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大明最缺什么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年关将近,朱由检感到特别忙碌。
先是教育部组织人手,拟定了新编的汉语教材,送给朱由检审定。朱由检并非语言学上的行家,但他要在国内外推广现代应用汉语,而现代汉语教材是他授意夏日瑚主编的,所以他要亲自把关。
朱由检心目中的现代汉语,不仅是传承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交往的工具,因此,便于学习就是汉字和汉语的发展方向。
上次朝议的时候,已经确定了汉字改革的基本方向:学习白话、汉字简化、拼音注音、引进标,夏日瑚主导的新教材,就是按照这几条原则编写的,朱由检对新教材基本满意。
他只是增加了两条意见,一是增加白话文的内容,减少古文的篇幅;二是要循序渐进,将新教材分成几册,学生学习由易到难,当学生学会了常用的三千词汇时,就能进行基本的的读写,如果外族人学会了这三千汉字,就能正常用汉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至于大量的生僻字和冷僻字,就让学究们去研究吧,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对现代应用汉语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
汉语教材一旦确定下来,就开始大量印刷,作为全国的通用教材,它必须及时运往全国各地,包括边疆省份。
新编教材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也不大紧,将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
接下来就要编撰汉语字典,汉字有数万个,字典编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根据大明当前的人力物力与科学水平,恐怕要好几年。
为了便于学生能及时查阅到汉字的标准读音,朱由检让教育部先编撰一种简易的字典,里面只收藏三千或者五千个常用的汉字,这些汉字不用考证推敲,简易字典很快就能编撰结束,及时发放到各地的学校。
至于研究性的大字典,因为收录的汉字比较全面,很多字的读音、字义、用法需要考证,就让教育部的官员慢慢整理,迟一也无妨。
教育部长︽℃︽℃︽℃︽℃,孔贞运感激朱由检将圣人之言传遍边疆各族,因此他建议,新编的字典叫崇祯大字典,本来他准备叫有检字典,但这个时代要避皇帝的名讳,所以才叫崇祯大字典。
崇祯是年号,也可以看做是崇祯年间编撰的大字典,朱由检没有惺惺作态,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荣誉,这让拍马屁的孔贞运十分高兴。
另外一件事是关于缅甸的。
大城王朝的国师普蒂,在大明侦讯的协助下,一路上躲过东吁杀手的数次追杀,秘密来到京师,请求大明出兵,帮助击退东吁的侵略军。
朱由检恐怕大臣们反对用兵,就以军事机密为借口,没有在朝会上讨论,而是在朝会结束之后,留下了三院的主官,参与讨论出兵东吁王朝的事。
三院的主官们已经知道了朱由检的心思,那就是全面彻底解决缅甸问题,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
自从施凤来因为反对大明军事改革,被锦衣卫盯上,直至以贪墨为由,抄家问斩之后,大臣们深知朱由检的手段,一旦朱由检认定的事,他们再也不会死磕。
现在三院主官与朱由检的关系十分顺畅,到底,三院只是朱由检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执行者,在大事上,他们没多少发言权。
朱由检也曾反思过,自己是不是过于独裁了,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种想法。
现在的大明,外交并不顺畅,正面临着多方军事侵略和军事压力,但大臣们没有后世的眼光,只会盯着自己手中的那权力,一味和对手讲仁义,这就束缚了大明朝廷的手脚,一旦丧失时机,当别人强大起来的时候,人家不会和大明讲仁义。
人家讲的是实力,十数年的建奴、百十年来的蒙古,他们都是用铁蹄话,就是的东吁王朝,也是用刀兵与大明话。
朱由检简述了普蒂求援的事,让三院的主官们商讨一下,该不该发兵征讨东吁王朝。
“陛下,东吁王朝本来就是大明的国土,是太祖亲定的六大宣慰使司,如果不能收回这些国土,对后世子孙来,就是不肖。”大明以孝立国,不肖就是不孝,李春烨这一帽子压下来,顿时为出兵东吁定了性。
朱由检头,关于收回缅甸东吁王朝的事,他早就与李春烨探讨过,李春烨的绝对支持,是他意料之中的事。
“陛下,南海舰队正在南洋作战,一旦征讨东吁,我大明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将会对大明非常不利。”内阁副总理周士朴虽然知道朱由检的决心,也不能不提醒几句。
“陛下,南方气候湿热,我大明的精锐都在北方,恐怕很难适应东吁的气候,”内阁总理黄立极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当年蒙古铁骑征地无数,却在南方栽了跟头,就是因为他们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朱由检又是头,还是不话。
“陛下,东吁距离我大明,太过遥远,即使大明征服东吁,能在这么遥远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统治吗?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统治,数十年以后,东吁重新独立,那今天的征讨,究竟有什么意义?”司法院长乔允升反对的意思非常明显,“大唐曾经远征西域,但今天的西域,早已没有了大唐的任何痕迹。”
朱由检最为头疼的是,每次朝议,大臣们都是分成三派:支持派、轻微反对派(中立派)、反对派,如果来个投票表决,今天的会议,恐怕难以取得朱由检想要的结果,大臣们还没有世界眼光,有必要让他们进科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奥,不,科学院没什么用,应该组建社会科学院,让他们学会睁眼看世界。
好在今天反对的声音,似乎不太强烈,就是乔允升,也只是表面自己的立场,没打算死磕下去。
“诸位爱卿刚才所的话,朕都听到了,朕知道,你们都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利益着想,不愧是大明的重臣,爱卿们还有什么意见?”
