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做官当如包希仁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老夫一生都坚信只要恪守祖宗规矩,一切都按照法度办事,就能天下太平,万民乐业……可做了多年的官,老夫才明白,有些时候,规矩是害人的东西!”
包拯苦笑道:“说来惭愧,当初太祖皇帝为了礼遇士人,赏赐田亩土地,准许携带货物,初衷是让士人可以丰衣足食,不必为柴米油盐发愁,一心效忠朝廷,尽忠职守。在立国之初,诚然如此,是无数官吏尽心竭力,恢复经济,安抚民生,始有物阜民丰,安居乐业。然则几十年之后,太祖皇帝照顾士人之举,却变成了他们手中的特权,巧立名目,兼并田产,大举贩运货物,从南到北,携带十几船货,比比皆是。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收不到一个铜子!”
包拯管过三司,深有体会,他痛苦道:“士人因为不纳税,他们大肆贩运货物,这些东西就比普通商人的便宜,结果拿到市面上出售,又把普通商人挤垮了,他们不纳税不说,还毁了原有的纳税商户,田产兼并,也是如此,这帮人肆无忌惮,弄得朝廷府库空虚,国家疲弱不堪。”
“老夫几次整治,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啊?就是因为他们顶着祖制的名头,跟你胡搅蛮缠,老夫又不能直接处置他们,最多送到刑部论罪,一个案子,在刑部拖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很正常,而且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能降三级,已经算是极限了,要不了多久,这帮人又能恢复原职,继续大肆捞钱,更加猖狂,无所顾忌!”
包拯意味深长叹口气,“老夫做官这么多年,终于明白了,凡事要按照规矩来,不然天下就会大乱,可事事都按照规矩,走流程,各级衙门精力有限,官员每天能处置的事情就那么多,不管有多旺盛的精力,也不可能不眠不休。比如每年有一百个人犯错,结果你只能处置10个,剩下的就逍遥法外了。”
“老夫当年曾经以为秦法严苛,不近人情,可后来在开封府任上,老夫才知道,以各种案件来说,杀人抢掠,十个里面,只能破获一两个,就算是干吏了。经年积压的案子,不计其数,多如牛毛。故此每次破案之后,必须严刑峻法,狠狠处置,杀头,腰斩,甚至是灭九族,非如此,不能震慑人心,减少犯法!”
包拯说着他的心得体会,王宁安认真听着,频频点头。
老相公说的太有道理了,很多人都觉得古代刑罚残酷,没错,的确是很残酷,但是也必须清楚,在没有血型、没有指纹、没有DNA、没有监控的时代,多天才的人物,能找到真凶?
一般的破案率只有百分之十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刑讯逼供?怎么可能不严刑峻法?
诚然,杀头腰斩,未必能震慑所有人,但至少比轻忽纵容要好?
包拯和王宁安说了很多。
老相公告诉王宁安,他知道规矩重要,可是也清楚,必要的时候,必须不守规矩!
而想要不守规矩,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谁敢胡来,就掀桌子!
要维护正道,维护公义,不能光看合不合规矩,还要看结果!
包拯的这番话,可给了王宁安很大启示,老相公说的不就是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之争吗?
后世之人,或许真该惭愧一下,他们的眼光竟然比不上包大人通透。
“二郎,当初你在沧州的时候,就善于积攒力量,办弓箭社,招募部曲,豢养效用士……老夫一度怀疑过你……不过这么多年来,你没有滥用手上的力量,话又说回来,要不是你有这些实力,又如何收复幽州,如何推动变法,如何中兴大宋?”
说到这里,包拯充满了勉励和希望。
“二郎,你是大宋最有权势的臣子,太子又言听计从,尊敬有加。你日后要不忘初心,用好自己手里的实力。看不惯的规矩就改,有错的人就处置,不用客气……但是,为人为官,务须把良心摆正,以老夫观之,大宋远远没到无药可救的时候,所以……二郎,做一个中兴名臣,彪炳千古,也就够了,你说是不是?”
包拯的话,可算是掏心掏肺了。
王宁安抓着老相公的手,用力点头,他的眼圈是湿润的。理解万岁,包拯的解读,正好戳中了王宁安的心。
他这些年拼命培植势力,拉拢盟友,许多人都以为他心怀叵测,想要取而代之。殊不知,王宁安要做的不过是改变一些不合适的东西而已!
他若是没有这些势力,谁会听他的?又能做成什么事情?
