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盐粒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南子这次在鲁国呆的时间很长,从立夏呆到小满——赵无恤已经让樊迟把诸侯民间流行的八节气扩展为后世的二十四节气,但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定修改。
或许是因为小别胜新婚,或许是对未来子嗣的渴望,南子索求甚烈,赵无恤也放浪形骸,两人也没有像过去那样采取一些保护的措施。
但当南子离开时,赵无恤仍然能看出她的犹豫。
“妾若为君子生子,并非子姓,而是嬴姓啊……”如此一来,宋国数百年社稷,不就要毁在她手里了么?
“他的父亲就是玄王,是天生神降,是子是嬴又有何区别?”赵无恤在她耳边轻声诱惑。
他利用南子创建的宗教,在宋国造势近十年,也是时候结出应有的果了。
他在卫国做的,是移花接木之策,在三邾做的,是釜底抽薪之策,在宋国要实行的,则是偷梁换柱之策……三管齐下,赵氏的三个盟邦,就相当于进行了一场颜色革命。只是宋国关系到东南局势,只能徐徐图之。
南子不傻,她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拥有“平天下”野心的赵无恤要让宋国也变成赵氏的江山,才能安心。无论如何,现在中原大势很明显了,赵氏一家独大,宋国是未来赵氏秩序里的重要一员,与其让宋国便宜了乐氏,或者是赵无恤未来的某个儿子,还不如留给自己子嗣血脉呢……
除非……南子背离赵无恤的事业,为了保全子姓宋国的社稷,与赵无恤为敌。
但赵无恤认为,在自己的地位和一姓社稷的抉择上,南子会毫不犹豫地选前者。他只希望,这只对别人是亮出兹兹毒牙的蝮蛇,在自己面前却是承欢于膝下的小猫会继续乖乖合作,不要将她的爪子对准昔日主人。
“我是不是变得太大男子主义了?”他自嘲一笑,真是时代改变人,前世的他可不是这样的啊。
他目送南子的车辇离开,虽然她提出要多和赵无恤待一段时间,甚至去晋国“访问”,但考虑到孔姣和女儿还要同行,赵无恤可不想一路偷情,把那张白纸的三观给毁了。
等他回到曲阜准备归晋时,正值五月初的芒种,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冬小麦就快有收成了,可苌弘预测的大灾,却迟迟未到。
“或许学宫的预测有误?”赵无恤心怀侥幸,后世高科技的天气预报还没个准呢,苌弘再厉害,还能连续两次预见天灾么?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赵无恤也让鲁国这边同样做好准备。
就在他要启程离开曲阜那天,赵无恤收到了一条来自东方的消息,不是坏消息,而是好事情。
分在莒国琅琊管理盐政的商吏卜祝双手捧着一碗青色的盐,小跑着追上了赵无恤的车驾,跪在他车前,稽首道:“恭贺上卿!大喜,琅琊晒盐大获成功!“
……
那已经是九年前的事情了,赵无恤利用子贡在外交上说服莒国用一处海滨之地与鲁国的一个小邑做交换,从此赵氏便有了莒南三十里长的海滩,就算像齐国一样发动海滨民众大量煮盐,每年能产万钟就不错了,但这仅能满足鲁国三四个月的需求,赵氏领地用盐依然有巨大的缺口。
所以赵无恤便突发奇想:要将海水变成盐,不光可以用煎煮,也可以利用阳光,利用海风。盐本就是溶于水的,海水一干,不就析出一层层的盐了么?这便是后世广泛使用的晒盐法。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赵氏在莒南缺少人力,所以直到近年完全控制琅琊后,有徐承建立的舟师保护海岸,杜绝近海盗寇的袭扰,才有了晒盐和运输的条件。
而且古人又不是傻子,岂会放着简单易行的晒盐法不用,却用煮成1钟盐约耗木柴400斤的煮盐法呢?海水不比安邑盐池,里卖弄除了氯化钠外,还有许许多多杂质,直接取海水晒出的盐苦涩难吃,吃多了还会中毒,只有最贫贱的人才会吃这种劣盐。
靠这种劣质的盐,可没法与齐、魏的盐竞争,赵无恤猜测,这是没有过滤海水中杂质的缘故,于是他让鲁国盐商卜祝带着数百盐工去琅琊摸索了几年,终于设计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子!
