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警察与骗子(6)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杨经理全名叫杨晓辉,现在深圳打工,户籍地是湖北人,他让张金锁看过他的身份证,张金锁没有记住他的具体家庭住址。杨经理打着“三农研究会”的牌子,却没有出示相关证件,据他介绍说“三农研究会”只是一些热心公益的农村青年在网上共同发起成立的,目的就是研究三农问题,维护农民权益。
在徐虹替张云会辩护这件事上,主要是杨经理起的作用,所有事情安排都是杨经理跟张金锁洽谈的,张锋基本没有插话说什么,他的角色只是副手或者说跟班,张金锁对张锋这个人就没有多少印像,只是看到了照片才回想起跟着杨经理身边是有这么一个人。
常雨泽对杨经理的调查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他开始调查张锋,就是李记者所说的事情,去年张锋做了什么好事,值得李记者采访上报。
常雨泽把李记者叫到车中,询问他有关跟张锋接触的具体事宜。
李记者仔细讲述去年发生的那件事情:李记者除了采访报导有关归德市政府部门的时事要闻外,还兼顾民生栏目的新闻素材。那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他来说是一条新闻线索。
打电话的是一个年轻人,他告诉李记者说他看到一个可怜的老奶奶,年龄有七十多了,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她们祖孙两个靠捡破烂为生,饥餐露宿,食不裹腹,在滨河路一带经常见到老奶奶带着小孙女提着一条破编织袋拾破烂,那个小女孩身上非常脏,有时候身上披着捡来的破烂衣服,有时候就光着身子,那个小女孩非常可怜,一点都不讲卫生,从垃圾桶里捡到了别人扔掉的水果或者食物,她拿出来就吃。
来电的青年说,他感到那对祖孙二人非常可怜,他曾经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买饭吃,还给那个老奶奶一些钱,可是他毕竟财力有限,无法提供更大的帮助。他给李记者打电话,目的是想让他在报纸上呼吁一下,看能不能得到社会上其他有能力的人的更多帮助。
李记者接到这个电话,起初没有觉得有多大新闻价值,他感到这个信息更象是救助电话,世上不幸的人太多了,有的家庭是因为重病导致赤贫,有的是因为横祸导致赤贫,还有的是因为受意外伤害而导致贫困潦倒。
他作为媒体记者,接触到的这类信息太多了,他很想把这些救助信息都报导出去,让这些可怜的家庭得到帮助,可是他知道不可能,他的能力是有限的,新闻媒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除了极个别的困难家庭因为媒体的报导,广泛传播后得到社会人士或者政府的帮助外,大部分不幸的家庭仍然在延续悲惨的景况。
但是,李记者决定采访一下这个打新闻热线的热心青年,因为他从电话中能听出对方的诚恳和急切。现代社会人情冷漠,这种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年轻人太少了,如果事情属实,他觉得很有必要在民生栏目宣传一下。
根据热线电话的提示,李记者来到那祖孙二人的临时栖身之处。挨着铁道旁边有一座半倒塌的小屋,以前是一座配电屋,后来电力设备拆除了,这座小屋没人管理,塌了半边,曾经有些路人把这半边小屋当作临时厕所,后来这祖孙二人来到归德,就选了这半间小屋为家。
李记者来到的时候,电话中的那个热心青年正在那里。这个热心青年介绍说他叫张锋,看他年龄有二十多岁,衣服穿着比较整洁,身材不高,显得精壮干练,他的眼睛很热情,不过他的表情非常古怪,没有半点笑色,后来听他介绍说他小时候得了面瘫,留下后遗症,就是不管喜怒哀乐脸上都没有表情。
当时张锋正在劝说那对祖孙二人搬迁新家,她们住的地方真是寒碜,小屋房顶都塌完了,只剩三面墙,墙头上扯着一张粘满尘土的花塑料布,这就是为祖孙二人遮风挡雨的“屋顶”。半塌的屋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废品和垃圾,靠墙角处是一个煤球炉子、做饭的锅,一张破木板铺在地上就是祖孙二人的床铺。