包老相公真是他的知己啊!
“请放心,我绝不会违背自己的良知!”
王宁安轻笑道:“老相公,说了这么多朝政,你老有没有家事要交代?”
包拯迟疑了一下,摇了摇头,“老夫没有儿子,只有几个侄子,他们耕读传家也好,入仕为官也好,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许贪墨,不许侵占,不许害民,不许误国……只要违反了一条家规,立刻逐出包氏一门,绝不容情!”
好一个铁面无私的包大人!
真是让人佩服地五体投地。
王宁安又陪了老相公一会儿,就退出了病房。
说了这么多话,当天晚上,包拯又昏迷了,而且摔伤的地方,迁延难愈,淤血肿胀,腿变得和水桶相仿。
钱乙有心下刀,可是包拯身体太差,可不处置,也持续不了多久。
包夫人也不知道该如何下决断,到了第二天,赵祯坐不住了,他亲自来到了包拯的府邸,君臣两个只说了两句话,包拯便昏迷过去。
赵祯无奈,只得给钱乙下令,让他全力医治,当天,钱乙给包拯进行了手术,晚上的时候,包拯恢复了一丝精神,只是脸色惨白,十分吓人。
在京的老朋友全都坐不住了,欧阳修,张方平,还有一直病得不轻的唐介,相继来看包拯。
唯有欧阳修和包拯聊了一刻钟,出来的时候,老泪横流,伤心欲绝。
又过了两天,包拯在家中病逝。
他留下遗书一封。
老相公一生为官,别无长物,唯有所居房舍,价值2000贯,作价卖掉之后,其中一千贯用来偿还几个老朋友的欠款,一千贯留给夫人养老,另外,包拯还收藏了5000册书籍,其中有一多半是他亲自手抄的,包拯送给了老家的学堂,留给了学生借阅。
就这样,老相公干干净净离开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得知包拯死讯之后,所有的邻里街坊,自觉前来磕头送行。人群排出了十里之远,尤其是许多年轻学子士人,见到了首相的住处,无比伤感惊讶。
真是想不到,在最富庶的时代,执掌政事堂的首相,居然住在这么简陋的地方。
大宋第一清官,当之无愧!
做官当如包希仁!
同样悲伤的还有赵祯,又一个老伙计走了,他还能撑多久呢?
足足一整天,赵祯水米不沾唇,饶是赵曙心疼害怕,也没有办法。
直到第二天,赵祯下旨,追赠包拯侍中衔,封庐国公,谥号“文肃”。并且派两千名禁军,护送包拯遗体返回原籍安葬。
一个人生前多么辉煌煊赫,都是假的。
人们或许看重你的权势,看重你的财富……总而言之,是你有价值,他们才会扑上来。
唯有死后,没有了价值,那才是出于真心,发自肺腑。
包拯在西京,有数万百姓自发相送,绵延十里,哭声不绝。
等到了开封,迎接老相公的人,更是多达几十万之众!
他们无不痛哭流涕,包拯权知开封府事,时间并不长,可是在不长的任内,老相公扫平了无忧洞之患,取消了无数税卡,又清理冤案,推动物流业发展,解决就业……多年过去了,开封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老相公出力。
男女老少,扶老携幼,自觉出城迎接,白幡满眼,哀乐声声,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和尊敬的老相公最后道别。
一个月之后,包拯的遗体回到了庐州老家,安葬在了祖坟。包氏子孙,无不以老相公为榜样,不管是务农,还是为官,绝不敢有半点贪墨,兢兢业业,门风森严,令人钦佩。
……
包拯的死,给喧嚣的盛典,提前画上了句号,除了打算常住洛阳的使者之外,其余陆续起身,返回国内。
而包拯空下的首相之位,立刻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许多人都跃跃欲试,尤其是贾昌朝,更是两次来到王宁安的府邸,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是用意很明白了。
赵祯经过包拯的死,身体更差了,许多国政,都落在了太子手里,而太子又对师父言听计从,只要王宁安说一句话,首相之位,就落到了贾昌朝的手里。
只是王宁安非但没有帮忙,还主动去拜会欧阳修,和醉翁足足谈了一个时辰。
直到暮色浓稠,才从欧阳修的府里出来,王宁安若有所思,马车走得很快。就在经过一个街口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阵兵器打斗的声音,接着一大黑乎乎大个子浑身是血,屁股上插着弩箭,吼叫着,跑了出来,正好撞上了王宁安的马车。
“老夫一生都坚信只要恪守祖宗规矩,一切都按照法度办事,就能天下太平,万民乐业……可做了多年的官,老夫才明白,有些时候,规矩是害人的东西!”
