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访清(七)--天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视线北移,清国天津。
明建文四年,即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乐’。
第二年,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在直沽设卫筑城,赐名‘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
这也是史料记述中,天津之名最完整的由来。
此时两艘千吨巨船缓缓驶近天津码头,水花阵阵,巨浪翻涌。岸上则站满了穿着长袍马褂的清国士兵和百姓。他们留着长长的猪尾·巴鞭子,一脸新奇的眺望着越发靠近的巨船。
从古直今,天津都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的美称。其中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等五条海河支流,全都在天津汇合,并从这里直入大海。
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其在后世,成功跻身四大直辖市之一。
但在当下,海禁甚严的清国,并没有利用天津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其发展成一个连河通海的区域大城。
站在船头,马戈尔尼看着逐渐清晰的海岸线、破落狭小的港口、以及黑压压的清国人,心里的失望又加重了几分。
本来在他心目中,源远流长的东方古国,应该生活着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族群。统治者以孔子的思想来治理国家,让子民们,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那样,友爱和睦。
这一点,他在大明见过。管理者亲切待人,民众们和蔼友善,一派祥和安宁之景。所以他理所当然的认为,作为历史更加悠久,华人更多的清国,应该做得比大明更好。
但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在舟山之行中,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巴掌。所有清国人都留着丑陋的长鞭子,穿着颜色沉闷的衣服。管理者对待自己的民众时,言行举止,都透着粗鲁与无礼。
他知道,满人是从更北方的原始森林来的。原本就是一个野·蛮的部落族群。因为骁勇善战,所以窃·取了汉·人江山,建立了清国。
到底是外来者,不受圣人教化之言。便将粗陋的行为习惯,带到了汉·人大地。那传说中的圣人礼仪,似乎已消失殆尽了。
尽管他敌视大明,但说实话,他对大明的观感还是不错的。那里的管理者和民众,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整个社会,也都是和谐守礼的。就是他所在的英国,也比不上大明。
当然,清国还是存了不少礼仪。但和大明相比,清国的礼仪不仅繁琐,还充满歧·视。
他就在定海城看到,经常有百姓当着清国官员的面,跪地磕头。如若慢了或态度不恭谨,还会受到官员的责罚。
这和大明处处平等与尊重,形成天壤之别。
且清国的官员在处理命案时,也令人咋舌。比如判定男女二人是否通jian。官员根本不用调查取证,就命人割下这两人的头·颅,泡在水里。如果面面相对,则通jian成立,反之,则另有冤情。
如此粗·暴浅·陋,还能成为管理者,实在令人费解。
而且他所见的普通清国人,大多破衣烂衫,瘦得像竹·竿似的。住着低矮的窝棚,贫穷至极。路边的弃·婴死·尸,也都屡见不鲜。给他的感觉就是,清国人大多精神麻木,对旁人的性命,漠视至极。
如不是亲眼所见,他都很难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文明古国。
在族群关系上,他也注意到。清国的满人总是高·人一等,可以随意欺压汉人,殴打汉人。处处透着不平等,处处透着歧·视。
根本不能和大明和谐的族群关系相比!
所以他的脑海里,对清国的印象只有贫穷、落后、野·蛮、无礼。
心里想着这些时,船已靠了岸。
和定海城差不多,这些士兵稀稀拉拉的位列在港口两旁。举着落后的长矛,戴着铁桶似的头盔。零零落落的旌旗随风招展,好像随时都能被风吹走。
周围还站着大量神情木然的民众,就那么静静的站着,一动不动的,和雕像差不多。
这样的欢迎场面,总让人觉得诡·异。
马戈尔尼毕竟是搞外交的老人了,知道清国派这些士兵过来的原因。无非是宣扬国威,让他们知道清国的军力罢了!
只是这样的军队,无论是从军姿还是武备,都不及英国的一根手指头。
像现在,稍稍有些实力的国家,都大规模装备火枪。特别是大明,制造的火枪性能最好,质量最优。
可这清国,貌似还停留在黑暗的中世纪。
以这样的武力和英国结盟,能起到作用么?尤其是对付强横的大明!
他暗暗的摇了摇头。心底已有了答案。
以致这结盟的心,也不自觉的凉了大半。
这时,迎接他们的官员,又送来一大堆猪马牛羊等肉食。有些牲畜已死了几天,定然吃不得。他们便扔进海里。却不成想,那些围观的民众,像是突然活过来了一样。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跳进海里,争抢着那些死得不能再死的牲畜。
清国官员看到这些,像是没看到一样。领着马戈尔尼等人,一路北上。
因为河道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换成吃水较浅的小船。便留下一部分人,照看船上的东西。等找到合适的商船,再将礼物送到北京。
而马戈尔尼等人,则先一步进京面见乾隆皇帝。
行船时,又一件事打破了马戈尔尼的认知。那是两艘发生碰撞的船,倾覆在河面上。船上的人纷纷落水,大喊救命。但那么多过往的商船,却没有一艘伸出援助之手。
马戈尔尼还想让船上的人帮忙,清国官员却竭力阻止。还跟他们说,这些人死了就死了,不用理会。这样的言论,再次刷新了马戈尔尼所认为的底线!