这样寒碜的居住条件让李记者看了心酸。从记者的职业角度,他开始仔细询问祖孙二人,她们是哪里人,为什么不留在老家,老家还有什么亲人,她们在这里如何生存等等。
原来,这对祖孙二人并非是归德市区的人,而下面大康县农村的,老奶奶姓江,年逾七十,无子无女,十多年前老伴去世,她在老家主要受侄孙辈和邻居们的救济,村里也给她发些救济,她还有两亩地,但是她无力耕种,都交给晚辈耕种。
虽然说她在老家不至于饿死,但是却没有零花钱可用,毕竟年龄大了,不免经常有些小病,都要花钱。老奶奶又是心傲之人,不想四处求人,就孤身来到大康县城捡破烂换钱。
后来,老奶奶在路边拾到一个弃婴,可能生下来就有病,她的父母就把她抛弃了。老奶奶担心她没能力养活这个小婴孩,就把算送人,可是人家一看这个育婴浑身烂疮明显有病的样子,都没有人接受。没奈何,老奶奶就独自抚养这个弃婴,结果这个弃婴生命力天顽强,竟然活到现在,还是很健康的模样。
县城毕竟废品较少,老奶奶在县城靠捡破烂无法抚养这个捡来的小孙女,就带着她来到了归德市,然后就住到这个栖身之处。虽然归德市的废品比县城多些,但是老奶奶依然活得非常艰辛:几块抠掉霉点的油饼,三棵小白菜切成段加水煮,煮沸放点盐,就算一顿午饭。老奶奶捡破烂换来的钱不够饭菜钱,全靠从垃圾桶里捡,青菜都是从菜市场捡人家扔掉的。
不过,老奶奶非常乐观,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她感激热心的归德市民,她说有许多热心市民经常给她们送东西,衣服、被子、用俱、食物等,有时候她去人家收破烂,人家就把许多废品免费送给她,有时候还有人送钱,几十上百的都有。
然后,老奶奶就重点提到眼前这个热心帮助她们的小张,他不仅经常给她们买吃的用的,还提出让她们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住,还说要给小妞妞找幼儿园上,不能一直当野孩子。
老奶奶说她也知道小张不是本地人,只是在店里给人打工,挣钱也不容易,她非常感谢,只是她不想再麻烦小张,觉得在这里迁就下去就行。
张锋把李记者叫到旁边,动情的说,他也是孤儿,从小就是被人要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养父死了,养母改嫁后也不要他了,他现在就是孤儿,因为没有亲人,所以他特别同情这对无依无靠的祖孙二人。他说天很快就热起来,到时候要是下大雨,这样简陋的破屋就会四处进水,根本不能居住,而且这个小女孩已经四五岁了,也该上幼儿园了,她现在每天跟着奶奶捡破烂,不讲卫生,不讲文明,也没有小伙伴,以后长大了怎么办?
张锋说他已经替她们找好了住处,条件比这里强多了,他说他现在只能做这么多,要是以后让小女孩上幼儿园,就不是他的能力了。他说他会尽最大能力帮助这对可怜的祖孙二人,虽然不能改变她们的命运,但是能让她们生活环境稍稍好点他就心满意足了。他还劝李记者帮他一起劝说老奶奶搬家。
当李记者讲到这里时,常雨泽脱口而出:“最后那个老奶奶她们是不是搬到老棉纺厂家属院那片准备拆迁的楼房?”
“咦,常局长怎么也知道,你看了我写的那篇报导了?”李记者惊讶的问。
“没有,我是刚好去那块地方办案,无意间看到那个捡破烂的老奶奶,她身边还跟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跟你说的情况差不多,所以我就猜想是她们。”
难道说张锋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高尚青年?要知道他以前可是专业级别的诈骗犯,只有他骗人钱财,什么时候会大方到无私帮助他人呢?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徐虹身上似乎更可信。他的心隐隐有些不安,他开始联想某些不正常的东西。他让李记者继续讲下去。
张锋的这个举动真正打动了李记者,他相信张锋是真心帮助这对祖孙,人都是有善心的,只是乐于奉献的程度有高有低,象看到这对可怜的祖孙二人,人的善举大多是送给她们一些食物、日用品,或者送给她们一些钱,但是张锋却能从改善她们的生活环境着想,给她们换一个新的往处,这种爱心就是真正的付出了。
为此,李记者也主动帮助他劝说老奶奶,让她们搬到张锋找好的地方。听张锋介绍,他让他们搬迁过去的地方是待拆迁的老楼房,但是居住条件要比这露风露雨的半塌房子强上百倍。老奶奶也并非不想搬家,只是她觉得张锋给她们的恩惠太重了,她觉得承受不起。后来还是在李记者和张锋两人的劝说下,老奶奶最终同意搬家。
