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失守两道防线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邺县与许县两地间直线距离约500里,中间隔着黄河、汴水等河流,沿线有黎阳、白马、延津、官渡等战略要地。
为迎击敌人的进攻,曹操沿着这条中轴线安排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黄河以北的黎阳,即今河南省浚县;第二道防线是黄河南岸的白马、延津,即今河南省滑县到延津县一带;第三道防线是官渡。
前两道防线目的是迟滞敌人的进攻,挫败其锐气,而曹军主力都收缩在官渡一带。在第一道防线黎阳,曹军只有一小部分人马;在第二道防线上,守延津的是于禁,手里也只有2000人,守白马的是东郡太守刘延,人马也不多。
建安五年(200)2月,袁军兵指黎阳,曹军稍作抵抗后迅速撤到黄河以南。袁绍占领黎阳,暂时以此为基地进行休整,进一步集结部队,同时派部将颜良为先遣军,渡过黄河攻击南岸的军事要地白马,但是这项决定却遭到了沮授的反对:“颜良这个人生性偏狭,虽然骁勇,但不能独立担当大任。”
颜良的情况不详,却很有威名,当时在军中的地位和名望远远超过关羽、张飞等人。袁绍曾经对沮授很倚重,几乎言听计从,可这次却不接受沮授的建议。沮授现在以奋威将军的名义任监军,相当于袁绍的军长兼兵团司令,论军职是袁军中最高的。但这次南征,沮授、田丰等本土派很有意见,惹得袁绍不高兴,前几天还把极力反对南征的田丰下了狱。
仗还没打起来,身居要职的沮授已经到处散播“亡国论”,袁绍十分厌恶,沮授在冀州的影响力让袁绍不至于立即有所发难,但对沮授的信任大为降低。所以,当沮授对于重要的人事安排再指手画脚之时,袁绍出于对沮授渐渐生出的反感,想都没想就驳回了。
袁绍一生气,做出了一项决定,把沮授的监军之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和老将淳于琼担任。这是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和临阵换帅差不多,是兵家大忌。
4月,颜良率部渡过黄河,直指白马。
曹操决定亲自北上解救白马之围,军师荀攸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我们兵力不足,敌不过袁绍,只有分散他们的兵力才能取胜。您到延津,做出要渡过黄河袭击他们的样子,袁绍必然调集重兵前来应战,然后我们再轻兵疾进去取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
荀攸的意思是先置白马于不顾,把主力开赴延津,这是黄河上重要的渡口之一,给袁军一种要从这里渡河包抄黎阳的架势,诱使袁军主力向延津对岸一带转进,袁军被调动后,再迅速出击白马。这个计划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一是袁绍看破曹军的企图,不分兵西进;二是袁军虽然分兵,但他们兵力足够多,既能迎击延津之敌,又能加强白马的攻势。
如果上面两种情况出现,对曹军来说结果都是白马丢失,曹军大败。但是曹操认真考虑了荀攸的建议,他肯定也看到了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规中矩地跟敌人打正面战,肯定会处于下风。用兵之法,奇正相辅,尤其在被动的情况下,出奇才能制胜。
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议,放弃驰援白马的方案,而是亲自率一支人马向延津方向开来。袁绍果然中招,将进攻白马的一部分人马调往延津。曹操看到计策成功,命张辽为主将,率一支轻骑兵疾驰白马。张辽领命,请求让关羽同行,曹操同意。
