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安邦?定国!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谢义父赐名。”大柱,不对,可旺又重重磕了个头。
人还跪在地上,头却转了过来向大家笑道:“志文,小捷,......”,直到把所有人都喊了个遍。
才接着说,“我有大名了,哈哈,我有大名了,可旺,我叫可旺。”
“行了,起来吧,别跪着了。”孙大夫见他开心,自然也高兴。
可旺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接着说道:“以后都叫我可旺,听见没?哈哈哈...”
“切!”小林等人眼里明明满是羡慕和渴望,却偏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大柱,我还叫你大柱,怎样?”
“我揍你哦!”大柱眼睛一瞪,想吓唬小林。
“怕你啊,”小林说完撒腿就溜,“有本事追上我再说。”
打闹声中,一群人跑远了。
此时场中只剩志文、大绶和孙大夫,其他人有事儿的忙活事儿去了,没事儿的都跟着可旺玩闹去了。
“志哥,”大绶见左右无人,急忙低声对志文说道,“你能不能帮我向孙伯求求情,请他也给我取个名?”
大绶的眼里有光芒闪动,看得出对可旺很是羡慕,对正名充满了渴望。
志文无语地看着他,大柱这是给人当儿子,孙大夫身为义父,给儿子取名那是责无旁贷的。
可给你大绶取名算怎么回事儿,难不成你也认孙大夫为义父?
大绶见志文不说话,脑子一转,瞬间明白了志文的想法,“对不起,志哥,是我唐突了。”
刚才实在是太羡慕了,脑子一热,话就冲口而出,认义父这事儿,大绶还没想过呢。
志文一把拉住了转身欲走的大绶,“我又没说不帮忙,一起去问问孙伯吧。”
孙大夫无奈地看着志文和大绶,本来取个名没什么,可作为送给大柱的礼,现在是义子的待遇,又给大绶取一个名儿,那不是显得这份礼不贵重了嘛。
可大绶这孩子也挺不错的,那天要不是他当机立断下重手,局面会糟糕到什么样子都不好说呢。
要不再收大绶做义子?不妥,看大绶现在这模样,就知道他不一定乐意。
再说孙大夫自己也不是到处认干儿子的人,收大柱一是确实喜欢他,二是感念那天他为自己挡刀,自从知道他孤苦伶仃一个人,才动了这个念头的。
志文和大绶也满心忐忑地看着孙大夫,特别是大绶,都明白这个时候请孙大夫帮这个忙,有些不妥。
沉吟良久,孙大夫才开口说道:“大绶啊,那天的局势实在凶险,要不是可旺舍身相救,我这条老命也许就没了。”
“说的是,孙伯,大柱,不,可旺我是很佩服的。”大绶连连点头,一时不明白孙大夫的意思。
“当然,接下来要不是你当机立断,以重手震慑宵小,咱们不但保不住志文留下的那点口粮,就连大家的身家性命,也未必能保得周全。”
“不敢当,不敢当,孙伯,您这话说得太重了。”
这时不仅大绶,就连志文也疑惑起来,请你帮忙取个名儿而已,能不能帮忙一句话的功夫,现在这东扯西拉的是干嘛呢。
“当得,当得,”孙大夫笑吟吟地接着说道,“大绶,我看你啊,临事有决断,不慌乱,有大将之才。”
边说边站了起来,拍拍大绶的肩膀,“以后定然能安邦定国。”
说完两手往身后一背,就这么施施然地走了。
这...,待孙大夫走远,志文和大绶呆呆地对视了一眼,电光火石间,却都明白了他的潜台词。
“哈哈,”大绶笑道,“安邦定国,那我就叫安邦好了,安邦,李安邦。”
原来孙大夫进退两难之际,却是想出了这么个点子,明面上将大绶大大夸奖了一番,并效仿三国许劭,给大绶作了一番点评。
实际上,却是将大绶的名字,藏在了“安邦定国”这四个字里,任其自选。
老狐狸!志文暗骂。
但却不得不佩服,孙大夫这一手玩得妙,他并没有像对大柱那样送大绶一个名儿,只是夸了大绶一番。
大绶从这四字评语中选两个字做自己的大名,那是大绶自己的事儿,与孙大夫无关。
当然,要是大绶愚笨,没有明白孙大夫的用心,那也怪不得孙大夫。
“李-安-邦。”志文跟着念了一遍,摇头道,“不顺嘴,不好听!”
