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党争烈,弘光朝臣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南京城虎踞东南,六朝胜地,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以此为都城,建立一番基业,然而除了本朝太祖以南伐北,一统天下之外,其余却多为北方政权所灭,沦为短命王朝。
金陵自古帝王州,繁华景胜,却似乎又被天道种下了诅咒,开国于此,亡国于此。
四月时节春雨霏霏,长江同南京城,俱是一片朦胧。
阴沉的天色,似乎预示着老大帝国的将来,也同天色一般阴沉,一般没有光明。
扬州城破,史可法身死的消息,由加急快报送入中枢,犹如当头一棒,使得弘光朝君臣上下猛然清醒。
老大帝国欲偏安江南而不得,江北四镇加上武昌一镇,一叛两降,剩下的黄得功镇要防备左镇叛军,而江北的刘泽清镇,在清军兵峰下,根本不敢一战,降清只是迟早的问题。
堂堂华夏****,在面对北方来敌时,尽以无兵可派,弘光朝被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的消息所震撼,但想要重整旗鼓,却已经为时已晚,只能陷入一片混乱。
朝堂上弘光帝端坐于龙座之上,下面立着红袍紫衣近百位臣公。
弘光帝并非雄才之主,但同大明历代先君相比,也不是最糟糕的皇帝。
如果身在盛世,他最多只是一昏聩君王,但他身在衣冠南渡,国如危卵之刻,一个不留神,便要坐实亡国昏君的骂名。
弘光自继位以来,便一直面临东林一党的挑战,他本不是英主,资质只能算平庸,再加上一些羁绊,使得登极以来,毫无建树,甚至留下昏聩之名,但身为一国之君,有谁愿意见自家江山陷于夷狄之手,谁又愿意去做亡国之君,无颜见祖宗于九泉。
“诸位卿家,清兵以破扬淮,史卿殉难,国朝之危,胜于东晋、南宋!”江北传来的噩耗,让弘光心中一阵慌乱,他以无对策,只能问计于大臣。“清军以临长江,诸卿可有谏言教朕,若能助朝廷渡过危机,朕必以国士待之,金银爵位之赏,朕绝不吝啬。”
朝堂诸公闻言,却不发一言。
弘光见朝臣沉默不言,不禁眉头一皱,心中火起。“汝等平日争锋相对,颇有说词,今日朕亲问对策,汝等怎又不言!”
众人见弘光愤怒,头低得更低,仿佛一百多块木头,死气沉沉。
“钱卿!汝可有策教朕!”大臣不言,弘光只得强忍着怒火点名问道。
被问之人乃是东林领袖钱谦益,朝廷礼部尚书,江南大名士,三大案中都有东林身影活跃,就是左部东下,隐约间也有东林之人参与其中,弘光心中暗恨,是以喊着怒气故意点他之名。
“禀陛下。”钱谦益只得手持象牙笏,出列对奏道:“臣以为左部经历池州之败,已然无力东进,而江北尤急,当调靖南侯回师,固守长江防线,严防清军渡江!”
弘光也认为江北清军尤为可怕,但左军要拉他下马,且还有十几万兵马盘踞于安庆一带,又不得不防,他资质平庸,一时间自然拿不定主意。
“禀陛下!”就在弘光犹豫之时,原本沉默的朝臣随着钱谦益之言,而突然沸腾起来,首辅马士英随之出列,抱着象牙笏奏道:“臣以为靖南侯兵马万不能动!”
“江防在于舟师,舟师强,则满清望江兴叹,臣建议许以重利,调福建郑芝龙入援,拱卫南京!”弘光朝党争激烈,就算是如此危机时刻,也不能免,马士英先向皇帝谏言,以否定钱谦益之策,而后愤怒的指着东林朝臣大骂道:“尔等东林,欲放弃池州,纵容左逆入犯耶?若左逆至,尔辈任居高位,而独死吾君臣耳!陛下,池州兵马万万调动不得啊!”
左军以奉崇祯太子密诏的名义东下,欲杀马士英一党,废除弘光帝,马士英一党自然要全力反扑,而随着钱谦益与马士英先后发言,朝堂上两党大臣顿时吵成一团。
弘光闻言,本就优柔寡断的他,自然更加拿不定主意,加之朝臣争执,顿使他头脑一片混乱,心头之气,不自一处来。
大臣们吵了半天,却依然没有结果,弘光脸色也越来越差,到了暴怒的边缘。
这时南京城门处,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只见一名骑士背插军旗,匆匆穿过城门。
城门处的守军见那骑士根本不加阻拦,反而迅速搬开据马,放其入城。
骑士飞速穿过街道,惊得人群连忙躲闪,议论纷纷,待骑士奔至宫门,只见人影一晃,骑士跳将下马,大声急呼道:“八百里加急!阻者死,逆者亡!”