”被征发的莒人在海边建筑围堤,开挖一些田亩,靠前的田亩浅而广。谓之为蒸发池;靠后的田亩稍微深一些,谓之为结晶池。再让人开挖沟渠,或者利用潮汐让海水灌入蒸发池,春夏烈日暴晒,海风吹刮。大概几后海水便能蒸发许多,析出盐来……但色泽与海滩上的细砂无异,故称之为砂盐。“
”但这种砂盐在市场上卖不起价钱,所以再刮取砂盐用少许海水浇淋,制成较浓的卤水,用海里取出来的海绵过滤一道,再运到新的池子再晒,若是阴天,则用火煮。由此制出来的海盐,色泽青黑,颗粒较大,味道当然比不了安邑盐,但与齐国、燕国、吴国煮出来的海盐已无甚区别了。“
卜祝介绍完后,赵无恤伸手拎起一颗盐粒,尝了一口,果然除了咸味外,还有淡淡的苦涩,跟后世包装袋里白花花的食用盐自然没法比。
”这是最上等的青盐,次一等的是黑盐,再次一等的是砂盐。“
赵无恤关心的不是味道,”成本各是多少?“
卜祝面带喜色:”晒盐法人力简而天功多,青盐的话,仅为齐盐的三分之一,安邑盐的二分之一!黑盐仅为其一半,砂盐就更便宜了!“
如此说来,琅琊盐已经具备了与齐盐、魏盐竞争的质量和价格。
赵无恤追问:”全面开工的话,一年能产多少?“
”若能有数千人手,除去阴雨天,琅琊一年大概能产盐五万钟……“
”五万钟!“赵无恤欣喜地从车上站了起来,来回踱步。
齐国煮盐一年也只能得到十万钟盐,除去自己的需求和囤积外,剩下不到一半卖到整个北方,各国都分不到多少。
但光是琅琊一地百里海岸,依靠晒盐就得了五万钟,效率是煮盐的数倍,成本却大大降低。这么多盐,完全能满足两百万人口一年的用盐需求。
若是在莒国多开设几处盐场的话,产量只怕还要更多。
赵无恤想了想,回过头道:”我记得河内、陶丘、卫地,都依仗魏氏的安邑盐。”
他的笔吏们一翻文书,应诺道:“正是如此。”
“从鲁国再派些人过去,让琅琊那边增加人手,力求晒更多的盐出来。所得之盐,统统运来鲁国,再从鲁国通过泗水、济水、卫渠运到陶丘、帝丘、朝歌去,让子贡囤积琅琊盐,再以低于安邑盐的价钱抛售,具体要如何做,他比我更清楚。”
至于晋国本部,自然有计然来操作。
赵无恤目光炯炯,他已经预见到了,从下半年开始,一向价钱高昂的魏氏安邑盐将遭受重创,在陶丘、濮阳、朝歌的市场上被打压,这对陷入河西泥潭的魏氏而言,将是雪上加霜……
不过在算计别人的同时,赵无恤也被老天算计了。
等他的车船回到晋国境内时,这里已经近一个月没有下雨了,一场大旱,正在冀州全境肆虐!
下车后,顶着艳阳,看着因缺水而耷拉脑袋的粟麦,赵无恤面色凝重。
“苌弘预测的没错,大灾来了!”
PS:1点还有一章(未完待续。)
南子这次在鲁国呆的时间很长,从立夏呆到小满——赵无恤已经让樊迟把诸侯民间流行的八节气扩展为后世的二十四节气,但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定修改。
或许是因为小别胜新婚,或许是对未来子嗣的渴望,南子索求甚烈,赵无恤也放浪形骸,两人也没有像过去那样采取一些保护的措施。
但当南子离开时,赵无恤仍然能看出她的犹豫。
“妾若为君子生子,并非子姓,而是嬴姓啊……”如此一来,宋国数百年社稷,不就要毁在她手里了么?
“他的父亲就是玄王,是天生神降,是子是嬴又有何区别?”赵无恤在她耳边轻声诱惑。
他利用南子创建的宗教,在宋国造势近十年,也是时候结出应有的果了。
他在卫国做的,是移花接木之策,在三邾做的,是釜底抽薪之策,在宋国要实行的,则是偷梁换柱之策……三管齐下,赵氏的三个盟邦,就相当于进行了一场颜色革命。只是宋国关系到东南局势,只能徐徐图之。
南子不傻,她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拥有“平天下”野心的赵无恤要让宋国也变成赵氏的江山,才能安心。无论如何,现在中原大势很明显了,赵氏一家独大,宋国是未来赵氏秩序里的重要一员,与其让宋国便宜了乐氏,或者是赵无恤未来的某个儿子,还不如留给自己子嗣血脉呢……
除非……南子背离赵无恤的事业,为了保全子姓宋国的社稷,与赵无恤为敌。
但赵无恤认为,在自己的地位和一姓社稷的抉择上,南子会毫不犹豫地选前者。他只希望,这只对别人是亮出兹兹毒牙的蝮蛇,在自己面前却是承欢于膝下的小猫会继续乖乖合作,不要将她的爪子对准昔日主人。
“我是不是变得太大男子主义了?”他自嘲一笑,真是时代改变人,前世的他可不是这样的啊。
他目送南子的车辇离开,虽然她提出要多和赵无恤待一段时间,甚至去晋国“访问”,但考虑到孔姣和女儿还要同行,赵无恤可不想一路偷情,把那张白纸的三观给毁了。
等他回到曲阜准备归晋时,正值五月初的芒种,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冬小麦就快有收成了,可苌弘预测的大灾,却迟迟未到。