这些理由不够充分吗?如果陛下不准备采纳大臣们的意见,理由再充分也是白搭,这些所谓的重臣们,一个个低下头,在心里腹诽着朱由检,他们要听听朱由检出兵的理由。
朱由检见大臣们都是沉默,知道他们的反对并不强烈,这次有可能不用在朝堂采取无赖的措施了,“支持的理由暂时不用了,反对的意见主要有两:一是如何征服东吁,而大明的损失不能太大;二是征讨东吁,我大明有何收益问题。朕一一作答,看爱卿们是否满意。”
在打击政敌的时候,朱由检的手段有些恐怖,比如逼死魏忠贤、查抄施凤来,但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朱由检相当和气,根本没有皇帝的威严,至少大臣们没有感觉到皇帝表面上的那种威严,他们对朱由检的敬畏,是来自骨子里的,就像老鼠对猫的敬畏一样。
“朕先第一,如果征讨东吁,并不需要调动北方的军队,而是调动南方的军队,云南的,广东的,特别是云南,地势、气候与东吁十分相似,大明地域广阔,我们要充分发挥出这个优势,北伐用北方的军队,南征用南方的军队。”
朱由检的解释,充分化解了黄立极的担忧,大臣们只得学生样继续听讲。
“至于到两线作战的问题,朕也曾考虑过,无论是南洋的海战,还是征缅的陆战,规模都不大,不是大明的国战,”朱由检轻轻呷口茶,让大臣们有思考的时间,“他们不同于太祖年间与蒙古人的战争,也不同于数年前与建奴的战争,那才是大明的倾国之战,一旦失利,京师可能不保,甚至大明可能就此亡国。”
“……”
“现在虽然两线作战,但都是局部战争,对大明影响不大,退一步,即使两场战争都失利了,也不会动摇大明的根本,大不了退出南洋、东吁,一旦出现新的机会,大明完全可以卷土重来,诸位可曾明白?”
三院的主管们,都是明晓事理的,他们只是受圣贤书的影响,对外比较文弱,缺乏应有的果断与虎狼霸气,更无法知晓大明的生存环境,听了朱由检的拨,这才茅塞顿开,再也没有了反对的声音。
“现在大明受到大城王国的邀请,出兵是正义的,又与大城王朝联合作战,诸位想想,以大明现在整编过的军队,加上大城的协助,取胜该有几成把握?”朱由检希望用胜利来诱导大臣们支持他。
“以我大明现在的实力,即使没有大城王朝的协助,获胜也该有九成把握,东吁不会强过建奴。”黄立极率先倒戈,从中立派转向支持派。
“朕再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出征东吁,对大明有什么好处,”朱由检扫了大臣们一眼,见无人再反对,这第一条,算是过去了,“任何一场战争,只要不是被迫自卫,就要考虑战争的成本,以及战争的收益,如果能够和平,没有人喜欢战争。”
“……”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三个国,不丹、锡金、尼泊尔,如果大明出兵攻打,胜率一样会很高,但胜利之后大明会得到什么?是巴掌大的一块土地,也就是,战争的成本大于期望的收益,所以,在大明没有受到威胁的时候,不会出兵攻打这三个国。”
大臣们像是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一个个盯着朱由检的脸蛋,毫不顾忌犯上。
朱由检也不生气,知道他们还在等待下文,他却话锋一转:“诸位爱卿,你们知道大明最缺什么吗?”
