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功在千秋,赐贾琏土地!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江南的富庶不是江南士族造就的,而是江南最底层的百姓和其他各地的百姓造就的。”
“没有江南本地百姓生产的生丝,这些士族靠什么发财?”
“没有湖广这些地方的百姓所产的粮运去,他们敢把大量稻田变成桑田?
“没有边军对外虏的严防死守,阻止西北的流寇南窜,他们能守住繁华?”
“因而,臣认为, 陛下不必担忧江南织坊利益大损后,会对朝廷和民众造成多大影响,无非是由江南士族控制百姓变成由朝廷控制百姓而已,钱粮和百姓控制在他们手上,只会用来维系奢靡的生活,但若控制在朝廷手上,只要陛下乃圣主明君, 就能用来开疆辟土、泽被天下乃至后世、成就非凡盛世。”
四月。
临敬殿。
皇帝寝宫。
贾琏在受皇帝召见, 被问起受贾家新织坊出现的影响而导致江南各地织坊利益大损的问题后,就奉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承宣帝听后不停点首,但也好奇地问贾琏:“你这些是从何处学来的?”
接着,承宣帝说毕就看向北静王:“为何朕昔日的那些儒官没有教朕这些?”
北静王讪笑:“臣的师傅也没教授过这些,或许是贾家家学。”
承宣帝不禁感慨道:“所以治国还得多听循吏之言,儒臣只利于教化人心。”
接着,承宣帝就又问贾琏:“你的土豆试种的如何?”
“已经在收获,目前看来,每亩亩产可达二十石以上。”
贾琏回道。
“多少?”
承宣帝不敢相信贾琏的话,再问了一遍。
北静王也惊住了,看向贾琏。
“回陛下,每亩亩产可达二十石以上。”
贾琏回道。
“你没诓朕?”
承宣帝问道。
贾琏道:“陛下可亲自去臣的庄田看,如果臣犯了欺君之罪, 陛下治罪就是。”
“能有你说的叁成, 不, 两成,朕就不算你欺君。”
承宣帝说后就下旨去荣府庄田巡视农事, 且吩咐道:“让阁臣九卿、科道言官随扈, 还有资政学堂的学员们也去,将来说不定需要他们去地方上推广此物。”
当日午间,春光明媚,处处花香蝶飞,承宣帝和一大帮朝臣来到了荣府庄田。
贾琏选了几名老成的庄户在皇帝与阁臣九卿、科道言官与资政学堂学员们以及许多内宦禁卫的注视下,开始收获一处还没收获的土豆地里的土豆。
“一石!”
“叁石!”
“五石!”
……
“十石!”
庄户们每挖出一筐土豆,负责称量土豆的户部官吏就在一旁称量着,且报着数。
而随着报的次数渐渐到五石、十石之后,承宣帝和在场许多大臣就越来越难以保持镇定。
要知道如今大康,即便风调雨顺,好的田,亩产水稻也不会超过两石。
这一下子土豆亩产就达水稻亩产的这么多倍,不知道要多养活多少百姓。
“二十叁石八斗。”
在户部的官吏称量完,报出最终数字后,整个现场安静地落针可闻。
“臣恭喜陛下,这真正是祥瑞之兆!”
韩鑛先拱手说了一句。
“臣等恭喜陛下!”
其他大臣皆跟着说了一句。
“贾卿做的此事,于国于民皆极为有利,乃是大功一件,回朝后,阁臣九卿当廷议一下,如何叙其功绩!”
承宣帝看着贾琏笑说道。
“臣等遵旨!”
方从哲等随即便回了一句。
贾琏也谢了恩。
他培育土豆这种高产农作物, 也不是为了获得朝廷的恩赏,而是为减少一分天下大乱的可能性。
因为要想避免天下大乱,就得让天下人人有饭吃,至少得让大康本国的汉人有饭吃,而不会因为饥饿问题走上造反之路。
棉布、绸缎产量再高,依旧不是粮食,解决不了粮食危机,甚至会因为大量稻田变成桑田而加重粮食危机。
所以贾琏必须得在这个时候让一种高产的新型农作物出现。
不然,他新发明的纺织技术不但不能让更多人活着,只怕会让更多人死亡。
一直站在资政学堂学员队里的卢象升这时候哽咽起来,捏着拳头,神色凝重。
承宣帝注意到了这一幕,问着卢象升:“你哽咽什么?”