白马前线,颜良一直以为主战场在百余里之外的延津,没有想到突然有一支劲旅向自己杀来,仓促应战,结果打了败仗。此战关羽立下大功,亲斩敌方主将颜良。
曹军虽然取得白马大捷,但曹操深知袁绍依然强大,所以不敢冒进,而是命令张辽、关羽等部迅速回防,准备迎接袁军的下一轮进攻。
袁绍丢了面子,盛怒之下命令主力立即渡河,此举又遭到沮授的反对,沮授认为:“曹军不仅人数不如我们,而且他们的后勤保障也不如我们。敌人想急战,而缓战对我们更有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打持久战,把战事拖长。”沮授的建议有一定道理,打仗不仅拼人马数量,还要拼经济实力,有北方四个州做后盾,袁绍的经济实力是曹操所不能比的。
但袁绍的耐心已经用完,毫不客气地把沮授的意见驳回。
沮授当即以健康为由请求辞职,袁绍批准,把沮授所部交由郭图统率。曹操知道袁军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将是白马,于是下令白马军民全部随军撤离,但向哪个方向撤却颇费思量。白马属兖州刺史部的东郡,沿黄河向东不远就是另一个军事要地濮阳,此时它还在曹军手中,但驻军不多,再往东就是曹操在兖州刺史部的中心城市鄄城,现在只有程昱率700人在那里防守。
鉴于东部防守的薄弱,曹操不敢向东撤,但他也不敢轻易撤向南面的官渡,那样正面的压力太大,弄不好就容易被袁军一鼓作气来个中心突破。曹操做出了一项大胆决定,他亲自率领白马的人马沿黄河向西撤,并且带上所有辎重和白马一带的老百姓。
这有点儿出乎袁绍的意料,袁绍此时应该弃曹操不顾,直接向南进攻,那里才是中心战场。但袁绍新败,心里不服,有点儿置气,正急于找到曹操本人打一仗,挽回白马失利的面子,于是命令已渡过黄河的主力部队,一部由郭图率领驻守刚刚到手的白马,另一部由文丑率领顺着曹军撤退的方向追击。
刘备参加了追击曹操的行动,虽然他的军职很高,但这个行动应该以文丑为主,刘备和手下只是唱配角。刘备现在手里多少有一些实力,但人马不会太多,这是他投奔袁绍后的首次行动,袁绍可能鉴于刘备和曹操打过很多交道,对曹操比较了解,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
当然也可能是刘备主动请缨,关羽在阵前亲斩颜良,这个情况瞒不住任何人,这让刘备又喜又惊,喜的是知道了关羽的下落,惊的是此举恐怕将加深袁绍对自己的疑虑,所以他主动请战,表明自己和曹操势不两立的态度,打消袁绍的疑心。
文丑、刘备率部追上了曹操,地点在延津以南,当时袁军都是骑兵,总兵力近6000人,而曹操的骑兵不到600人,形势异常危险。
如果文丑和刘备此战一举生擒或者杀了曹操,后面的事就简单了。那样一来,袁绍就可以一鼓作气打到许县,今后的天下就真的姓袁了,文丑将一战成名,刘备也将一雪前耻。
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在以一比十的悬殊对比下,曹操居然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看到袁军来了,曹操不慌不忙,居然有工夫命人扎了营,并派人登高侦察。不一会儿侦察兵向曹操报告:“敌兵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曹操没有动,让其继续观察。过了一会儿,侦察兵又报告:“骑兵更多了,步兵不计其数!”曹操镇定地说:“知道了,不用再报告了!”
曹操没有下令撤退,反而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让大家出营解鞍下马,同时把从白马带来的辎重摆在道路上。随行的将领们都认为敌人骑兵多,不如退到营寨里坚守,待援军到来。曹操胸有成竹,他把目光移向荀攸。荀攸早已会意,微微一笑:“这正可以作为诱饵,怎么能撤呢?”