年关将近,朱由检感到特别忙碌。
先是教育部组织人手,拟定了新编的汉语教材,送给朱由检审定。朱由检并非语言学上的行家,但他要在国内外推广现代应用汉语,而现代汉语教材是他授意夏日瑚主编的,所以他要亲自把关。
朱由检心目中的现代汉语,不仅是传承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交往的工具,因此,便于学习就是汉字和汉语的发展方向。
上次朝议的时候,已经确定了汉字改革的基本方向:学习白话、汉字简化、拼音注音、引进标,夏日瑚主导的新教材,就是按照这几条原则编写的,朱由检对新教材基本满意。
他只是增加了两条意见,一是增加白话文的内容,减少古文的篇幅;二是要循序渐进,将新教材分成几册,学生学习由易到难,当学生学会了常用的三千词汇时,就能进行基本的的读写,如果外族人学会了这三千汉字,就能正常用汉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至于大量的生僻字和冷僻字,就让学究们去研究吧,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对现代应用汉语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
汉语教材一旦确定下来,就开始大量印刷,作为全国的通用教材,它必须及时运往全国各地,包括边疆省份。
新编教材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也不大紧,将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
接下来就要编撰汉语字典,汉字有数万个,字典编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根据大明当前的人力物力与科学水平,恐怕要好几年。
为了便于学生能及时查阅到汉字的标准读音,朱由检让教育部先编撰一种简易的字典,里面只收藏三千或者五千个常用的汉字,这些汉字不用考证推敲,简易字典很快就能编撰结束,及时发放到各地的学校。
至于研究性的大字典,因为收录的汉字比较全面,很多字的读音、字义、用法需要考证,就让教育部的官员慢慢整理,迟一也无妨。
教育部长︽℃︽℃︽℃︽℃,孔贞运感激朱由检将圣人之言传遍边疆各族,因此他建议,新编的字典叫崇祯大字典,本来他准备叫有检字典,但这个时代要避皇帝的名讳,所以才叫崇祯大字典。
崇祯是年号,也可以看做是崇祯年间编撰的大字典,朱由检没有惺惺作态,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荣誉,这让拍马屁的孔贞运十分高兴。
另外一件事是关于缅甸的。
大城王朝的国师普蒂,在大明侦讯的协助下,一路上躲过东吁杀手的数次追杀,秘密来到京师,请求大明出兵,帮助击退东吁的侵略军。
朱由检恐怕大臣们反对用兵,就以军事机密为借口,没有在朝会上讨论,而是在朝会结束之后,留下了三院的主官,参与讨论出兵东吁王朝的事。
三院的主官们已经知道了朱由检的心思,那就是全面彻底解决缅甸问题,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
自从施凤来因为反对大明军事改革,被锦衣卫盯上,直至以贪墨为由,抄家问斩之后,大臣们深知朱由检的手段,一旦朱由检认定的事,他们再也不会死磕。
现在三院主官与朱由检的关系十分顺畅,到底,三院只是朱由检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执行者,在大事上,他们没多少发言权。
朱由检也曾反思过,自己是不是过于独裁了,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种想法。
现在的大明,外交并不顺畅,正面临着多方军事侵略和军事压力,但大臣们没有后世的眼光,只会盯着自己手中的那权力,一味和对手讲仁义,这就束缚了大明朝廷的手脚,一旦丧失时机,当别人强大起来的时候,人家不会和大明讲仁义。
人家讲的是实力,十数年的建奴、百十年来的蒙古,他们都是用铁蹄话,就是的东吁王朝,也是用刀兵与大明话。
朱由检简述了普蒂求援的事,让三院的主官们商讨一下,该不该发兵征讨东吁王朝。
“陛下,东吁王朝本来就是大明的国土,是太祖亲定的六大宣慰使司,如果不能收回这些国土,对后世子孙来,就是不肖。”大明以孝立国,不肖就是不孝,李春烨这一帽子压下来,顿时为出兵东吁定了性。
朱由检头,关于收回缅甸东吁王朝的事,他早就与李春烨探讨过,李春烨的绝对支持,是他意料之中的事。
“陛下,南海舰队正在南洋作战,一旦征讨东吁,我大明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将会对大明非常不利。”内阁副总理周士朴虽然知道朱由检的决心,也不能不提醒几句。
“陛下,南方气候湿热,我大明的精锐都在北方,恐怕很难适应东吁的气候,”内阁总理黄立极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当年蒙古铁骑征地无数,却在南方栽了跟头,就是因为他们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朱由检又是头,还是不话。
“陛下,东吁距离我大明,太过遥远,即使大明征服东吁,能在这么遥远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统治吗?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统治,数十年以后,东吁重新独立,那今天的征讨,究竟有什么意义?”司法院长乔允升反对的意思非常明显,“大唐曾经远征西域,但今天的西域,早已没有了大唐的任何痕迹。”
朱由检最为头疼的是,每次朝议,大臣们都是分成三派:支持派、轻微反对派(中立派)、反对派,如果来个投票表决,今天的会议,恐怕难以取得朱由检想要的结果,大臣们还没有世界眼光,有必要让他们进科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奥,不,科学院没什么用,应该组建社会科学院,让他们学会睁眼看世界。
好在今天反对的声音,似乎不太强烈,就是乔允升,也只是表面自己的立场,没打算死磕下去。
“诸位爱卿刚才所的话,朕都听到了,朕知道,你们都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利益着想,不愧是大明的重臣,爱卿们还有什么意见?”
