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先皇大行新皇登基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整座宫殿都在忙碌着,在压抑紧张中忙碌着,内层宫墙并不高,隐隐可以看见宫中采办的白幡的竿头,在墙上匆忙奔走,朝着前宫的方向去。
皇帝大行,文武百官轮番入宫哭灵、守灵,杨广虽然忙着寻找高颍和杨勇的余孽,同时进一步在城外十万禁军中不断安插自己的心腹,暗中还要会见各个高大门阀家主,一番利益交换之后,达到表面上意见统一,总之是忙的颇有些焦头烂额,但也得一日三至,带头哭祭,到了第二天午后,整个宫中已是人困马乏。
换进来的哭灵官儿们还算有点精神,宫中太监宫女们可是连轴儿转,都有些吃不消了。
一箱箱未曾染色的白绫白缎自后宫里搬出来,工匠们忙忙碌碌,内廷中的棚儿已经都搭完了,一座座棚儿矗在那里,庄严肃穆。
……
……
汉王府位于皇城御街西边最好路段,昔日门庭若市,连附近小贩商铺的生意都很好,但自从汉王杨谅因勾结西域妖人刺杀皇帝之事暴露之后,被软禁在汉王府中,这半条街便冷清了下来。
今日皇宫之中,正在给逝去的皇帝大行。即使是皇帝死了,杨广也没有让杨谅来参加葬礼,甚至都没有人给他通知此事。
杨谅一脸阴沉,脸色苍白,头发凌乱的在王府密室里面接见了一位神秘客人。至于这位客人为什么能够通过外面的看守出现在他面前,杨谅能够完全理解,因为这位客人是大隋开国第一功臣,一代名相高颍。
“你大哥虽然在装疯卖傻,但老夫知道,杨广还是不会放过他的,迟早他们一家人都会被杨广害死。”高颍叹了口气,淡淡的说道。政变已经失败,对于高颍这样的人来说,绝不会让自己活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始终能够保持理智,继续寻找正确的出路。所以他来找汉王杨谅,因为杨谅在太原的根基还在,杨广还没有顾得上将太原府十万大军和当地官府文武官员更换,而这些人都是杨谅的人。
“高公为何选择了本王?”比起被软禁之前,如今的杨谅已经稳重了许多,死死的盯着高颍,沉声问道。
“因为杨广在你大哥府中内外布下了天罗地网,我不但救不出他,而且还会将自己陷进去。再说,事实证明,你大哥不如你,所以老夫和老夫身后的世家门阀决定选择支持汉王殿下你。”高颍叹了口气,一脸郑重的说道。
杨谅闻言,顿时一脸心中狂喜,想了一下,有些担忧的说道:“可是高公若不能将我救出,杨广肯定会立刻杀死我。”
“殿下放心,老夫既然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来见你,便能够悄无声息的将殿下救出京城,并且回到太原,而只要到太原,老夫便会相助殿下起事,以殿下这些年在太原府的经营,我们至少能够举兵十万。就算短时间内不能打到京城,也能够占据河北自立为国。”高颍一脸自信的说道。
杨谅终于被高颍话语中美好未来所打动,克服了可能未能逃出去立刻被杨广杀死的恐惧,咬牙说道:“好,本王便答应高公。”
“殿下要不露声色,依然如故,就在今天晚上,老臣便会安排人找个替身过来,然后救殿下离开。”高颍站了起来,躬身向杨谅行礼并说道。
杨谅不敢怠慢一边回礼,一边说道:“只要高公能够助本王逃离京城,回到太原,并助本王起事立国,本王便拜高公为相,他日攻下京城,夺得天下,便封高公为亲王,并保高公世代荣华富贵。”
高颍神色平静,再次行礼,道:“多谢殿下,老臣先行告退,去安排救殿下的人手。”
说着话,高颍转身离去。
…………
…………
皇帝大行,三天一过,新帝登基。
灵堂那边白茫茫一片,天元殿却已恢复了金壁辉煌的模样。
皇家比不得寻常百姓家,家事也是国事,新帝登基乃是举国同庆的大日子,既延误不得,也不能带出一丝晦气来。
登基大殿异常隆重,从内朝、外朝、再到午门、御街,所有的灵棚都已撤下白绫,换上彩绸,装饰的花团锦簇,唯有灵堂一处仍然带孝,穿白衣、扎白带子的的宫人、内侍们暂时也被约束在灵堂内,大典期间不得随处走动。
杨广站在皇帝的宝座之前,心中不由开始畅想。