随即便见那骑士一路飞奔,手上举着军报,直入朝堂,面见弘光,匆匆拜道:“陛下,江防水师,镇海将军郑鸿逵,加急奏报!”
争吵的朝臣闻之顿时一愣,朝堂随着骑士的禀报,陷入一片死寂。
弘光这时也脸色大变,难道清军已经开始渡江呢?“承上来,朕亲观之!”
太监连忙将奏报承到御案之前,弘光有些颤抖的拿起奏报,打开观看。
群臣们皆以为,又是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有甚者已经考虑谏言皇帝出逃,暂避清军锋芒。
大臣们暗中观察弘光面色,确见他脸色通红,而手中的奏本抖得更加厉害,心中顿时跌到谷底,莫非清军真的已经渡江了!
“马爱卿!”弘光看了那奏报,一时说不出话来,但他急于与众臣分享心中喜悦,因而对着心腹大臣马士英道:“可将奏报,念于诸位臣公听听!”
马士英从太监卢九德手中接过奏报,打开一看,心里也顿时一阵欣喜,于是大声念道:“臣镇江总兵郑鸿逵拜上,清军十八日围扬州,二十四日夜炮击西城,臣于镇江尤可闻江北炮响,心中忧惧。”
“二十五日,有忠义营指挥使王彦,欲带千骑过江援扬,臣令船队渡之。”
“午时,臣于江边见扬州城浓烟滚滚,后有败兵逃至南岸,言扬州成破,史督师殉难,臣心甚惧,恐清军渡江,随令船队巡防江面。”
“申时三刻,臣于江面再听江北炮响,知扬州以起变化。”
“是夜,有扬州勇士胡为宗入臣大营,言扬州以被忠义营指挥使王彦夺回,欲固守之,以待朝廷救援。”
“臣以为扬州失而复得,此天佑大明。守扬州则长江固,臣恳请陛下速发援兵,支援王指挥使,以挡清庭兵锋!”
弘光不愿意做王国之君,马士英同样不愿意当亡国之臣,他得之王彦重夺扬州顿时欣喜。“陛下,应该重赏忠义营指挥使王彦!”
“陛下,镇江总兵郑鸿逵,也该重赏!”
“陛下,臣以为如今应该与王指挥使获得联系,令其务必坚守扬州,不得有失!”
扬州失而复得,让朝堂上的阴沉之气,一扫而空,但大臣们却为如何奖赏,如何应对,继续争论不休。
南京诸公的心情随着扬州的陷落与失而复得,跌宕起伏。
扬州城的王彦等人,却无比的沉重。
清军在清点扬州一战的损失,王彦同样在与扬州官员重整扬州秩序。
清军破城小半日,扬州军民就已经从城内各处,清理出了近五万具百姓尸体。
百姓的惨状让人目不忍睹,扬州城内半城带孝,家家发丧,悲切哭嚎之声,响彻城内。
幸存者在伤心欲绝中收拾亲人尸体,全家被屠者则由官军代为收敛。
一具具尸体,扬州城内已经无法掩埋,官府只得组织青壮挖掘大坑,统一掩埋。
一车车的尸体运来,让搬运尸体的士卒脸色沉重,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慢慢唤醒。
就像后世历史中,八年抗战,打出了一个中华民族,使普通之人,亦知其为中国一员,战争变成民族对抗。
这时的明军,面对清军的屠戮,一种家国情怀,慢慢被唤醒,原本只被士大夫阶层所理解的夷夏大防,在普通明军心中也留下了华夷之别!
王彦同李泰祯等人,站在大坑边,看着一具具尸体被抛入大坑,心情沉重无比,俱是不发一言,只是就这样默默的看着士卒掩埋。
李泰祯跟随闯王,后来又跟随高杰,都见过百姓被屠的景象,但却从未见过这样悲惨的场景,也从未如此气愤,如此强烈的想要复仇。
“李将军可知,如何才能让吾大汉子民,不受异族屠戮?”王彦目光深沉,忽然向身边的李泰祯问道。
“末将愚钝,还请指挥使赐教!””李泰祯闻言微微一愣,但这也是困扰他的问题,当下微微抱拳,虚心说道。
“吾大汉族人口万万,却被满清几万人打得没有还手之力,概因百姓与士卒将校,只知小家而不知有国也!”王彦看着满坑的尸体,目光流离,思绪似乎飘到远方。“如百姓与士卒皆知夷夏大防,皆明民族国家,能有一强大之中华,夷狄岂敢窥视华夏!”
