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行者,王安石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火锅绝对是最亲民的一种美食,别怪多优雅,多高贵的人,面对着蒸汽一熏,立刻没了形象,只剩下老饕本色。
不管什么东西,都能放里面涮,而且又有那么多的蘸料,一个锅煮百样美食,而每个人吃到嘴里的,又都不同。
妙,实在是太妙了!
王宁安吃得差不多了,放下筷子,离他不远,司马光也急忙放下,王宁安淡淡一笑,“我嘴快,你们随意。带兵的时候,必须快点吃完,随时准备打仗,可不敢放肆享受美食,多吃一会儿,都是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我想狄老兄比起小弟清楚多了。”
狄青还在闷头吃着,他的胃口显然比王宁安好多了。
“在战场爬了一辈子,如今也年过花甲,只落下一身伤病,我是不想再上战场了,所以啊,再多的美食都不怕!给我再来两盘羊肉!”
狄青扯着嗓子大喊,全无形象,在此刻,只能引来大家的一阵哄笑。
王宁安又道:“刚刚我们只商量了一半,其实还有不少事情,要解决。”
欧阳修因为身体有病,只是略微吃了一点,听王宁安的话,彻底把筷子放下了。
“说说吧,今天大不了议一个通宵,把事情说透了。”
王宁安颔首,“我们想的是发展种植,养殖,给农民找一条出路,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也要有人要才行啊!如今的城市人口是不少,但是我觉得消费能力还不够,还应该提高!或者说,还没有释放出来!”
“我准备再颁布两项法令,第一嘛,就是规定最低薪酬,要让每一个工人都拿到足以生存的薪水。第二嘛,就是要放假。”
“放假?”
“没错,就像官员的休沐一样,现在许多作坊是一直不停的,一年中,只有端午,中秋,清明,过年,才会放几天假。好多工人忙活了一年,才能回家一趟,如果路途太远,甚至没法回家。他们整日都被关在作坊里,无休无止地干活。对工人的身体不好,而且他们一直劳动,也没有时间消费,如何能带动需求,兴旺市场?”
“城市的繁荣,不光要有生产,还要有消费,我们不能光是指望着官吏,豪商,还有外来的商人消费,还要把工人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有了需求,才能刺激生产。”
“我的意思是,要规定,所有的作坊,必须十天休一天,有些酒楼,茶肆,没法休假,但是要采取轮休,一个月不能少于三天,而且要严格执行,有任何的违反规定,都要狠狠处罚!当然了,官吏也要带头,要把休假制度落实下去,上至尚书侍郎,下至普通的书吏,都要一替适用,劳逸结合嘛!”
……
王宁安向大家介绍着想法,其实大宋的官员休假一点不少,基本上也是十天一休,一年36天,看起来比后世少了很多,别忙,大宋还有假期呢!
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这就有点类似如今的“黄金周”,而且一年还是三个,羡慕不?
此外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阳、立冬等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
加起来也是一百多天,另外如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官员需丁忧三年。即便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也设时间不等的假期。
这回懂了吧?
难怪那么多文人喜欢宋代呢!
实在是太为他们着想了。
当然了,这些福利只是真正有品级的官员才有,至于衙门里雇佣的书吏,不在编的差役,该忙活还是要忙活,而且每到过节的时候,还要格外小心,如果出了差错,上面追究下来,可是要重罚的。
王宁安知道,虽然官员的消费能力强,但是吏员差役数量多,把他们的假期规范起来,该放的都放了,无疑能增加许多购买力。
另外,放假多了,还能增加就业,不管是衙门,还是商铺酒楼,都需要雇佣更多的人手,总而言之,好处多多。
贾昌朝第一个赞同,“王爷的办法好,要体恤下面人的艰难,要给他们放假,好,好啊!”
司马光也跟着笑道:“如此一来,城市的消费力必然提升几个台阶,不说别的,就是各种街边小吃,就能热闹起来,外面的农产品也有了出路。到时候老百姓势必踊跃种植、养殖,实在是妙计!”
王宁安摇了摇头,“行了,别光顾着说好听的,任何举措下去,都会有问题的,不能光盯着好的一面。君实,以你的才智,不会看不出这么干的弊端吧?”
