吗?”
武植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却不观看,顺手放于石桌上,道:“皇兄莫动气,边夷之地,民风想来彪悍,虽要弹压首恶,也要安抚民众,否则就算一时平定下来,也保不得以后平安。要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民众不过是盲从,可恩威并济,开化他们,同化他们,让他们以大宋臣民为荣……”武植不过是想到几百年后这些民族却也是我华夏民族的一员,就信口胡侃了起来,当然对于金国和蒙古是绝对排除在外的。
“不错,二弟言之有理,此次青唐叛乱就是几年前王赡知鄯州时纵部剽掠,虐杀羌人才激起民变,”赵佶想不到武植都没看军报就能猜出个大概,心里一喜,“二弟所说,开化,同化又怎么说?”
“开化就是可以教他们汉字,学习我们的文化,恩,就是把我儒家文化传播给他们,慢慢令他们成为我们宋人,……”武植斟酌着用词慢慢解释。
赵佶皱了下眉头,自汉朝以来,中原王朝就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不开化的边夷向来鄙夷,《四书五经》之类的典藏更是蔽帚自珍,虽也有外族贵族子弟学习中原文化,但大面积传播儒学却是不可能的,一来有对牛弹琴之感,再说若是异族真学会了我中华文明,岂不多了些强大的对手?
武植说完也觉得自己的意识似乎超前了,现在和这些民族大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谈什么同化,搔了搔头,不好意思的笑笑道:“臣弟就顺口胡说的,皇兄也不必当真。”
赵佶被他孩子气的举动逗的哈哈笑了起来,在圣上面前谁又不注意仪容神态,像武植这般自然,不做作的真是凤毛麟角。
“二弟不用窘迫,你还是先看看军报,小心谨慎可不像二弟的为人哦。”赵佶笑着道。
武植笑笑,拿起文书看了起来,是从西北熙州发来的军报,言道鄯湟二州蕃,羌首领多罗巴自两年前反叛后,如今变本加厉,竟欲建国。熙州知州知道事关重大,八百里加急报了上来。
武植知道历朝历代这种分裂都是当权者的大忌,也知道了赵佶为什么这般生气,不过自己对西疆边事一无所知,这种军国大事更不是自己所长,又哪有什么真知灼见。见赵佶一脸期盼看着自己,心里叹口气,道:“皇兄,西北边事事关重大,臣弟又不熟悉五路事宜,不敢妄言。不过臣弟认为必须火速平叛,免得此乱被西夏等国当作棋子要挟我大宋。”
赵佶点点头,这也是他之所虑,“二弟回去后可以去驿馆见见西北来使,问询下西北事宜,若是有什么想法就写个章程送过来。”
武植点头答应,心里却在叫苦,自己又哪会有什么章程,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二人又聊了一阵,看日近中午,武植才告别而去。
武植心事重重坐在四匹马所拉的豪华马车里,赵佶怎么会非要自己写什么章程呢?自己又不是孔明转世,怎么应付他呢?贵王这差事也不好干啊!第一次遇到似乎是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心里郁闷起来。
“贵王千岁,驿馆到了!”王进的声音把他从思绪中惊醒。
驿馆公差见到那豪华马车和马车四周气宇轩昂的侍卫,知道来了大人物,急忙迎了出来,闻听是贵王千岁,更是打起十二分小心,把武植请入里面,奉上茶水,又赶紧去唤西北来使。
不一会儿,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门帘一挑,走进一军汉,见了武植急忙见礼。武植和军汉详细询问半晌,虽把西北事宜打探了个明白,却实在也不知道该如何弄那劳什子的章程,不由皱眉苦思起来。自己身边的王进和胡得海勇则勇矣,却只是将才,这种大的战略方针非他们所长,也不能帮自己出什么主意。唉,我的便宜皇兄啊,你可难住我了啊!
“贵王千岁莫非是为平乱之事烦恼?”军汉犹豫半天,终于忍不住道。
武植心下一动,直视军汉:“不错!你可是有平乱良策?”
军汉被他盯的惶恐,死命摇头,道:“小人只是信差,又哪里有什么良策。不过……不过……”
武植看神态就知道他不是什么隐士之流,收回目光,微微一笑,示意他说下去。
军汉抹了把额头的汗,才接着道:“若说西北边事,谁又及得上种通判,去年种通判虽被罢了官,却不忘边事,前几天也来了京城,王爷若是想知道西北详情,召种通判一问便知。”
“种通判?”
看武植似乎不知道种通判大名,军汉微觉诧异。“就是以前延安府经略安抚使种大人的后人种师道啊!种家世代镇守西北,王爷未有听闻吗?”
武植道:“臣弟也不明白它的意思,想来有什么玄机,待明日臣弟去街上寻个道士解下。”这“一朝拨雾天重睹,枯木逢春自见花”却是前世武植算命时抽中的上上签,当时自己为掏出的喜钱大为肉疼,这挂帖也就牢牢记住了,正好用来蒙一下这位道君皇兄。
赵佶摇摇头道:“街上多是招摇撞骗之徒,我回宫召广通真灵先生解惑就是。”说着微笑了起来,“二弟,广通先生你需见上一面才好,那日你受了刀伤,是广通先生开坛祷告上苍,上天怜见,二弟才转危为安……”罗道士自那日施法后,更得徽宗信服,被加封为广通真灵先生。
“哦?那臣弟理应去拜谢,以前在乡下又哪能见到这般奇人异士,大宋出此异人,真是圣上之福!”武植连声答应,心中却在苦笑,这种神棍自己上辈子见的还不够多吗?混社会的有几个不求神拜佛的,就算不信,也求个心安罢了。
二人谈兴正浓,亭子外的青石小路上匆匆跑来一名侍卫,呈上一份文书,赵佶看罢,脸色马上沉了下来,重重一拍桌子:“小小的羌人叛乱都不能平息,何日才能收回幽云!”