南京城虎踞东南,六朝胜地,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以此为都城,建立一番基业,然而除了本朝太祖以南伐北,一统天下之外,其余却多为北方政权所灭,沦为短命王朝。
金陵自古帝王州,繁华景胜,却似乎又被天道种下了诅咒,开国于此,亡国于此。
四月时节春雨霏霏,长江同南京城,俱是一片朦胧。
阴沉的天色,似乎预示着老大帝国的将来,也同天色一般阴沉,一般没有光明。
扬州城破,史可法身死的消息,由加急快报送入中枢,犹如当头一棒,使得弘光朝君臣上下猛然清醒。
老大帝国欲偏安江南而不得,江北四镇加上武昌一镇,一叛两降,剩下的黄得功镇要防备左镇叛军,而江北的刘泽清镇,在清军兵峰下,根本不敢一战,降清只是迟早的问题。
堂堂华夏****,在面对北方来敌时,尽以无兵可派,弘光朝被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的消息所震撼,但想要重整旗鼓,却已经为时已晚,只能陷入一片混乱。
朝堂上弘光帝端坐于龙座之上,下面立着红袍紫衣近百位臣公。
弘光帝并非雄才之主,但同大明历代先君相比,也不是最糟糕的皇帝。
如果身在盛世,他最多只是一昏聩君王,但他身在衣冠南渡,国如危卵之刻,一个不留神,便要坐实亡国昏君的骂名。
弘光自继位以来,便一直面临东林一党的挑战,他本不是英主,资质只能算平庸,再加上一些羁绊,使得登极以来,毫无建树,甚至留下昏聩之名,但身为一国之君,有谁愿意见自家江山陷于夷狄之手,谁又愿意去做亡国之君,无颜见祖宗于九泉。
“诸位卿家,清兵以破扬淮,史卿殉难,国朝之危,胜于东晋、南宋!”江北传来的噩耗,让弘光心中一阵慌乱,他以无对策,只能问计于大臣。“清军以临长江,诸卿可有谏言教朕,若能助朝廷渡过危机,朕必以国士待之,金银爵位之赏,朕绝不吝啬。”
朝堂诸公闻言,却不发一言。
弘光见朝臣沉默不言,不禁眉头一皱,心中火起。“汝等平日争锋相对,颇有说词,今日朕亲问对策,汝等怎又不言!”
众人见弘光愤怒,头低得更低,仿佛一百多块木头,死气沉沉。
“钱卿!汝可有策教朕!”大臣不言,弘光只得强忍着怒火点名问道。
被问之人乃是东林领袖钱谦益,朝廷礼部尚书,江南大名士,三大案中都有东林身影活跃,就是左部东下,隐约间也有东林之人参与其中,弘光心中暗恨,是以喊着怒气故意点他之名。
“禀陛下。”钱谦益只得手持象牙笏,出列对奏道:“臣以为左部经历池州之败,已然无力东进,而江北尤急,当调靖南侯回师,固守长江防线,严防清军渡江!”
弘光也认为江北清军尤为可怕,但左军要拉他下马,且还有十几万兵马盘踞于安庆一带,又不得不防,他资质平庸,一时间自然拿不定主意。
“禀陛下!”就在弘光犹豫之时,原本沉默的朝臣随着钱谦益之言,而突然沸腾起来,首辅马士英随之出列,抱着象牙笏奏道:“臣以为靖南侯兵马万不能动!”
“江防在于舟师,舟师强,则满清望江兴叹,臣建议许以重利,调福建郑芝龙入援,拱卫南京!”弘光朝党争激烈,就算是如此危机时刻,也不能免,马士英先向皇帝谏言,以否定钱谦益之策,而后愤怒的指着东林朝臣大骂道:“尔等东林,欲放弃池州,纵容左逆入犯耶?若左逆至,尔辈任居高位,而独死吾君臣耳!陛下,池州兵马万万调动不得啊!”
左军以奉崇祯太子密诏的名义东下,欲杀马士英一党,废除弘光帝,马士英一党自然要全力反扑,而随着钱谦益与马士英先后发言,朝堂上两党大臣顿时吵成一团。
弘光闻言,本就优柔寡断的他,自然更加拿不定主意,加之朝臣争执,顿使他头脑一片混乱,心头之气,不自一处来。
大臣们吵了半天,却依然没有结果,弘光脸色也越来越差,到了暴怒的边缘。
这时南京城门处,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只见一名骑士背插军旗,匆匆穿过城门。
城门处的守军见那骑士根本不加阻拦,反而迅速搬开据马,放其入城。
骑士飞速穿过街道,惊得人群连忙躲闪,议论纷纷,待骑士奔至宫门,只见人影一晃,骑士跳将下马,大声急呼道:“八百里加急!阻者死,逆者亡!”