司马光含蓄一笑,“我也是刚刚想到,这样一来,地方种植养殖增加了,势必会造成粮食不足,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就拿这次的州县财政危机来讲,问题最严重的,居然出在了江南?原因何在啊?就是近些年,江南的棉纺突飞猛进,士绅商人,大族豪强,争相兼并土地,改种棉花。因为这些棉田在士绅的手里,朝廷征不到税,地方产粮不足,必须从外面调运,外来的粮食又很贵,所以许多不从事纺织的商民百姓,只感到粮食飙涨,经营艰难,而朝廷的赋税也大为减少!”
不知不觉间,司马光又把东南的情况捅了出来。
他这一句话,都是敲打那些和东南有关的官吏,尤其是韩绛,别以为你们做了什么,我们不清楚,现在闹出了问题,需要擦屁股,你们再不老实听话,板子可就打下来了!
师父入主政事堂,身为弟子,当然要充当好急先锋的角色,司马光点到为止,话锋一转,“现在的问题就落在粮食上面……养殖牲畜,种植蔬菜,是更有赚头,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不顶粮食,万一出现粮食危机,或者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老百姓没有吃的,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欧阳修拍着桌子道:“好,这个问题提的好,粮食安全,必须想办法,景平,你有主意没有?”
“这粮食吗,无非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产量,一个是增加耕地面积。”王宁安道:“农学院那边,要仔细研究,选育良种,增加产量,要修建水渠,灌溉更多的耕地。不过,我以为,这只能解决一点问题,真正的关键,还是要把目光放在海外。”
在化肥没有出现之前,别管再怎么努力,粮食的产量增加都是有限的。
纵观历代,华夏的兴衰,其实都是围绕着土地、粮食、人口在打转。
在汉唐之前,人口的巅峰只有六千多万,再也没法突破。
等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引入占城稻,南方能种植双季稻,甚至三季稻,人口终于突破,有人推算,宋代能达到八千万,明代或许会更高一些。
等到再往后,玉米啊、红薯啊、马铃薯啊,纷纷传入,人口再度增加,逼近四个亿,这几乎就是极限了。
直到后来化肥出现,粮食亩产突破一千斤,才喂饱了十几亿人。
在没有化肥之前,不管怎么折腾,产量就是那么多。
王宁安计算过,改良种子,推广灌溉,甚至派人去美洲,把土豆玉米都弄回来,也未必解决多少问题。
尤其是经济发展之后,大宋的人口面临着快速膨胀,十年之内,压力就会出来。
没别的选择,必须对外用兵,尤其是对那些粮食的高产区下手!
交趾,占婆,尤其是天竺,都进入了王宁安的视线之内。
“狄老哥,你别光顾着吃火锅,胃口要放得更大一点,把这些国家都吃下来,把他们变成我们的良田!”
狄青一抹嘴唇,哈哈大笑,“再给我二斤羊肉,把波斯和大食都吃下来!”
……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王宁安进入政事堂的第一次会议,远比想象中轻松多了,几乎每一个人,都酒足饭饱,满意而归。
至少大家心里有了数,情况或许会很难,但方向总是有了,下面就看怎么实现了。
“唉,王宁安的确有些手段,老夫不如啊!”拗相公听完了兄弟王安国的介绍,出神半晌,叹了口气,“他的这些想法,都是为兄没想过的,也想不到的,相比之下,的确令人惭愧啊!”
王安国当然也是吃惊不小,他以往也曾想破脑袋,可面对京城和地方的双重压力,他徒呼奈何,半点主意也没有。
谁知山穷水尽,愣是让王宁安走出来了,不服都不行!
但是王安国又不愿意看见兄长沉沦,就忍不住问道:“大哥,你认输了?”
王安石低着头半晌,突然仰起脸,哈哈一笑。
“王宁安也不是借着为兄打出来的基础……他的的主意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为兄刚刚主持变法,不也是推了一堆新政,几年之后,就觉得才思枯竭,拿不出主意了。”
王安石站起身,摘下墙上的斗笠,轻松笑道:“为兄要去民间走一遭,你等着吧,早晚有一天,西凉王的招数用光了,就是为兄收拾残局的时候!”