武植见是军报,不便多问,只好在一旁默不作声。
赵佶伸手就把文书递给武植,口中恨恨道:“二弟,你看看,这成什么话,小小的青唐羌人部落叛乱几年都不能平定,难道我大宋真的无人吗?”
武植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却不观看,顺手放于石桌上,道:“皇兄莫动气,边夷之地,民风想来彪悍,虽要弹压首恶,也要安抚民众,否则就算一时平定下来,也保不得以后平安。要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民众不过是盲从,可恩威并济,开化他们,同化他们,让他们以大宋臣民为荣……”武植不过是想到几百年后这些民族却也是我华夏民族的一员,就信口胡侃了起来,当然对于金国和蒙古是绝对排除在外的。
“不错,二弟言之有理,此次青唐叛乱就是几年前王赡知鄯州时纵部剽掠,虐杀羌人才激起民变,”赵佶想不到武植都没看军报就能猜出个大概,心里一喜,“二弟所说,开化,同化又怎么说?”
“开化就是可以教他们汉字,学习我们的文化,恩,就是把我儒家文化传播给他们,慢慢令他们成为我们宋人,……”武植斟酌着用词慢慢解释。
赵佶皱了下眉头,自汉朝以来,中原王朝就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不开化的边夷向来鄙夷,《四书五经》之类的典藏更是蔽帚自珍,虽也有外族贵族子弟学习中原文化,但大面积传播儒学却是不可能的,一来有对牛弹琴之感,再说若是异族真学会了我中华文明,岂不多了些强大的对手?
武植说完也觉得自己的意识似乎超前了,现在和这些民族大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谈什么同化,搔了搔头,不好意思的笑笑道:“臣弟就顺口胡说的,皇兄也不必当真。”
赵佶被他孩子气的举动逗的哈哈笑了起来,在圣上面前谁又不注意仪容神态,像武植这般自然,不做作的真是凤毛麟角。
“二弟不用窘迫,你还是先看看军报,小心谨慎可不像二弟的为人哦。”赵佶笑着道。
武植笑笑,拿起文书看了起来,是从西北熙州发来的军报,言道鄯湟二州蕃,羌首领多罗巴自两年前反叛后,如今变本加厉,竟欲建国。熙州知州知道事关重大,八百里加急报了上来。
武植知道历朝历代这种分裂都是当权者的大忌,也知道了赵佶为什么这般生气,不过自己对西疆边事一无所知,这种军国大事更不是自己所长,又哪有什么真知灼见。见赵佶一脸期盼看着自己,心里叹口气,道:“皇兄,西北边事事关重大,臣弟又不熟悉五路事宜,不敢妄言。不过臣弟认为必须火速平叛,免得此乱被西夏等国当作棋子要挟我大宋。”
赵佶点点头,这也是他之所虑,“二弟回去后可以去驿馆见见西北来使,问询下西北事宜,若是有什么想法就写个章程送过来。”
武植点头答应,心里却在叫苦,自己又哪会有什么章程,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二人又聊了一阵,看日近中午,武植才告别而去。
武植心事重重坐在四匹马所拉的豪华马车里,赵佶怎么会非要自己写什么章程呢?自己又不是孔明转世,怎么应付他呢?贵王这差事也不好干啊!第一次遇到似乎是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心里郁闷起来。
“贵王千岁,驿馆到了!”王进的声音把他从思绪中惊醒。
驿馆公差见到那豪华马车和马车四周气宇轩昂的侍卫,知道来了大人物,急忙迎了出来,闻听是贵王千岁,更是打起十二分小心,把武植请入里面,奉上茶水,又赶紧去唤西北来使。
不一会儿,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门帘一挑,走进一军汉,见了武植急忙见礼。武植和军汉详细询问半晌,虽把西北事宜打探了个明白,却实在也不知道该如何弄那劳什子的章程,不由皱眉苦思起来。自己身边的王进和胡得海勇则勇矣,却只是将才,这种大的战略方针非他们所长,也不能帮自己出什么主意。唉,我的便宜皇兄啊,你可难住我了啊!
“贵王千岁莫非是为平乱之事烦恼?”军汉犹豫半天,终于忍不住道。
武植心下一动,直视军汉:“不错!你可是有平乱良策?”
军汉被他盯的惶恐,死命摇头,道:“小人只是信差,又哪里有什么良策。不过……不过……”
武植看神态就知道他不是什么隐士之流,收回目光,微微一笑,示意他说下去。
军汉抹了把额头的汗,才接着道:“若说西北边事,谁又及得上种通判,去年种通判虽被罢了官,却不忘边事,前几天也来了京城,王爷若是想知道西北详情,召种通判一问便知。”
“种通判?”
看武植似乎不知道种通判大名,军汉微觉诧异。“就是以前延安府经略安抚使种大人的后人种师道啊!种家世代镇守西北,王爷未有听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