“那...?李定国?”大绶也还没有拿定主意,听志文说不好听,又把“安邦定国”的后两个字用上了。
“李定国!”志文点头赞同,“不错,这名字念起来顺溜,好听。”嗯,还有些耳熟。
志文不知道,就是他一个无心的小小反对,才没有让原本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南明永历政权的晋王李定国变成李安邦。
这里介绍一下李定国,张献忠四大义子之一,清军入关后,尊崇义父张献忠死前遗愿(“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这是张献忠死前对几个义子说的),归顺南明,一心抗清。
曾在桂林击败大汉奸孔有德,骇得其自杀身亡,后又在湘南衡州阵斩清廷定远大将军谨亲王尼堪。
此两役之后,明末大家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只是受时局所限,又被一心自立的孙可望所坑,生前最后一次血战,永昌磨盘山伏击吴三桂时,还被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致功败垂成。
在永历帝被缅王献给吴三桂绞杀后,忧愤病亡,年四十一岁。
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李定国死后,部下有数千人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勐腊各族奉李定国为神,过晋王墓均膜拜,并于后山复建“汉王庙”,每年春节进行隆重祭祀。
有诗赞曰:
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
一身转战三千里,只手曾擎半壁天。
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
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
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
PS:孙可望、李定国二人,明粉们应该都知道。
李定国出生于公元1621年,与本书主人公年纪相差无几,是我最喜欢的南明将领,一个前半生对抗大明的流寇,后半生却因民族大义以死守护大明,故不惜占用正文,念在是免费章节的份上,勿怪。
为免部分书友不了解孙可望,这里也稍做介绍。
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
投张献忠后被收为养子,改姓张。作战时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很受张献忠器重,为张献忠四个养子中之长子。
张献忠在川北死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
孙可望为谋封秦王,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与大将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
公元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孙可望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打李定国,因部将倒戈不敌李定国。孙可望向清军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贵州,隶属汉军正白旗。
公元1660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病死,一说狩猎时为清军射杀。
“谢义父赐名。”大柱,不对,可旺又重重磕了个头。
人还跪在地上,头却转了过来向大家笑道:“志文,小捷,......”,直到把所有人都喊了个遍。
才接着说,“我有大名了,哈哈,我有大名了,可旺,我叫可旺。”
“行了,起来吧,别跪着了。”孙大夫见他开心,自然也高兴。
可旺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接着说道:“以后都叫我可旺,听见没?哈哈哈...”
“切!”小林等人眼里明明满是羡慕和渴望,却偏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大柱,我还叫你大柱,怎样?”
“我揍你哦!”大柱眼睛一瞪,想吓唬小林。
“怕你啊,”小林说完撒腿就溜,“有本事追上我再说。”
打闹声中,一群人跑远了。
此时场中只剩志文、大绶和孙大夫,其他人有事儿的忙活事儿去了,没事儿的都跟着可旺玩闹去了。
“志哥,”大绶见左右无人,急忙低声对志文说道,“你能不能帮我向孙伯求求情,请他也给我取个名?”
大绶的眼里有光芒闪动,看得出对可旺很是羡慕,对正名充满了渴望。
志文无语地看着他,大柱这是给人当儿子,孙大夫身为义父,给儿子取名那是责无旁贷的。
可给你大绶取名算怎么回事儿,难不成你也认孙大夫为义父?