包拯苦笑道:“说来惭愧,当初太祖皇帝为了礼遇士人,赏赐田亩土地,准许携带货物,初衷是让士人可以丰衣足食,不必为柴米油盐发愁,一心效忠朝廷,尽忠职守。在立国之初,诚然如此,是无数官吏尽心竭力,恢复经济,安抚民生,始有物阜民丰,安居乐业。然则几十年之后,太祖皇帝照顾士人之举,却变成了他们手中的特权,巧立名目,兼并田产,大举贩运货物,从南到北,携带十几船货,比比皆是。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收不到一个铜子!”
包拯管过三司,深有体会,他痛苦道:“士人因为不纳税,他们大肆贩运货物,这些东西就比普通商人的便宜,结果拿到市面上出售,又把普通商人挤垮了,他们不纳税不说,还毁了原有的纳税商户,田产兼并,也是如此,这帮人肆无忌惮,弄得朝廷府库空虚,国家疲弱不堪。”
“老夫几次整治,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啊?就是因为他们顶着祖制的名头,跟你胡搅蛮缠,老夫又不能直接处置他们,最多送到刑部论罪,一个案子,在刑部拖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很正常,而且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能降三级,已经算是极限了,要不了多久,这帮人又能恢复原职,继续大肆捞钱,更加猖狂,无所顾忌!”
包拯意味深长叹口气,“老夫做官这么多年,终于明白了,凡事要按照规矩来,不然天下就会大乱,可事事都按照规矩,走流程,各级衙门精力有限,官员每天能处置的事情就那么多,不管有多旺盛的精力,也不可能不眠不休。比如每年有一百个人犯错,结果你只能处置10个,剩下的就逍遥法外了。”
“老夫当年曾经以为秦法严苛,不近人情,可后来在开封府任上,老夫才知道,以各种案件来说,杀人抢掠,十个里面,只能破获一两个,就算是干吏了。经年积压的案子,不计其数,多如牛毛。故此每次破案之后,必须严刑峻法,狠狠处置,杀头,腰斩,甚至是灭九族,非如此,不能震慑人心,减少犯法!”
包拯说着他的心得体会,王宁安认真听着,频频点头。
老相公说的太有道理了,很多人都觉得古代刑罚残酷,没错,的确是很残酷,但是也必须清楚,在没有血型、没有指纹、没有DNA、没有监控的时代,多天才的人物,能找到真凶?
一般的破案率只有百分之十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刑讯逼供?怎么可能不严刑峻法?
诚然,杀头腰斩,未必能震慑所有人,但至少比轻忽纵容要好?
包拯和王宁安说了很多。
老相公告诉王宁安,他知道规矩重要,可是也清楚,必要的时候,必须不守规矩!
而想要不守规矩,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谁敢胡来,就掀桌子!
要维护正道,维护公义,不能光看合不合规矩,还要看结果!
包拯的这番话,可给了王宁安很大启示,老相公说的不就是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之争吗?
后世之人,或许真该惭愧一下,他们的眼光竟然比不上包大人通透。
“二郎,当初你在沧州的时候,就善于积攒力量,办弓箭社,招募部曲,豢养效用士……老夫一度怀疑过你……不过这么多年来,你没有滥用手上的力量,话又说回来,要不是你有这些实力,又如何收复幽州,如何推动变法,如何中兴大宋?”
说到这里,包拯充满了勉励和希望。
“二郎,你是大宋最有权势的臣子,太子又言听计从,尊敬有加。你日后要不忘初心,用好自己手里的实力。看不惯的规矩就改,有错的人就处置,不用客气……但是,为人为官,务须把良心摆正,以老夫观之,大宋远远没到无药可救的时候,所以……二郎,做一个中兴名臣,彪炳千古,也就够了,你说是不是?”
包拯的话,可算是掏心掏肺了。
王宁安抓着老相公的手,用力点头,他的眼圈是湿润的。理解万岁,包拯的解读,正好戳中了王宁安的心。
他这些年拼命培植势力,拉拢盟友,许多人都以为他心怀叵测,想要取而代之。殊不知,王宁安要做的不过是改变一些不合适的东西而已!
他若是没有这些势力,谁会听他的?又能做成什么事情?