一想到今天他必将万众瞩目,他是唯一的主角。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秉承天意,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待会所有人都要向他参拜致礼,山呼万岁,到时候他望着御阶下跪拜的群臣,他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神明,俯视着脚下的蝼蚁的那种感觉。
在正式登基前几日,杨素、苏威、宇文述等重臣率三省六部文武官员进请陛下更换年号。
循旧例,先皇驾崩的当年,年号是不更改的,新任皇帝要在次年元月一日,再拟立新的年号,可是如果仍然沿用旧的年号,对杨广来说却有些等不及了,他迫不及待的要启用他的想了多年的年号‘大业’,然后尽快展开他构思已久的宏图伟业。比如迁都、还比如修长城,修运河,北阀高丽等等。所以他也顾不得古制旧礼了,在他的授意下,杨素和宇文述、苏威率百官请立年号,早已有备的杨广假意推让一番,便更改年号为“大业”。
起好了年号,还要提前准备好要颁布的新政,当然按照惯例要大赦天下,以示新帝皇恩浩荡,普天之下雨露均沾,除杀头大罪不得开释外,所有罪囚都做了开释、减刑等处置。
这一系列准备到位之后,便到了真正登基之时。
新帝登基,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元老宿臣,各依序列,依次入殿。
杨广站在龙椅的前面,俯看着跪倒在地上的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臣子,以及各个门阀宗主们,知道当自己坐下之后,自己便会成为大隋开国以来的第二位君主,手中掌控亿万人生死的统治者。
这是他奋斗已久的目标,为了这一个目标,他曾经惶恐过,嫉恨过,最主要的是他杀过很多人。
当这样一个目标忽然近在咫尺之时,杨广的心情竟是如此的平静,平静地让他自己都感到了一丝怪异。
“请皇上登基。”
“请皇上登基。”
如此这般三次,杨广躬身三次,以示对天地人之敬畏,然后他直起了身子,看着堂下跪伏一地的群臣,似乎看见了整个天底下的亿万子民正在对自己跪拜,一股掌控天下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杨广这般想着,便坐在了龙椅之上。
这几天杨广听取亲信幕僚虞世基的意见,趁着这次政变,朝廷动荡,不少亲近杨勇的官员被牵连,杀得杀,关得关,少了近半,大肆提拔启用新人。给朝官队伍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这些人只有三分之一是他杨广的心腹,三分之一则是之前支持杨广的各个门阀世家的人,而另外三分之一则是杨素和宇文述推荐的人。当然,其中是否依然有高颍的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随即,杨广便又大肆封赏群臣。
此次力挽狂澜的王君临直接加封秦安郡公,官拜内外侯官府大统领,赏银万两,良田千亩。
另外,发挥重要作用的宇文述和杨素,拼了老命抵挡春秋使者的长孙晟、韩擒虎、宇文成都、裴元庆等武将,驻守边关重地,手握大军的鱼俱罗等各地行军总管固然皆有封赏,朝中文武百官也不例外,独孤长苏、苏威、裴世矩、陈三思公明等人都加官晋爵,自己已升无可升的,就加官、加爵,擢升他们的儿孙子侄为官。
杨广下一道诏令,武百官便山呼百岁一次,声音如排山倒海,坐在高高御座上的杨广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巨大声浪,不禁热血沸腾,这就是权力,无上的权力,阶下每一个人,都是威震一方的文武重臣,或者门阀高门的族主,而他们莫不跪倒在自己的脚下,这就是帝王。
亲王也好,太子也罢,哪怕是再尊贵的亲王和储君,和皇帝之间都有着天渊之别,不坐上这个位置,永远不会感受到那种天下江山尽皆掌握手中的滋味,虽然竭力保持着庄重、肃穆,和缅怀先帝的哀伤,他还是禁不住露出一丝微笑,于是学着父皇以前的习惯动作,伸出一只手,缓慢而有力地一挥,沉声说道:“众卿平身。”
“谢万岁!”众臣爬起,依序归位,绝大部分面带欣喜,但也有少部分脸色尴尬,眸中充满担忧。比如最开始支持汉王杨谅的贺若弼,一度暗中支持杨勇的关陇元氏兄弟元旻和元岩。
杨广一看到他们,心里便充满了杀机。
贺若弼在杨谅被软禁之日,便已经主动向杨广表示臣服。而元氏虽然暗中支持杨勇,但元家人做事谨慎异常,从未直接参与,至少明面上杨广没有他们参与谋反政变的证据。