“或许学宫的预测有误?”赵无恤心怀侥幸,后世高科技的天气预报还没个准呢,苌弘再厉害,还能连续两次预见天灾么?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赵无恤也让鲁国这边同样做好准备。
就在他要启程离开曲阜那天,赵无恤收到了一条来自东方的消息,不是坏消息,而是好事情。
分在莒国琅琊管理盐政的商吏卜祝双手捧着一碗青色的盐,小跑着追上了赵无恤的车驾,跪在他车前,稽首道:“恭贺上卿!大喜,琅琊晒盐大获成功!“
……
那已经是九年前的事情了,赵无恤利用子贡在外交上说服莒国用一处海滨之地与鲁国的一个小邑做交换,从此赵氏便有了莒南三十里长的海滩,就算像齐国一样发动海滨民众大量煮盐,每年能产万钟就不错了,但这仅能满足鲁国三四个月的需求,赵氏领地用盐依然有巨大的缺口。
所以赵无恤便突发奇想:要将海水变成盐,不光可以用煎煮,也可以利用阳光,利用海风。盐本就是溶于水的,海水一干,不就析出一层层的盐了么?这便是后世广泛使用的晒盐法。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赵氏在莒南缺少人力,所以直到近年完全控制琅琊后,有徐承建立的舟师保护海岸,杜绝近海盗寇的袭扰,才有了晒盐和运输的条件。
而且古人又不是傻子,岂会放着简单易行的晒盐法不用,却用煮成1钟盐约耗木柴400斤的煮盐法呢?海水不比安邑盐池,里卖弄除了氯化钠外,还有许许多多杂质,直接取海水晒出的盐苦涩难吃,吃多了还会中毒,只有最贫贱的人才会吃这种劣盐。
靠这种劣质的盐,可没法与齐、魏的盐竞争,赵无恤猜测,这是没有过滤海水中杂质的缘故,于是他让鲁国盐商卜祝带着数百盐工去琅琊摸索了几年,终于设计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子!
”被征发的莒人在海边建筑围堤,开挖一些田亩,靠前的田亩浅而广。谓之为蒸发池;靠后的田亩稍微深一些,谓之为结晶池。再让人开挖沟渠,或者利用潮汐让海水灌入蒸发池,春夏烈日暴晒,海风吹刮。大概几后海水便能蒸发许多,析出盐来……但色泽与海滩上的细砂无异,故称之为砂盐。“
”但这种砂盐在市场上卖不起价钱,所以再刮取砂盐用少许海水浇淋,制成较浓的卤水,用海里取出来的海绵过滤一道,再运到新的池子再晒,若是阴天,则用火煮。由此制出来的海盐,色泽青黑,颗粒较大,味道当然比不了安邑盐,但与齐国、燕国、吴国煮出来的海盐已无甚区别了。“
卜祝介绍完后,赵无恤伸手拎起一颗盐粒,尝了一口,果然除了咸味外,还有淡淡的苦涩,跟后世包装袋里白花花的食用盐自然没法比。
”这是最上等的青盐,次一等的是黑盐,再次一等的是砂盐。“
赵无恤关心的不是味道,”成本各是多少?“
卜祝面带喜色:”晒盐法人力简而天功多,青盐的话,仅为齐盐的三分之一,安邑盐的二分之一!黑盐仅为其一半,砂盐就更便宜了!“
如此说来,琅琊盐已经具备了与齐盐、魏盐竞争的质量和价格。
赵无恤追问:”全面开工的话,一年能产多少?“
”若能有数千人手,除去阴雨天,琅琊一年大概能产盐五万钟……“
”五万钟!“赵无恤欣喜地从车上站了起来,来回踱步。
齐国煮盐一年也只能得到十万钟盐,除去自己的需求和囤积外,剩下不到一半卖到整个北方,各国都分不到多少。
但光是琅琊一地百里海岸,依靠晒盐就得了五万钟,效率是煮盐的数倍,成本却大大降低。这么多盐,完全能满足两百万人口一年的用盐需求。
若是在莒国多开设几处盐场的话,产量只怕还要更多。
赵无恤想了想,回过头道:”我记得河内、陶丘、卫地,都依仗魏氏的安邑盐。”
他的笔吏们一翻文书,应诺道:“正是如此。”
“从鲁国再派些人过去,让琅琊那边增加人手,力求晒更多的盐出来。所得之盐,统统运来鲁国,再从鲁国通过泗水、济水、卫渠运到陶丘、帝丘、朝歌去,让子贡囤积琅琊盐,再以低于安邑盐的价钱抛售,具体要如何做,他比我更清楚。”
至于晋国本部,自然有计然来操作。
赵无恤目光炯炯,他已经预见到了,从下半年开始,一向价钱高昂的魏氏安邑盐将遭受重创,在陶丘、濮阳、朝歌的市场上被打压,这对陷入河西泥潭的魏氏而言,将是雪上加霜……
不过在算计别人的同时,赵无恤也被老天算计了。
等他的车船回到晋国境内时,这里已经近一个月没有下雨了,一场大旱,正在冀州全境肆虐!
下车后,顶着艳阳,看着因缺水而耷拉脑袋的粟麦,赵无恤面色凝重。
“苌弘预测的没错,大灾来了!”
PS:1点还有一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