卢象升毅然走上前,行大礼,红着眼道:“回陛下,臣看见如此高产作物,就想起了臣在大名府任府尹时,所见到的大量流民因饥饿易子而食最后还是饿死于道的惨状,若贾状元这土豆早些出现,何至于如此多生民成了饿殍,乃至泯灭人伦。”
承宣帝听后沉默了下来。
突然,承宣帝就又问贾琏:“除了朝廷接下来议的赏赐,你还想让朕封赏你什么?”
贾琏思索片刻后,道:“臣想请陛下赐地!”
“赐地?”
承宣帝愕然。
方从哲等大臣也很意外,也很不解,你们四王八公这些权贵让历代皇帝赐的庄田够多了,怎么还要庄田,如此,朝廷国帑怎么办?
承宣帝倒是没有拒绝,想了想后,就答应道:“好,除让阁臣九卿们接下来廷议出的封赏外,朕就再赐你庄田!”
“陛下且慢,臣不是要陛下赐庄田,臣是请陛下赐辽东荒地于臣,臣闻辽东金州、复州一带,汉人还不够多,以致于军需粮草依旧多赖内地供应,使朝廷军饷花费居高不下,臣想在那里的荒地推广土豆,迁移更多流民过去,替朝廷养活更多汉人,也算是作为朝廷勋贵应为社稷做的贡献,当置业于边陲,而非偷安于后庭。”
贾琏禀道。
他还有一个目的没说,就是将来可以把得罪自己的人也往那里流放。
在贾琏看来,关外后金势力做大,未尝不与辽地汉人还不足有关,何况,若能往辽东迁去更多汉人,也利于将来向外兴安岭以北地区扩张汉人区域。
承宣帝听后笑了:“朕倒是错会你的意了,还以为你是要关内好庄田,没想到你却要关外辽东的荒地,而目的竟是为了社稷长安,不惜将你贾家产业布于边陲,你这是要逼得你贾氏子孙将来想让朝廷一直不让边疆寸土于敌吗?”
“圣明无过陛下。”
贾琏回了一句。
承宣帝想到许多权贵官僚多是去南方置产,也就感慨道:“若诸王公皆如贾府这般,何愁国家不强!”
接着,承宣帝就道:“辽东各处,就由卿任选一处荒地,一县之内,不拘大小,算朕御赐之永久庄田!”
“江南的富庶不是江南士族造就的,而是江南最底层的百姓和其他各地的百姓造就的。”
“没有江南本地百姓生产的生丝,这些士族靠什么发财?”
“没有湖广这些地方的百姓所产的粮运去,他们敢把大量稻田变成桑田?
“没有边军对外虏的严防死守,阻止西北的流寇南窜,他们能守住繁华?”
“因而,臣认为, 陛下不必担忧江南织坊利益大损后,会对朝廷和民众造成多大影响,无非是由江南士族控制百姓变成由朝廷控制百姓而已,钱粮和百姓控制在他们手上,只会用来维系奢靡的生活,但若控制在朝廷手上,只要陛下乃圣主明君, 就能用来开疆辟土、泽被天下乃至后世、成就非凡盛世。”
四月。
临敬殿。
皇帝寝宫。
贾琏在受皇帝召见, 被问起受贾家新织坊出现的影响而导致江南各地织坊利益大损的问题后,就奉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承宣帝听后不停点首,但也好奇地问贾琏:“你这些是从何处学来的?”
接着,承宣帝说毕就看向北静王:“为何朕昔日的那些儒官没有教朕这些?”
北静王讪笑:“臣的师傅也没教授过这些,或许是贾家家学。”
承宣帝不禁感慨道:“所以治国还得多听循吏之言,儒臣只利于教化人心。”
接着,承宣帝就又问贾琏:“你的土豆试种的如何?”
“已经在收获,目前看来,每亩亩产可达二十石以上。”
贾琏回道。
“多少?”
承宣帝不敢相信贾琏的话,再问了一遍。
北静王也惊住了,看向贾琏。
“回陛下,每亩亩产可达二十石以上。”
贾琏回道。
“你没诓朕?”
承宣帝问道。
贾琏道:“陛下可亲自去臣的庄田看,如果臣犯了欺君之罪, 陛下治罪就是。”
“能有你说的叁成, 不, 两成,朕就不算你欺君。”
承宣帝说后就下旨去荣府庄田巡视农事, 且吩咐道:“让阁臣九卿、科道言官随扈, 还有资政学堂的学员们也去,将来说不定需要他们去地方上推广此物。”
当日午间,春光明媚,处处花香蝶飞,承宣帝和一大帮朝臣来到了荣府庄田。
贾琏选了几名老成的庄户在皇帝与阁臣九卿、科道言官与资政学堂学员们以及许多内宦禁卫的注视下,开始收获一处还没收获的土豆地里的土豆。
“一石!”