随即便见那骑士一路飞奔,手上举着军报,直入朝堂,面见弘光,匆匆拜道:“陛下,江防水师,镇海将军郑鸿逵,加急奏报!”
争吵的朝臣闻之顿时一愣,朝堂随着骑士的禀报,陷入一片死寂。
弘光这时也脸色大变,难道清军已经开始渡江呢?“承上来,朕亲观之!”
太监连忙将奏报承到御案之前,弘光有些颤抖的拿起奏报,打开观看。
群臣们皆以为,又是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有甚者已经考虑谏言皇帝出逃,暂避清军锋芒。
大臣们暗中观察弘光面色,确见他脸色通红,而手中的奏本抖得更加厉害,心中顿时跌到谷底,莫非清军真的已经渡江了!
“马爱卿!”弘光看了那奏报,一时说不出话来,但他急于与众臣分享心中喜悦,因而对着心腹大臣马士英道:“可将奏报,念于诸位臣公听听!”
马士英从太监卢九德手中接过奏报,打开一看,心里也顿时一阵欣喜,于是大声念道:“臣镇江总兵郑鸿逵拜上,清军十八日围扬州,二十四日夜炮击西城,臣于镇江尤可闻江北炮响,心中忧惧。”
“二十五日,有忠义营指挥使王彦,欲带千骑过江援扬,臣令船队渡之。”
“午时,臣于江边见扬州城浓烟滚滚,后有败兵逃至南岸,言扬州成破,史督师殉难,臣心甚惧,恐清军渡江,随令船队巡防江面。”
“申时三刻,臣于江面再听江北炮响,知扬州以起变化。”
“是夜,有扬州勇士胡为宗入臣大营,言扬州以被忠义营指挥使王彦夺回,欲固守之,以待朝廷救援。”
“臣以为扬州失而复得,此天佑大明。守扬州则长江固,臣恳请陛下速发援兵,支援王指挥使,以挡清庭兵锋!”
弘光不愿意做王国之君,马士英同样不愿意当亡国之臣,他得之王彦重夺扬州顿时欣喜。“陛下,应该重赏忠义营指挥使王彦!”
“陛下,镇江总兵郑鸿逵,也该重赏!”
“陛下,臣以为如今应该与王指挥使获得联系,令其务必坚守扬州,不得有失!”
扬州失而复得,让朝堂上的阴沉之气,一扫而空,但大臣们却为如何奖赏,如何应对,继续争论不休。
南京诸公的心情随着扬州的陷落与失而复得,跌宕起伏。
扬州城的王彦等人,却无比的沉重。
清军在清点扬州一战的损失,王彦同样在与扬州官员重整扬州秩序。
清军破城小半日,扬州军民就已经从城内各处,清理出了近五万具百姓尸体。
百姓的惨状让人目不忍睹,扬州城内半城带孝,家家发丧,悲切哭嚎之声,响彻城内。
幸存者在伤心欲绝中收拾亲人尸体,全家被屠者则由官军代为收敛。
一具具尸体,扬州城内已经无法掩埋,官府只得组织青壮挖掘大坑,统一掩埋。
一车车的尸体运来,让搬运尸体的士卒脸色沉重,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慢慢唤醒。
就像后世历史中,八年抗战,打出了一个中华民族,使普通之人,亦知其为中国一员,战争变成民族对抗。
这时的明军,面对清军的屠戮,一种家国情怀,慢慢被唤醒,原本只被士大夫阶层所理解的夷夏大防,在普通明军心中也留下了华夷之别!
王彦同李泰祯等人,站在大坑边,看着一具具尸体被抛入大坑,心情沉重无比,俱是不发一言,只是就这样默默的看着士卒掩埋。
李泰祯跟随闯王,后来又跟随高杰,都见过百姓被屠的景象,但却从未见过这样悲惨的场景,也从未如此气愤,如此强烈的想要复仇。
“李将军可知,如何才能让吾大汉子民,不受异族屠戮?”王彦目光深沉,忽然向身边的李泰祯问道。
“末将愚钝,还请指挥使赐教!””李泰祯闻言微微一愣,但这也是困扰他的问题,当下微微抱拳,虚心说道。
“吾大汉族人口万万,却被满清几万人打得没有还手之力,概因百姓与士卒将校,只知小家而不知有国也!”王彦看着满坑的尸体,目光流离,思绪似乎飘到远方。“如百姓与士卒皆知夷夏大防,皆明民族国家,能有一强大之中华,夷狄岂敢窥视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