包老相公真是他的知己啊!
“请放心,我绝不会违背自己的良知!”
王宁安轻笑道:“老相公,说了这么多朝政,你老有没有家事要交代?”
包拯迟疑了一下,摇了摇头,“老夫没有儿子,只有几个侄子,他们耕读传家也好,入仕为官也好,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许贪墨,不许侵占,不许害民,不许误国……只要违反了一条家规,立刻逐出包氏一门,绝不容情!”
好一个铁面无私的包大人!
真是让人佩服地五体投地。
王宁安又陪了老相公一会儿,就退出了病房。
说了这么多话,当天晚上,包拯又昏迷了,而且摔伤的地方,迁延难愈,淤血肿胀,腿变得和水桶相仿。
钱乙有心下刀,可是包拯身体太差,可不处置,也持续不了多久。
包夫人也不知道该如何下决断,到了第二天,赵祯坐不住了,他亲自来到了包拯的府邸,君臣两个只说了两句话,包拯便昏迷过去。
赵祯无奈,只得给钱乙下令,让他全力医治,当天,钱乙给包拯进行了手术,晚上的时候,包拯恢复了一丝精神,只是脸色惨白,十分吓人。
在京的老朋友全都坐不住了,欧阳修,张方平,还有一直病得不轻的唐介,相继来看包拯。
唯有欧阳修和包拯聊了一刻钟,出来的时候,老泪横流,伤心欲绝。
又过了两天,包拯在家中病逝。
他留下遗书一封。
老相公一生为官,别无长物,唯有所居房舍,价值2000贯,作价卖掉之后,其中一千贯用来偿还几个老朋友的欠款,一千贯留给夫人养老,另外,包拯还收藏了5000册书籍,其中有一多半是他亲自手抄的,包拯送给了老家的学堂,留给了学生借阅。
就这样,老相公干干净净离开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得知包拯死讯之后,所有的邻里街坊,自觉前来磕头送行。人群排出了十里之远,尤其是许多年轻学子士人,见到了首相的住处,无比伤感惊讶。
真是想不到,在最富庶的时代,执掌政事堂的首相,居然住在这么简陋的地方。
大宋第一清官,当之无愧!
做官当如包希仁!
同样悲伤的还有赵祯,又一个老伙计走了,他还能撑多久呢?
足足一整天,赵祯水米不沾唇,饶是赵曙心疼害怕,也没有办法。
直到第二天,赵祯下旨,追赠包拯侍中衔,封庐国公,谥号“文肃”。并且派两千名禁军,护送包拯遗体返回原籍安葬。
一个人生前多么辉煌煊赫,都是假的。
人们或许看重你的权势,看重你的财富……总而言之,是你有价值,他们才会扑上来。
唯有死后,没有了价值,那才是出于真心,发自肺腑。
包拯在西京,有数万百姓自发相送,绵延十里,哭声不绝。
等到了开封,迎接老相公的人,更是多达几十万之众!
他们无不痛哭流涕,包拯权知开封府事,时间并不长,可是在不长的任内,老相公扫平了无忧洞之患,取消了无数税卡,又清理冤案,推动物流业发展,解决就业……多年过去了,开封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老相公出力。
男女老少,扶老携幼,自觉出城迎接,白幡满眼,哀乐声声,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和尊敬的老相公最后道别。
一个月之后,包拯的遗体回到了庐州老家,安葬在了祖坟。包氏子孙,无不以老相公为榜样,不管是务农,还是为官,绝不敢有半点贪墨,兢兢业业,门风森严,令人钦佩。
……
包拯的死,给喧嚣的盛典,提前画上了句号,除了打算常住洛阳的使者之外,其余陆续起身,返回国内。
而包拯空下的首相之位,立刻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许多人都跃跃欲试,尤其是贾昌朝,更是两次来到王宁安的府邸,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是用意很明白了。
赵祯经过包拯的死,身体更差了,许多国政,都落在了太子手里,而太子又对师父言听计从,只要王宁安说一句话,首相之位,就落到了贾昌朝的手里。
只是王宁安非但没有帮忙,还主动去拜会欧阳修,和醉翁足足谈了一个时辰。
直到暮色浓稠,才从欧阳修的府里出来,王宁安若有所思,马车走得很快。就在经过一个街口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阵兵器打斗的声音,接着一大黑乎乎大个子浑身是血,屁股上插着弩箭,吼叫着,跑了出来,正好撞上了王宁安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