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雪亮的西洋月亮下的南京路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兽性总裁求负责、纯阳第一掌教、通天神捕、正版修仙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清国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大英自来火房在上海南京路点亮了第一盏煤气灯,一刹那雪亮得如同白昼的光芒照耀着古老的上海老城厢外头这片滩涂地。
从此这里才真正成了外滩,一片近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曙光,从一盏灯开始辉映上海滩了。
据说早在这一年的三月间,大英上海自来火房、也就是煤气公司开业了。最初的厂址设在汉口路,后来又迁到了新闸路。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六年,阿拉大清国的首家煤气厂在租界投产供气。
煤气,这样闻所未闻的洋词汇,就算当年号称博闻的老祖宗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头也查不到记载的,往昔的天朝大国,封闭得太久、太久。
老大帝国一转眼在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访问之后,被接受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窥破了行藏,轰然间敲破了紧闭的国门,来的都是些新潮而又新奇的玩意儿,虽说玩意儿这个词汇有些尖刻些了。
不过当初阿拉上海滩上头的百姓们面对着光怪陆离的洋玩意,可是着实的精怪了一番的,比方讲当时有华人就曾这样惊叹道: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泰,路上徘徊听五更。
近现代的工业文明给上海滩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还远远不止这些物质上头的视觉冲击,摩天大厦的崛起,还包括洋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在自来火照耀上海滩更早些时候,号称上海总会的一座建筑拔地而起了,这栋建筑物由怡和洋行于大清国咸丰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设立,又名皇家总会、英国总会,是上海最早的西洋人俱乐部。
虽说如今早已改为了东风饭店,不过其实其中还有许多的变迁,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滩房地产规划和发展的变迁。
具体讲起来,最早的英吉利国总会大楼建于阿拉大清国咸丰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至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地址在如今的延安东路与广东路之间,中山东一路三号门牌。
上海总会的建筑样式是效仿古典英吉利式的三层砖木结构,它的外墙用红砖镶砌,东立面每层都有阳台式的长廊,中央高处有山墙压顶。
从外面看上去,气派非凡、殿宇高耸。而从里头观赏,则是装潢精美、华贵不凡,真是煞费了一番西洋房地产商的苦心。
上海总会这幢建筑在其后几十年间,一直是阿拉外滩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只是随着时代进步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和提高,这座声名鹊起的上海总会也人老珠黄,需要改头换面了,而这也符合房地产行业的规则,所谓不破不立,更新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材料,已经陆续的又问世了。
果然事实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后期的英吉利国总会大楼终于在清宣统元年、公元一九零八年开工改建,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落成。
由于采取了当时最新的建筑材质,成为了上海滩早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打破了当时外滩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形式。
上海总会是一栋相当庞大的俱乐部建筑,坐西朝东,占地近两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九万多平方米,被建筑师事务所精心设计成为了带有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其建筑物为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勒脚、立柱采用了石料,水泥仿石墙面,入口处有塔司干式柱,三到四层中部有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古典柱式,两侧采用凸出平面。而在它的顶层南北两侧建瞭望台各一座。内部装修和木刻雕花、石膏花饰等比较繁杂。
再看看上海总会的内部设计完全按英吉利国的生活习惯,盥洗室面积超过厕所面积几倍。地下室为滚球场;底层有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酒吧,还有诸如阅览室等等;而往上去,二层还有大菜间和宴会厅;三到四层包括有单人旅馆;五层是厨房和宿舍,真可谓设施完善、考虑周到。
一所建筑已经从一个侧面和时间跨度,反映出了上海滩房地产的发展轨迹和理念了。
而值得说一说的是,上海总会大楼的建成与英吉利国富商福格的捐资很有有关。
据说早在一八六二年,英吉利国侨民组成的委员会就把上海总会的性质确定为社交为主的了。可是修建这么大的一个房地产项目,最为关键的资金问题,兴头上的洋人犯了难了。
于是这些兴致勃勃的洋人们想起来一个人,他就是财大气粗的英吉利国商人福格。
当时的福格在洋泾浜、如今的延安东路开设了一家名为福格洋行的商行,说起这个英吉利国人早在大清国朝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倚仗着做西药生意发了大财。
为了报答母国、英吉利国同胞们在生意上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福格毅然决定拿出洋行北侧一块足有三点五亩的地皮无偿提供建造总会。
而当时的外滩土地的均价已经在四千到六千元洋银元了,这块土地的市值价格攀升到了两万元以上,可谓价值不菲了。
这样一下来,首先就解决了建造上海总会的地皮来源的问题了。
此外英吉利国侨民们在当时的上海滩上头,还有一个叫做体育运动基金会的文化商事机构,它在福州路的外滩上头还有一个占地大约九亩的小型运动场地。
为了充实上海总会的建筑资本金,这些英吉利国侨民以六万两银子的价格把运动场卖给了汇丰银行,用于兴建总会大楼。于是,资金也就有了着落,这座早期外滩地标性的建筑,也就应运而生了。