火锅绝对是最亲民的一种美食,别怪多优雅,多高贵的人,面对着蒸汽一熏,立刻没了形象,只剩下老饕本色。
不管什么东西,都能放里面涮,而且又有那么多的蘸料,一个锅煮百样美食,而每个人吃到嘴里的,又都不同。
妙,实在是太妙了!
王宁安吃得差不多了,放下筷子,离他不远,司马光也急忙放下,王宁安淡淡一笑,“我嘴快,你们随意。带兵的时候,必须快点吃完,随时准备打仗,可不敢放肆享受美食,多吃一会儿,都是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我想狄老兄比起小弟清楚多了。”
狄青还在闷头吃着,他的胃口显然比王宁安好多了。
“在战场爬了一辈子,如今也年过花甲,只落下一身伤病,我是不想再上战场了,所以啊,再多的美食都不怕!给我再来两盘羊肉!”
狄青扯着嗓子大喊,全无形象,在此刻,只能引来大家的一阵哄笑。
王宁安又道:“刚刚我们只商量了一半,其实还有不少事情,要解决。”
欧阳修因为身体有病,只是略微吃了一点,听王宁安的话,彻底把筷子放下了。
“说说吧,今天大不了议一个通宵,把事情说透了。”
王宁安颔首,“我们想的是发展种植,养殖,给农民找一条出路,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也要有人要才行啊!如今的城市人口是不少,但是我觉得消费能力还不够,还应该提高!或者说,还没有释放出来!”
“我准备再颁布两项法令,第一嘛,就是规定最低薪酬,要让每一个工人都拿到足以生存的薪水。第二嘛,就是要放假。”
“放假?”
“没错,就像官员的休沐一样,现在许多作坊是一直不停的,一年中,只有端午,中秋,清明,过年,才会放几天假。好多工人忙活了一年,才能回家一趟,如果路途太远,甚至没法回家。他们整日都被关在作坊里,无休无止地干活。对工人的身体不好,而且他们一直劳动,也没有时间消费,如何能带动需求,兴旺市场?”
“城市的繁荣,不光要有生产,还要有消费,我们不能光是指望着官吏,豪商,还有外来的商人消费,还要把工人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有了需求,才能刺激生产。”
“我的意思是,要规定,所有的作坊,必须十天休一天,有些酒楼,茶肆,没法休假,但是要采取轮休,一个月不能少于三天,而且要严格执行,有任何的违反规定,都要狠狠处罚!当然了,官吏也要带头,要把休假制度落实下去,上至尚书侍郎,下至普通的书吏,都要一替适用,劳逸结合嘛!”
……
王宁安向大家介绍着想法,其实大宋的官员休假一点不少,基本上也是十天一休,一年36天,看起来比后世少了很多,别忙,大宋还有假期呢!
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这就有点类似如今的“黄金周”,而且一年还是三个,羡慕不?
此外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阳、立冬等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
加起来也是一百多天,另外如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官员需丁忧三年。即便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也设时间不等的假期。
这回懂了吧?
难怪那么多文人喜欢宋代呢!
实在是太为他们着想了。
当然了,这些福利只是真正有品级的官员才有,至于衙门里雇佣的书吏,不在编的差役,该忙活还是要忙活,而且每到过节的时候,还要格外小心,如果出了差错,上面追究下来,可是要重罚的。
王宁安知道,虽然官员的消费能力强,但是吏员差役数量多,把他们的假期规范起来,该放的都放了,无疑能增加许多购买力。
另外,放假多了,还能增加就业,不管是衙门,还是商铺酒楼,都需要雇佣更多的人手,总而言之,好处多多。
贾昌朝第一个赞同,“王爷的办法好,要体恤下面人的艰难,要给他们放假,好,好啊!”
司马光也跟着笑道:“如此一来,城市的消费力必然提升几个台阶,不说别的,就是各种街边小吃,就能热闹起来,外面的农产品也有了出路。到时候老百姓势必踊跃种植、养殖,实在是妙计!”
王宁安摇了摇头,“行了,别光顾着说好听的,任何举措下去,都会有问题的,不能光盯着好的一面。君实,以你的才智,不会看不出这么干的弊端吧?”