文丑、刘备率领的骑兵转眼就杀到了,众将都说该上马了,曹操让大家先别急。又过了一会儿,袁军越来越多,看到路上的辎重,有一部分人开始忙着清理这些战利品。
曹操命令大家:“可以了!”曹军全部上马,纵兵杀出。文丑、刘备没有防备,大败。此战文丑被杀,袁军没战死的大部分成了俘虏,刘备跑得快,侥幸逃脱。
从史书记载来看,此战是曹操创造的一个如神话般的经典战例,不仅以一抵十,而且打得从容不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一开始就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打得不慌不忙,相当从容,这极不容易。相比而言,文丑、刘备水平也太差了,文丑空负虚名,刘备也愧为一名老军人,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打乱了袁绍的总体布局,说他们最终影响到官渡决战的胜败也不过分。
但是,以区区600人能一举打败近6000人,并斩敌方主将于阵前,这又让人十分不解,因为这违背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一些最基本常识。除非文丑晕了头,除非刘备在战场上睡着了,否则这样的结果不会出现。
表面看曹操以辎重为诱饵使敌军大乱是取胜的关键,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为它改变不了双方兵力悬殊的总体态势。袁军即使开始有些慌乱,但对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而言,临阵应变是基本能力,他们很快就可以组织起反击,到那时兵力多寡才是胜负的决定因素。袁军追击而来,人数想必还在不断增加,6000人还不是它的全部,曹军600人如果退到营寨里固守待援,打败敌人几次进攻尚可理解,将敌兵全歼,并将没有打死的敌兵全部俘虏那就有点儿天方夜谭了。
对于上面的疑问,史书没有做出解释,文丑、刘备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败了。不过,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似乎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关于此次延津之战的记载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曹操为什么非要向已经被敌兵占领的延津方向撤退?二是为什么曹操身边只有600人?三是随曹操撤退的辎重都在,而老百姓上哪里去啦?
如果把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似乎可以看出曹操撤向延津是一个精心构思的计划,带上辎重和老百姓是这个计划的重要部分,袁军看到大批辎重于是下马抢占而没有提防后面的曹军,是因为辎重里混杂着大量的老百姓,场面很混乱,像是赶大集,这为曹军突然发起攻击提供了最佳时机。所以做诱饵的不仅是这些辎重,还有老百姓。
这样的场面十分复杂,袁军再彪悍,也不能见到老百姓就剁,曹军将士甚至可以混到老百姓里,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让袁军防不胜防。刘备目睹了这一切,想必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后,刘备被曹操追击,为了脱身他也使出了这一招,用老百姓做掩护抵挡追兵。
在白马向延津撤退的路上,曹操应该有时间进行兵力部署,调集周围的部队向预设的战场机动。曹军趁袁军抢夺辎重突然发起攻击时,投入的兵力绝不是600人,而要多得多,如果短时间内能全歼袁军,人数恐怕也不比袁军少。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因为它不便回答随军行进的老百姓在此战中的作用,所以炮制出600人全歼近6000人,又临阵斩杀名将文丑的神话。
当然曹操这项计划也有很大风险,那就是袁绍变得聪明起来,他不向西追,而直接进军正前方的官渡。但曹操对袁绍太了解了,他们自青年时代便相识、相惜,如今在战场上相见,曹操知道心情高傲的袁绍首战挫败后急于报复的心情,所以只带600人亲自当诱饵,把袁军主力吸引到延津一带,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将其歼灭。
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短短几天内被曹军打败并战死,极大地鼓舞了曹军士气,也深深震撼了袁军士兵。