整座宫殿都在忙碌着,在压抑紧张中忙碌着,内层宫墙并不高,隐隐可以看见宫中采办的白幡的竿头,在墙上匆忙奔走,朝着前宫的方向去。
皇帝大行,文武百官轮番入宫哭灵、守灵,杨广虽然忙着寻找高颍和杨勇的余孽,同时进一步在城外十万禁军中不断安插自己的心腹,暗中还要会见各个高大门阀家主,一番利益交换之后,达到表面上意见统一,总之是忙的颇有些焦头烂额,但也得一日三至,带头哭祭,到了第二天午后,整个宫中已是人困马乏。
换进来的哭灵官儿们还算有点精神,宫中太监宫女们可是连轴儿转,都有些吃不消了。
一箱箱未曾染色的白绫白缎自后宫里搬出来,工匠们忙忙碌碌,内廷中的棚儿已经都搭完了,一座座棚儿矗在那里,庄严肃穆。
……
……
汉王府位于皇城御街西边最好路段,昔日门庭若市,连附近小贩商铺的生意都很好,但自从汉王杨谅因勾结西域妖人刺杀皇帝之事暴露之后,被软禁在汉王府中,这半条街便冷清了下来。
今日皇宫之中,正在给逝去的皇帝大行。即使是皇帝死了,杨广也没有让杨谅来参加葬礼,甚至都没有人给他通知此事。
杨谅一脸阴沉,脸色苍白,头发凌乱的在王府密室里面接见了一位神秘客人。至于这位客人为什么能够通过外面的看守出现在他面前,杨谅能够完全理解,因为这位客人是大隋开国第一功臣,一代名相高颍。
“你大哥虽然在装疯卖傻,但老夫知道,杨广还是不会放过他的,迟早他们一家人都会被杨广害死。”高颍叹了口气,淡淡的说道。政变已经失败,对于高颍这样的人来说,绝不会让自己活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始终能够保持理智,继续寻找正确的出路。所以他来找汉王杨谅,因为杨谅在太原的根基还在,杨广还没有顾得上将太原府十万大军和当地官府文武官员更换,而这些人都是杨谅的人。
“高公为何选择了本王?”比起被软禁之前,如今的杨谅已经稳重了许多,死死的盯着高颍,沉声问道。
“因为杨广在你大哥府中内外布下了天罗地网,我不但救不出他,而且还会将自己陷进去。再说,事实证明,你大哥不如你,所以老夫和老夫身后的世家门阀决定选择支持汉王殿下你。”高颍叹了口气,一脸郑重的说道。
杨谅闻言,顿时一脸心中狂喜,想了一下,有些担忧的说道:“可是高公若不能将我救出,杨广肯定会立刻杀死我。”
“殿下放心,老夫既然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来见你,便能够悄无声息的将殿下救出京城,并且回到太原,而只要到太原,老夫便会相助殿下起事,以殿下这些年在太原府的经营,我们至少能够举兵十万。就算短时间内不能打到京城,也能够占据河北自立为国。”高颍一脸自信的说道。
杨谅终于被高颍话语中美好未来所打动,克服了可能未能逃出去立刻被杨广杀死的恐惧,咬牙说道:“好,本王便答应高公。”
“殿下要不露声色,依然如故,就在今天晚上,老臣便会安排人找个替身过来,然后救殿下离开。”高颍站了起来,躬身向杨谅行礼并说道。
杨谅不敢怠慢一边回礼,一边说道:“只要高公能够助本王逃离京城,回到太原,并助本王起事立国,本王便拜高公为相,他日攻下京城,夺得天下,便封高公为亲王,并保高公世代荣华富贵。”
高颍神色平静,再次行礼,道:“多谢殿下,老臣先行告退,去安排救殿下的人手。”
说着话,高颍转身离去。
…………
…………
皇帝大行,三天一过,新帝登基。
灵堂那边白茫茫一片,天元殿却已恢复了金壁辉煌的模样。
皇家比不得寻常百姓家,家事也是国事,新帝登基乃是举国同庆的大日子,既延误不得,也不能带出一丝晦气来。
登基大殿异常隆重,从内朝、外朝、再到午门、御街,所有的灵棚都已撤下白绫,换上彩绸,装饰的花团锦簇,唯有灵堂一处仍然带孝,穿白衣、扎白带子的的宫人、内侍们暂时也被约束在灵堂内,大典期间不得随处走动。
杨广站在皇帝的宝座之前,心中不由开始畅想。
一想到今天他必将万众瞩目,他是唯一的主角。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秉承天意,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待会所有人都要向他参拜致礼,山呼万岁,到时候他望着御阶下跪拜的群臣,他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神明,俯视着脚下的蝼蚁的那种感觉。