“叁石!”
“五石!”
……
“十石!”
庄户们每挖出一筐土豆,负责称量土豆的户部官吏就在一旁称量着,且报着数。
而随着报的次数渐渐到五石、十石之后,承宣帝和在场许多大臣就越来越难以保持镇定。
要知道如今大康,即便风调雨顺,好的田,亩产水稻也不会超过两石。
这一下子土豆亩产就达水稻亩产的这么多倍,不知道要多养活多少百姓。
“二十叁石八斗。”
在户部的官吏称量完,报出最终数字后,整个现场安静地落针可闻。
“臣恭喜陛下,这真正是祥瑞之兆!”
韩鑛先拱手说了一句。
“臣等恭喜陛下!”
其他大臣皆跟着说了一句。
“贾卿做的此事,于国于民皆极为有利,乃是大功一件,回朝后,阁臣九卿当廷议一下,如何叙其功绩!”
承宣帝看着贾琏笑说道。
“臣等遵旨!”
方从哲等随即便回了一句。
贾琏也谢了恩。
他培育土豆这种高产农作物, 也不是为了获得朝廷的恩赏,而是为减少一分天下大乱的可能性。
因为要想避免天下大乱,就得让天下人人有饭吃,至少得让大康本国的汉人有饭吃,而不会因为饥饿问题走上造反之路。
棉布、绸缎产量再高,依旧不是粮食,解决不了粮食危机,甚至会因为大量稻田变成桑田而加重粮食危机。
所以贾琏必须得在这个时候让一种高产的新型农作物出现。
不然,他新发明的纺织技术不但不能让更多人活着,只怕会让更多人死亡。
一直站在资政学堂学员队里的卢象升这时候哽咽起来,捏着拳头,神色凝重。
承宣帝注意到了这一幕,问着卢象升:“你哽咽什么?”
卢象升毅然走上前,行大礼,红着眼道:“回陛下,臣看见如此高产作物,就想起了臣在大名府任府尹时,所见到的大量流民因饥饿易子而食最后还是饿死于道的惨状,若贾状元这土豆早些出现,何至于如此多生民成了饿殍,乃至泯灭人伦。”
承宣帝听后沉默了下来。
突然,承宣帝就又问贾琏:“除了朝廷接下来议的赏赐,你还想让朕封赏你什么?”
贾琏思索片刻后,道:“臣想请陛下赐地!”
“赐地?”
承宣帝愕然。
方从哲等大臣也很意外,也很不解,你们四王八公这些权贵让历代皇帝赐的庄田够多了,怎么还要庄田,如此,朝廷国帑怎么办?
承宣帝倒是没有拒绝,想了想后,就答应道:“好,除让阁臣九卿们接下来廷议出的封赏外,朕就再赐你庄田!”
“陛下且慢,臣不是要陛下赐庄田,臣是请陛下赐辽东荒地于臣,臣闻辽东金州、复州一带,汉人还不够多,以致于军需粮草依旧多赖内地供应,使朝廷军饷花费居高不下,臣想在那里的荒地推广土豆,迁移更多流民过去,替朝廷养活更多汉人,也算是作为朝廷勋贵应为社稷做的贡献,当置业于边陲,而非偷安于后庭。”
贾琏禀道。
他还有一个目的没说,就是将来可以把得罪自己的人也往那里流放。
在贾琏看来,关外后金势力做大,未尝不与辽地汉人还不足有关,何况,若能往辽东迁去更多汉人,也利于将来向外兴安岭以北地区扩张汉人区域。
承宣帝听后笑了:“朕倒是错会你的意了,还以为你是要关内好庄田,没想到你却要关外辽东的荒地,而目的竟是为了社稷长安,不惜将你贾家产业布于边陲,你这是要逼得你贾氏子孙将来想让朝廷一直不让边疆寸土于敌吗?”
“圣明无过陛下。”
贾琏回了一句。
承宣帝想到许多权贵官僚多是去南方置产,也就感慨道:“若诸王公皆如贾府这般,何愁国家不强!”
接着,承宣帝就道:“辽东各处,就由卿任选一处荒地,一县之内,不拘大小,算朕御赐之永久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