杨经理全名叫杨晓辉,现在深圳打工,户籍地是湖北人,他让张金锁看过他的身份证,张金锁没有记住他的具体家庭住址。杨经理打着“三农研究会”的牌子,却没有出示相关证件,据他介绍说“三农研究会”只是一些热心公益的农村青年在网上共同发起成立的,目的就是研究三农问题,维护农民权益。
在徐虹替张云会辩护这件事上,主要是杨经理起的作用,所有事情安排都是杨经理跟张金锁洽谈的,张锋基本没有插话说什么,他的角色只是副手或者说跟班,张金锁对张锋这个人就没有多少印像,只是看到了照片才回想起跟着杨经理身边是有这么一个人。
常雨泽对杨经理的调查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他开始调查张锋,就是李记者所说的事情,去年张锋做了什么好事,值得李记者采访上报。
常雨泽把李记者叫到车中,询问他有关跟张锋接触的具体事宜。
李记者仔细讲述去年发生的那件事情:李记者除了采访报导有关归德市政府部门的时事要闻外,还兼顾民生栏目的新闻素材。那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他来说是一条新闻线索。
打电话的是一个年轻人,他告诉李记者说他看到一个可怜的老奶奶,年龄有七十多了,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她们祖孙两个靠捡破烂为生,饥餐露宿,食不裹腹,在滨河路一带经常见到老奶奶带着小孙女提着一条破编织袋拾破烂,那个小女孩身上非常脏,有时候身上披着捡来的破烂衣服,有时候就光着身子,那个小女孩非常可怜,一点都不讲卫生,从垃圾桶里捡到了别人扔掉的水果或者食物,她拿出来就吃。
来电的青年说,他感到那对祖孙二人非常可怜,他曾经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买饭吃,还给那个老奶奶一些钱,可是他毕竟财力有限,无法提供更大的帮助。他给李记者打电话,目的是想让他在报纸上呼吁一下,看能不能得到社会上其他有能力的人的更多帮助。
李记者接到这个电话,起初没有觉得有多大新闻价值,他感到这个信息更象是救助电话,世上不幸的人太多了,有的家庭是因为重病导致赤贫,有的是因为横祸导致赤贫,还有的是因为受意外伤害而导致贫困潦倒。
他作为媒体记者,接触到的这类信息太多了,他很想把这些救助信息都报导出去,让这些可怜的家庭得到帮助,可是他知道不可能,他的能力是有限的,新闻媒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除了极个别的困难家庭因为媒体的报导,广泛传播后得到社会人士或者政府的帮助外,大部分不幸的家庭仍然在延续悲惨的景况。
但是,李记者决定采访一下这个打新闻热线的热心青年,因为他从电话中能听出对方的诚恳和急切。现代社会人情冷漠,这种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年轻人太少了,如果事情属实,他觉得很有必要在民生栏目宣传一下。
根据热线电话的提示,李记者来到那祖孙二人的临时栖身之处。挨着铁道旁边有一座半倒塌的小屋,以前是一座配电屋,后来电力设备拆除了,这座小屋没人管理,塌了半边,曾经有些路人把这半边小屋当作临时厕所,后来这祖孙二人来到归德,就选了这半间小屋为家。
李记者来到的时候,电话中的那个热心青年正在那里。这个热心青年介绍说他叫张锋,看他年龄有二十多岁,衣服穿着比较整洁,身材不高,显得精壮干练,他的眼睛很热情,不过他的表情非常古怪,没有半点笑色,后来听他介绍说他小时候得了面瘫,留下后遗症,就是不管喜怒哀乐脸上都没有表情。
当时张锋正在劝说那对祖孙二人搬迁新家,她们住的地方真是寒碜,小屋房顶都塌完了,只剩三面墙,墙头上扯着一张粘满尘土的花塑料布,这就是为祖孙二人遮风挡雨的“屋顶”。半塌的屋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废品和垃圾,靠墙角处是一个煤球炉子、做饭的锅,一张破木板铺在地上就是祖孙二人的床铺。
这样寒碜的居住条件让李记者看了心酸。从记者的职业角度,他开始仔细询问祖孙二人,她们是哪里人,为什么不留在老家,老家还有什么亲人,她们在这里如何生存等等。