大绶见志文不说话,脑子一转,瞬间明白了志文的想法,“对不起,志哥,是我唐突了。”
刚才实在是太羡慕了,脑子一热,话就冲口而出,认义父这事儿,大绶还没想过呢。
志文一把拉住了转身欲走的大绶,“我又没说不帮忙,一起去问问孙伯吧。”
孙大夫无奈地看着志文和大绶,本来取个名没什么,可作为送给大柱的礼,现在是义子的待遇,又给大绶取一个名儿,那不是显得这份礼不贵重了嘛。
可大绶这孩子也挺不错的,那天要不是他当机立断下重手,局面会糟糕到什么样子都不好说呢。
要不再收大绶做义子?不妥,看大绶现在这模样,就知道他不一定乐意。
再说孙大夫自己也不是到处认干儿子的人,收大柱一是确实喜欢他,二是感念那天他为自己挡刀,自从知道他孤苦伶仃一个人,才动了这个念头的。
志文和大绶也满心忐忑地看着孙大夫,特别是大绶,都明白这个时候请孙大夫帮这个忙,有些不妥。
沉吟良久,孙大夫才开口说道:“大绶啊,那天的局势实在凶险,要不是可旺舍身相救,我这条老命也许就没了。”
“说的是,孙伯,大柱,不,可旺我是很佩服的。”大绶连连点头,一时不明白孙大夫的意思。
“当然,接下来要不是你当机立断,以重手震慑宵小,咱们不但保不住志文留下的那点口粮,就连大家的身家性命,也未必能保得周全。”
“不敢当,不敢当,孙伯,您这话说得太重了。”
这时不仅大绶,就连志文也疑惑起来,请你帮忙取个名儿而已,能不能帮忙一句话的功夫,现在这东扯西拉的是干嘛呢。
“当得,当得,”孙大夫笑吟吟地接着说道,“大绶,我看你啊,临事有决断,不慌乱,有大将之才。”
边说边站了起来,拍拍大绶的肩膀,“以后定然能安邦定国。”
说完两手往身后一背,就这么施施然地走了。
这...,待孙大夫走远,志文和大绶呆呆地对视了一眼,电光火石间,却都明白了他的潜台词。
“哈哈,”大绶笑道,“安邦定国,那我就叫安邦好了,安邦,李安邦。”
原来孙大夫进退两难之际,却是想出了这么个点子,明面上将大绶大大夸奖了一番,并效仿三国许劭,给大绶作了一番点评。
实际上,却是将大绶的名字,藏在了“安邦定国”这四个字里,任其自选。
老狐狸!志文暗骂。
但却不得不佩服,孙大夫这一手玩得妙,他并没有像对大柱那样送大绶一个名儿,只是夸了大绶一番。
大绶从这四字评语中选两个字做自己的大名,那是大绶自己的事儿,与孙大夫无关。
当然,要是大绶愚笨,没有明白孙大夫的用心,那也怪不得孙大夫。
“李-安-邦。”志文跟着念了一遍,摇头道,“不顺嘴,不好听!”
“那...?李定国?”大绶也还没有拿定主意,听志文说不好听,又把“安邦定国”的后两个字用上了。
“李定国!”志文点头赞同,“不错,这名字念起来顺溜,好听。”嗯,还有些耳熟。
志文不知道,就是他一个无心的小小反对,才没有让原本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南明永历政权的晋王李定国变成李安邦。
这里介绍一下李定国,张献忠四大义子之一,清军入关后,尊崇义父张献忠死前遗愿(“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这是张献忠死前对几个义子说的),归顺南明,一心抗清。
曾在桂林击败大汉奸孔有德,骇得其自杀身亡,后又在湘南衡州阵斩清廷定远大将军谨亲王尼堪。
此两役之后,明末大家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只是受时局所限,又被一心自立的孙可望所坑,生前最后一次血战,永昌磨盘山伏击吴三桂时,还被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致功败垂成。
在永历帝被缅王献给吴三桂绞杀后,忧愤病亡,年四十一岁。
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李定国死后,部下有数千人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勐腊各族奉李定国为神,过晋王墓均膜拜,并于后山复建“汉王庙”,每年春节进行隆重祭祀。
有诗赞曰:
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
一身转战三千里,只手曾擎半壁天。
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
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
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
PS:孙可望、李定国二人,明粉们应该都知道。
李定国出生于公元1621年,与本书主人公年纪相差无几,是我最喜欢的南明将领,一个前半生对抗大明的流寇,后半生却因民族大义以死守护大明,故不惜占用正文,念在是免费章节的份上,勿怪。
为免部分书友不了解孙可望,这里也稍做介绍。
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
投张献忠后被收为养子,改姓张。作战时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很受张献忠器重,为张献忠四个养子中之长子。
张献忠在川北死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
孙可望为谋封秦王,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与大将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
公元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孙可望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打李定国,因部将倒戈不敌李定国。孙可望向清军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贵州,隶属汉军正白旗。
公元1660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病死,一说狩猎时为清军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