司马光含蓄一笑,“我也是刚刚想到,这样一来,地方种植养殖增加了,势必会造成粮食不足,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就拿这次的州县财政危机来讲,问题最严重的,居然出在了江南?原因何在啊?就是近些年,江南的棉纺突飞猛进,士绅商人,大族豪强,争相兼并土地,改种棉花。因为这些棉田在士绅的手里,朝廷征不到税,地方产粮不足,必须从外面调运,外来的粮食又很贵,所以许多不从事纺织的商民百姓,只感到粮食飙涨,经营艰难,而朝廷的赋税也大为减少!”
不知不觉间,司马光又把东南的情况捅了出来。
他这一句话,都是敲打那些和东南有关的官吏,尤其是韩绛,别以为你们做了什么,我们不清楚,现在闹出了问题,需要擦屁股,你们再不老实听话,板子可就打下来了!
师父入主政事堂,身为弟子,当然要充当好急先锋的角色,司马光点到为止,话锋一转,“现在的问题就落在粮食上面……养殖牲畜,种植蔬菜,是更有赚头,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不顶粮食,万一出现粮食危机,或者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老百姓没有吃的,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欧阳修拍着桌子道:“好,这个问题提的好,粮食安全,必须想办法,景平,你有主意没有?”
“这粮食吗,无非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产量,一个是增加耕地面积。”王宁安道:“农学院那边,要仔细研究,选育良种,增加产量,要修建水渠,灌溉更多的耕地。不过,我以为,这只能解决一点问题,真正的关键,还是要把目光放在海外。”
在化肥没有出现之前,别管再怎么努力,粮食的产量增加都是有限的。
纵观历代,华夏的兴衰,其实都是围绕着土地、粮食、人口在打转。
在汉唐之前,人口的巅峰只有六千多万,再也没法突破。
等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引入占城稻,南方能种植双季稻,甚至三季稻,人口终于突破,有人推算,宋代能达到八千万,明代或许会更高一些。
等到再往后,玉米啊、红薯啊、马铃薯啊,纷纷传入,人口再度增加,逼近四个亿,这几乎就是极限了。
直到后来化肥出现,粮食亩产突破一千斤,才喂饱了十几亿人。
在没有化肥之前,不管怎么折腾,产量就是那么多。
王宁安计算过,改良种子,推广灌溉,甚至派人去美洲,把土豆玉米都弄回来,也未必解决多少问题。
尤其是经济发展之后,大宋的人口面临着快速膨胀,十年之内,压力就会出来。
没别的选择,必须对外用兵,尤其是对那些粮食的高产区下手!
交趾,占婆,尤其是天竺,都进入了王宁安的视线之内。
“狄老哥,你别光顾着吃火锅,胃口要放得更大一点,把这些国家都吃下来,把他们变成我们的良田!”
狄青一抹嘴唇,哈哈大笑,“再给我二斤羊肉,把波斯和大食都吃下来!”
……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王宁安进入政事堂的第一次会议,远比想象中轻松多了,几乎每一个人,都酒足饭饱,满意而归。
至少大家心里有了数,情况或许会很难,但方向总是有了,下面就看怎么实现了。
“唉,王宁安的确有些手段,老夫不如啊!”拗相公听完了兄弟王安国的介绍,出神半晌,叹了口气,“他的这些想法,都是为兄没想过的,也想不到的,相比之下,的确令人惭愧啊!”
王安国当然也是吃惊不小,他以往也曾想破脑袋,可面对京城和地方的双重压力,他徒呼奈何,半点主意也没有。
谁知山穷水尽,愣是让王宁安走出来了,不服都不行!
但是王安国又不愿意看见兄长沉沦,就忍不住问道:“大哥,你认输了?”
王安石低着头半晌,突然仰起脸,哈哈一笑。
“王宁安也不是借着为兄打出来的基础……他的的主意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为兄刚刚主持变法,不也是推了一堆新政,几年之后,就觉得才思枯竭,拿不出主意了。”
王安石站起身,摘下墙上的斗笠,轻松笑道:“为兄要去民间走一遭,你等着吧,早晚有一天,西凉王的招数用光了,就是为兄收拾残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