这些理由不够充分吗?如果陛下不准备采纳大臣们的意见,理由再充分也是白搭,这些所谓的重臣们,一个个低下头,在心里腹诽着朱由检,他们要听听朱由检出兵的理由。
朱由检见大臣们都是沉默,知道他们的反对并不强烈,这次有可能不用在朝堂采取无赖的措施了,“支持的理由暂时不用了,反对的意见主要有两:一是如何征服东吁,而大明的损失不能太大;二是征讨东吁,我大明有何收益问题。朕一一作答,看爱卿们是否满意。”
在打击政敌的时候,朱由检的手段有些恐怖,比如逼死魏忠贤、查抄施凤来,但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朱由检相当和气,根本没有皇帝的威严,至少大臣们没有感觉到皇帝表面上的那种威严,他们对朱由检的敬畏,是来自骨子里的,就像老鼠对猫的敬畏一样。
“朕先第一,如果征讨东吁,并不需要调动北方的军队,而是调动南方的军队,云南的,广东的,特别是云南,地势、气候与东吁十分相似,大明地域广阔,我们要充分发挥出这个优势,北伐用北方的军队,南征用南方的军队。”
朱由检的解释,充分化解了黄立极的担忧,大臣们只得学生样继续听讲。
“至于到两线作战的问题,朕也曾考虑过,无论是南洋的海战,还是征缅的陆战,规模都不大,不是大明的国战,”朱由检轻轻呷口茶,让大臣们有思考的时间,“他们不同于太祖年间与蒙古人的战争,也不同于数年前与建奴的战争,那才是大明的倾国之战,一旦失利,京师可能不保,甚至大明可能就此亡国。”
“……”
“现在虽然两线作战,但都是局部战争,对大明影响不大,退一步,即使两场战争都失利了,也不会动摇大明的根本,大不了退出南洋、东吁,一旦出现新的机会,大明完全可以卷土重来,诸位可曾明白?”
三院的主管们,都是明晓事理的,他们只是受圣贤书的影响,对外比较文弱,缺乏应有的果断与虎狼霸气,更无法知晓大明的生存环境,听了朱由检的拨,这才茅塞顿开,再也没有了反对的声音。
“现在大明受到大城王国的邀请,出兵是正义的,又与大城王朝联合作战,诸位想想,以大明现在整编过的军队,加上大城的协助,取胜该有几成把握?”朱由检希望用胜利来诱导大臣们支持他。
“以我大明现在的实力,即使没有大城王朝的协助,获胜也该有九成把握,东吁不会强过建奴。”黄立极率先倒戈,从中立派转向支持派。
“朕再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出征东吁,对大明有什么好处,”朱由检扫了大臣们一眼,见无人再反对,这第一条,算是过去了,“任何一场战争,只要不是被迫自卫,就要考虑战争的成本,以及战争的收益,如果能够和平,没有人喜欢战争。”
“……”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三个国,不丹、锡金、尼泊尔,如果大明出兵攻打,胜率一样会很高,但胜利之后大明会得到什么?是巴掌大的一块土地,也就是,战争的成本大于期望的收益,所以,在大明没有受到威胁的时候,不会出兵攻打这三个国。”
大臣们像是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一个个盯着朱由检的脸蛋,毫不顾忌犯上。
朱由检也不生气,知道他们还在等待下文,他却话锋一转:“诸位爱卿,你们知道大明最缺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