上海总会新楼落成的辰光,从外滩从广东路到洋泾浜一段交通封闭,马路边列着一队队红头阿三、也就是印度巡捕,总会门前早已是人头攒动,四周掌声雷鸣。总会大楼以这样的典礼宣告正式对外、也就是对那些所谓的洋人们开放了。(未完待续)
大清国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大英自来火房在上海南京路点亮了第一盏煤气灯,一刹那雪亮得如同白昼的光芒照耀着古老的上海老城厢外头这片滩涂地。
从此这里才真正成了外滩,一片近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曙光,从一盏灯开始辉映上海滩了。
据说早在这一年的三月间,大英上海自来火房、也就是煤气公司开业了。最初的厂址设在汉口路,后来又迁到了新闸路。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六年,阿拉大清国的首家煤气厂在租界投产供气。
煤气,这样闻所未闻的洋词汇,就算当年号称博闻的老祖宗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头也查不到记载的,往昔的天朝大国,封闭得太久、太久。
老大帝国一转眼在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访问之后,被接受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窥破了行藏,轰然间敲破了紧闭的国门,来的都是些新潮而又新奇的玩意儿,虽说玩意儿这个词汇有些尖刻些了。
不过当初阿拉上海滩上头的百姓们面对着光怪陆离的洋玩意,可是着实的精怪了一番的,比方讲当时有华人就曾这样惊叹道: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泰,路上徘徊听五更。
近现代的工业文明给上海滩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还远远不止这些物质上头的视觉冲击,摩天大厦的崛起,还包括洋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在自来火照耀上海滩更早些时候,号称上海总会的一座建筑拔地而起了,这栋建筑物由怡和洋行于大清国咸丰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设立,又名皇家总会、英国总会,是上海最早的西洋人俱乐部。
虽说如今早已改为了东风饭店,不过其实其中还有许多的变迁,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滩房地产规划和发展的变迁。
具体讲起来,最早的英吉利国总会大楼建于阿拉大清国咸丰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至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地址在如今的延安东路与广东路之间,中山东一路三号门牌。
上海总会的建筑样式是效仿古典英吉利式的三层砖木结构,它的外墙用红砖镶砌,东立面每层都有阳台式的长廊,中央高处有山墙压顶。
从外面看上去,气派非凡、殿宇高耸。而从里头观赏,则是装潢精美、华贵不凡,真是煞费了一番西洋房地产商的苦心。
上海总会这幢建筑在其后几十年间,一直是阿拉外滩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只是随着时代进步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和提高,这座声名鹊起的上海总会也人老珠黄,需要改头换面了,而这也符合房地产行业的规则,所谓不破不立,更新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材料,已经陆续的又问世了。
果然事实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后期的英吉利国总会大楼终于在清宣统元年、公元一九零八年开工改建,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落成。
由于采取了当时最新的建筑材质,成为了上海滩早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打破了当时外滩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形式。
上海总会是一栋相当庞大的俱乐部建筑,坐西朝东,占地近两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九万多平方米,被建筑师事务所精心设计成为了带有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其建筑物为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勒脚、立柱采用了石料,水泥仿石墙面,入口处有塔司干式柱,三到四层中部有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古典柱式,两侧采用凸出平面。而在它的顶层南北两侧建瞭望台各一座。内部装修和木刻雕花、石膏花饰等比较繁杂。
再看看上海总会的内部设计完全按英吉利国的生活习惯,盥洗室面积超过厕所面积几倍。地下室为滚球场;底层有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酒吧,还有诸如阅览室等等;而往上去,二层还有大菜间和宴会厅;三到四层包括有单人旅馆;五层是厨房和宿舍,真可谓设施完善、考虑周到。
一所建筑已经从一个侧面和时间跨度,反映出了上海滩房地产的发展轨迹和理念了。
而值得说一说的是,上海总会大楼的建成与英吉利国富商福格的捐资很有有关。
据说早在一八六二年,英吉利国侨民组成的委员会就把上海总会的性质确定为社交为主的了。可是修建这么大的一个房地产项目,最为关键的资金问题,兴头上的洋人犯了难了。
于是这些兴致勃勃的洋人们想起来一个人,他就是财大气粗的英吉利国商人福格。
当时的福格在洋泾浜、如今的延安东路开设了一家名为福格洋行的商行,说起这个英吉利国人早在大清国朝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倚仗着做西药生意发了大财。
为了报答母国、英吉利国同胞们在生意上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福格毅然决定拿出洋行北侧一块足有三点五亩的地皮无偿提供建造总会。
而当时的外滩土地的均价已经在四千到六千元洋银元了,这块土地的市值价格攀升到了两万元以上,可谓价值不菲了。
这样一下来,首先就解决了建造上海总会的地皮来源的问题了。
此外英吉利国侨民们在当时的上海滩上头,还有一个叫做体育运动基金会的文化商事机构,它在福州路的外滩上头还有一个占地大约九亩的小型运动场地。
为了充实上海总会的建筑资本金,这些英吉利国侨民以六万两银子的价格把运动场卖给了汇丰银行,用于兴建总会大楼。于是,资金也就有了着落,这座早期外滩地标性的建筑,也就应运而生了。
上海总会新楼落成的辰光,从外滩从广东路到洋泾浜一段交通封闭,马路边列着一队队红头阿三、也就是印度巡捕,总会门前早已是人头攒动,四周掌声雷鸣。总会大楼以这样的典礼宣告正式对外、也就是对那些所谓的洋人们开放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