让他对清国最后一丝幻想,也消失近无。
因此他没有听从清国官员的劝告,让船员们,将一个个落水的人救上来。在欧洲,这是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在清国,人与人之间,似乎只有漠·视。
或许是他的做法惹怒了清国官员,以致上岸后。清国官员以那些被救者损害清国威严为名,施以鞭刑。
这举止,已接近灭绝人性了。
不知怎的,马戈尔尼骤然心灰意冷了起来。对即将而来的觐见,也不太热衷了。
视线北移,清国天津。
明建文四年,即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乐’。
第二年,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在直沽设卫筑城,赐名‘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
这也是史料记述中,天津之名最完整的由来。
此时两艘千吨巨船缓缓驶近天津码头,水花阵阵,巨浪翻涌。岸上则站满了穿着长袍马褂的清国士兵和百姓。他们留着长长的猪尾·巴鞭子,一脸新奇的眺望着越发靠近的巨船。
从古直今,天津都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的美称。其中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等五条海河支流,全都在天津汇合,并从这里直入大海。
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其在后世,成功跻身四大直辖市之一。
但在当下,海禁甚严的清国,并没有利用天津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其发展成一个连河通海的区域大城。
站在船头,马戈尔尼看着逐渐清晰的海岸线、破落狭小的港口、以及黑压压的清国人,心里的失望又加重了几分。
本来在他心目中,源远流长的东方古国,应该生活着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族群。统治者以孔子的思想来治理国家,让子民们,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那样,友爱和睦。
这一点,他在大明见过。管理者亲切待人,民众们和蔼友善,一派祥和安宁之景。所以他理所当然的认为,作为历史更加悠久,华人更多的清国,应该做得比大明更好。
但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在舟山之行中,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巴掌。所有清国人都留着丑陋的长鞭子,穿着颜色沉闷的衣服。管理者对待自己的民众时,言行举止,都透着粗鲁与无礼。
他知道,满人是从更北方的原始森林来的。原本就是一个野·蛮的部落族群。因为骁勇善战,所以窃·取了汉·人江山,建立了清国。
到底是外来者,不受圣人教化之言。便将粗陋的行为习惯,带到了汉·人大地。那传说中的圣人礼仪,似乎已消失殆尽了。
尽管他敌视大明,但说实话,他对大明的观感还是不错的。那里的管理者和民众,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整个社会,也都是和谐守礼的。就是他所在的英国,也比不上大明。
当然,清国还是存了不少礼仪。但和大明相比,清国的礼仪不仅繁琐,还充满歧·视。
他就在定海城看到,经常有百姓当着清国官员的面,跪地磕头。如若慢了或态度不恭谨,还会受到官员的责罚。
这和大明处处平等与尊重,形成天壤之别。
且清国的官员在处理命案时,也令人咋舌。比如判定男女二人是否通jian。官员根本不用调查取证,就命人割下这两人的头·颅,泡在水里。如果面面相对,则通jian成立,反之,则另有冤情。
如此粗·暴浅·陋,还能成为管理者,实在令人费解。
而且他所见的普通清国人,大多破衣烂衫,瘦得像竹·竿似的。住着低矮的窝棚,贫穷至极。路边的弃·婴死·尸,也都屡见不鲜。给他的感觉就是,清国人大多精神麻木,对旁人的性命,漠视至极。
如不是亲眼所见,他都很难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文明古国。
在族群关系上,他也注意到。清国的满人总是高·人一等,可以随意欺压汉人,殴打汉人。处处透着不平等,处处透着歧·视。
根本不能和大明和谐的族群关系相比!
所以他的脑海里,对清国的印象只有贫穷、落后、野·蛮、无礼。
心里想着这些时,船已靠了岸。
和定海城差不多,这些士兵稀稀拉拉的位列在港口两旁。举着落后的长矛,戴着铁桶似的头盔。零零落落的旌旗随风招展,好像随时都能被风吹走。
周围还站着大量神情木然的民众,就那么静静的站着,一动不动的,和雕像差不多。
这样的欢迎场面,总让人觉得诡·异。
马戈尔尼毕竟是搞外交的老人了,知道清国派这些士兵过来的原因。无非是宣扬国威,让他们知道清国的军力罢了!
只是这样的军队,无论是从军姿还是武备,都不及英国的一根手指头。
像现在,稍稍有些实力的国家,都大规模装备火枪。特别是大明,制造的火枪性能最好,质量最优。
可这清国,貌似还停留在黑暗的中世纪。
以这样的武力和英国结盟,能起到作用么?尤其是对付强横的大明!
他暗暗的摇了摇头。心底已有了答案。
以致这结盟的心,也不自觉的凉了大半。
这时,迎接他们的官员,又送来一大堆猪马牛羊等肉食。有些牲畜已死了几天,定然吃不得。他们便扔进海里。却不成想,那些围观的民众,像是突然活过来了一样。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跳进海里,争抢着那些死得不能再死的牲畜。
清国官员看到这些,像是没看到一样。领着马戈尔尼等人,一路北上。
因为河道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换成吃水较浅的小船。便留下一部分人,照看船上的东西。等找到合适的商船,再将礼物送到北京。
而马戈尔尼等人,则先一步进京面见乾隆皇帝。
行船时,又一件事打破了马戈尔尼的认知。那是两艘发生碰撞的船,倾覆在河面上。船上的人纷纷落水,大喊救命。但那么多过往的商船,却没有一艘伸出援助之手。
马戈尔尼还想让船上的人帮忙,清国官员却竭力阻止。还跟他们说,这些人死了就死了,不用理会。这样的言论,再次刷新了马戈尔尼所认为的底线!
让他对清国最后一丝幻想,也消失近无。
因此他没有听从清国官员的劝告,让船员们,将一个个落水的人救上来。在欧洲,这是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在清国,人与人之间,似乎只有漠·视。
或许是他的做法惹怒了清国官员,以致上岸后。清国官员以那些被救者损害清国威严为名,施以鞭刑。
这举止,已接近灭绝人性了。
不知怎的,马戈尔尼骤然心灰意冷了起来。对即将而来的觐见,也不太热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