原来,这对祖孙二人并非是归德市区的人,而下面大康县农村的,老奶奶姓江,年逾七十,无子无女,十多年前老伴去世,她在老家主要受侄孙辈和邻居们的救济,村里也给她发些救济,她还有两亩地,但是她无力耕种,都交给晚辈耕种。
虽然说她在老家不至于饿死,但是却没有零花钱可用,毕竟年龄大了,不免经常有些小病,都要花钱。老奶奶又是心傲之人,不想四处求人,就孤身来到大康县城捡破烂换钱。
后来,老奶奶在路边拾到一个弃婴,可能生下来就有病,她的父母就把她抛弃了。老奶奶担心她没能力养活这个小婴孩,就把算送人,可是人家一看这个育婴浑身烂疮明显有病的样子,都没有人接受。没奈何,老奶奶就独自抚养这个弃婴,结果这个弃婴生命力天顽强,竟然活到现在,还是很健康的模样。
县城毕竟废品较少,老奶奶在县城靠捡破烂无法抚养这个捡来的小孙女,就带着她来到了归德市,然后就住到这个栖身之处。虽然归德市的废品比县城多些,但是老奶奶依然活得非常艰辛:几块抠掉霉点的油饼,三棵小白菜切成段加水煮,煮沸放点盐,就算一顿午饭。老奶奶捡破烂换来的钱不够饭菜钱,全靠从垃圾桶里捡,青菜都是从菜市场捡人家扔掉的。
不过,老奶奶非常乐观,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她感激热心的归德市民,她说有许多热心市民经常给她们送东西,衣服、被子、用俱、食物等,有时候她去人家收破烂,人家就把许多废品免费送给她,有时候还有人送钱,几十上百的都有。
然后,老奶奶就重点提到眼前这个热心帮助她们的小张,他不仅经常给她们买吃的用的,还提出让她们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住,还说要给小妞妞找幼儿园上,不能一直当野孩子。
老奶奶说她也知道小张不是本地人,只是在店里给人打工,挣钱也不容易,她非常感谢,只是她不想再麻烦小张,觉得在这里迁就下去就行。
张锋把李记者叫到旁边,动情的说,他也是孤儿,从小就是被人要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养父死了,养母改嫁后也不要他了,他现在就是孤儿,因为没有亲人,所以他特别同情这对无依无靠的祖孙二人。他说天很快就热起来,到时候要是下大雨,这样简陋的破屋就会四处进水,根本不能居住,而且这个小女孩已经四五岁了,也该上幼儿园了,她现在每天跟着奶奶捡破烂,不讲卫生,不讲文明,也没有小伙伴,以后长大了怎么办?
张锋说他已经替她们找好了住处,条件比这里强多了,他说他现在只能做这么多,要是以后让小女孩上幼儿园,就不是他的能力了。他说他会尽最大能力帮助这对可怜的祖孙二人,虽然不能改变她们的命运,但是能让她们生活环境稍稍好点他就心满意足了。他还劝李记者帮他一起劝说老奶奶搬家。
当李记者讲到这里时,常雨泽脱口而出:“最后那个老奶奶她们是不是搬到老棉纺厂家属院那片准备拆迁的楼房?”
“咦,常局长怎么也知道,你看了我写的那篇报导了?”李记者惊讶的问。
“没有,我是刚好去那块地方办案,无意间看到那个捡破烂的老奶奶,她身边还跟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跟你说的情况差不多,所以我就猜想是她们。”
难道说张锋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高尚青年?要知道他以前可是专业级别的诈骗犯,只有他骗人钱财,什么时候会大方到无私帮助他人呢?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徐虹身上似乎更可信。他的心隐隐有些不安,他开始联想某些不正常的东西。他让李记者继续讲下去。
张锋的这个举动真正打动了李记者,他相信张锋是真心帮助这对祖孙,人都是有善心的,只是乐于奉献的程度有高有低,象看到这对可怜的祖孙二人,人的善举大多是送给她们一些食物、日用品,或者送给她们一些钱,但是张锋却能从改善她们的生活环境着想,给她们换一个新的往处,这种爱心就是真正的付出了。
为此,李记者也主动帮助他劝说老奶奶,让她们搬到张锋找好的地方。听张锋介绍,他让他们搬迁过去的地方是待拆迁的老楼房,但是居住条件要比这露风露雨的半塌房子强上百倍。老奶奶也并非不想搬家,只是她觉得张锋给她们的恩惠太重了,她觉得承受不起。后来还是在李记者和张锋两人的劝说下,老奶奶最终同意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