在正式登基前几日,杨素、苏威、宇文述等重臣率三省六部文武官员进请陛下更换年号。
循旧例,先皇驾崩的当年,年号是不更改的,新任皇帝要在次年元月一日,再拟立新的年号,可是如果仍然沿用旧的年号,对杨广来说却有些等不及了,他迫不及待的要启用他的想了多年的年号‘大业’,然后尽快展开他构思已久的宏图伟业。比如迁都、还比如修长城,修运河,北阀高丽等等。所以他也顾不得古制旧礼了,在他的授意下,杨素和宇文述、苏威率百官请立年号,早已有备的杨广假意推让一番,便更改年号为“大业”。
起好了年号,还要提前准备好要颁布的新政,当然按照惯例要大赦天下,以示新帝皇恩浩荡,普天之下雨露均沾,除杀头大罪不得开释外,所有罪囚都做了开释、减刑等处置。
这一系列准备到位之后,便到了真正登基之时。
新帝登基,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元老宿臣,各依序列,依次入殿。
杨广站在龙椅的前面,俯看着跪倒在地上的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臣子,以及各个门阀宗主们,知道当自己坐下之后,自己便会成为大隋开国以来的第二位君主,手中掌控亿万人生死的统治者。
这是他奋斗已久的目标,为了这一个目标,他曾经惶恐过,嫉恨过,最主要的是他杀过很多人。
当这样一个目标忽然近在咫尺之时,杨广的心情竟是如此的平静,平静地让他自己都感到了一丝怪异。
“请皇上登基。”
“请皇上登基。”
如此这般三次,杨广躬身三次,以示对天地人之敬畏,然后他直起了身子,看着堂下跪伏一地的群臣,似乎看见了整个天底下的亿万子民正在对自己跪拜,一股掌控天下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杨广这般想着,便坐在了龙椅之上。
这几天杨广听取亲信幕僚虞世基的意见,趁着这次政变,朝廷动荡,不少亲近杨勇的官员被牵连,杀得杀,关得关,少了近半,大肆提拔启用新人。给朝官队伍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这些人只有三分之一是他杨广的心腹,三分之一则是之前支持杨广的各个门阀世家的人,而另外三分之一则是杨素和宇文述推荐的人。当然,其中是否依然有高颍的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随即,杨广便又大肆封赏群臣。
此次力挽狂澜的王君临直接加封秦安郡公,官拜内外侯官府大统领,赏银万两,良田千亩。
另外,发挥重要作用的宇文述和杨素,拼了老命抵挡春秋使者的长孙晟、韩擒虎、宇文成都、裴元庆等武将,驻守边关重地,手握大军的鱼俱罗等各地行军总管固然皆有封赏,朝中文武百官也不例外,独孤长苏、苏威、裴世矩、陈三思公明等人都加官晋爵,自己已升无可升的,就加官、加爵,擢升他们的儿孙子侄为官。
杨广下一道诏令,武百官便山呼百岁一次,声音如排山倒海,坐在高高御座上的杨广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巨大声浪,不禁热血沸腾,这就是权力,无上的权力,阶下每一个人,都是威震一方的文武重臣,或者门阀高门的族主,而他们莫不跪倒在自己的脚下,这就是帝王。
亲王也好,太子也罢,哪怕是再尊贵的亲王和储君,和皇帝之间都有着天渊之别,不坐上这个位置,永远不会感受到那种天下江山尽皆掌握手中的滋味,虽然竭力保持着庄重、肃穆,和缅怀先帝的哀伤,他还是禁不住露出一丝微笑,于是学着父皇以前的习惯动作,伸出一只手,缓慢而有力地一挥,沉声说道:“众卿平身。”
“谢万岁!”众臣爬起,依序归位,绝大部分面带欣喜,但也有少部分脸色尴尬,眸中充满担忧。比如最开始支持汉王杨谅的贺若弼,一度暗中支持杨勇的关陇元氏兄弟元旻和元岩。
杨广一看到他们,心里便充满了杀机。
贺若弼在杨谅被软禁之日,便已经主动向杨广表示臣服。而元氏虽然暗中支持杨勇,但元家人做事谨慎异常,从未直接参与,至少明面上杨广没有他们参与谋反政变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