邺县与许县两地间直线距离约500里,中间隔着黄河、汴水等河流,沿线有黎阳、白马、延津、官渡等战略要地。
为迎击敌人的进攻,曹操沿着这条中轴线安排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黄河以北的黎阳,即今河南省浚县;第二道防线是黄河南岸的白马、延津,即今河南省滑县到延津县一带;第三道防线是官渡。
前两道防线目的是迟滞敌人的进攻,挫败其锐气,而曹军主力都收缩在官渡一带。在第一道防线黎阳,曹军只有一小部分人马;在第二道防线上,守延津的是于禁,手里也只有2000人,守白马的是东郡太守刘延,人马也不多。
建安五年(200)2月,袁军兵指黎阳,曹军稍作抵抗后迅速撤到黄河以南。袁绍占领黎阳,暂时以此为基地进行休整,进一步集结部队,同时派部将颜良为先遣军,渡过黄河攻击南岸的军事要地白马,但是这项决定却遭到了沮授的反对:“颜良这个人生性偏狭,虽然骁勇,但不能独立担当大任。”
颜良的情况不详,却很有威名,当时在军中的地位和名望远远超过关羽、张飞等人。袁绍曾经对沮授很倚重,几乎言听计从,可这次却不接受沮授的建议。沮授现在以奋威将军的名义任监军,相当于袁绍的军长兼兵团司令,论军职是袁军中最高的。但这次南征,沮授、田丰等本土派很有意见,惹得袁绍不高兴,前几天还把极力反对南征的田丰下了狱。
仗还没打起来,身居要职的沮授已经到处散播“亡国论”,袁绍十分厌恶,沮授在冀州的影响力让袁绍不至于立即有所发难,但对沮授的信任大为降低。所以,当沮授对于重要的人事安排再指手画脚之时,袁绍出于对沮授渐渐生出的反感,想都没想就驳回了。
袁绍一生气,做出了一项决定,把沮授的监军之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和老将淳于琼担任。这是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和临阵换帅差不多,是兵家大忌。
4月,颜良率部渡过黄河,直指白马。
曹操决定亲自北上解救白马之围,军师荀攸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我们兵力不足,敌不过袁绍,只有分散他们的兵力才能取胜。您到延津,做出要渡过黄河袭击他们的样子,袁绍必然调集重兵前来应战,然后我们再轻兵疾进去取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
荀攸的意思是先置白马于不顾,把主力开赴延津,这是黄河上重要的渡口之一,给袁军一种要从这里渡河包抄黎阳的架势,诱使袁军主力向延津对岸一带转进,袁军被调动后,再迅速出击白马。这个计划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一是袁绍看破曹军的企图,不分兵西进;二是袁军虽然分兵,但他们兵力足够多,既能迎击延津之敌,又能加强白马的攻势。
如果上面两种情况出现,对曹军来说结果都是白马丢失,曹军大败。但是曹操认真考虑了荀攸的建议,他肯定也看到了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规中矩地跟敌人打正面战,肯定会处于下风。用兵之法,奇正相辅,尤其在被动的情况下,出奇才能制胜。
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议,放弃驰援白马的方案,而是亲自率一支人马向延津方向开来。袁绍果然中招,将进攻白马的一部分人马调往延津。曹操看到计策成功,命张辽为主将,率一支轻骑兵疾驰白马。张辽领命,请求让关羽同行,曹操同意。
白马前线,颜良一直以为主战场在百余里之外的延津,没有想到突然有一支劲旅向自己杀来,仓促应战,结果打了败仗。此战关羽立下大功,亲斩敌方主将颜良。
曹军虽然取得白马大捷,但曹操深知袁绍依然强大,所以不敢冒进,而是命令张辽、关羽等部迅速回防,准备迎接袁军的下一轮进攻。
袁绍丢了面子,盛怒之下命令主力立即渡河,此举又遭到沮授的反对,沮授认为:“曹军不仅人数不如我们,而且他们的后勤保障也不如我们。敌人想急战,而缓战对我们更有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打持久战,把战事拖长。”沮授的建议有一定道理,打仗不仅拼人马数量,还要拼经济实力,有北方四个州做后盾,袁绍的经济实力是曹操所不能比的。
但袁绍的耐心已经用完,毫不客气地把沮授的意见驳回。
沮授当即以健康为由请求辞职,袁绍批准,把沮授所部交由郭图统率。曹操知道袁军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将是白马,于是下令白马军民全部随军撤离,但向哪个方向撤却颇费思量。白马属兖州刺史部的东郡,沿黄河向东不远就是另一个军事要地濮阳,此时它还在曹军手中,但驻军不多,再往东就是曹操在兖州刺史部的中心城市鄄城,现在只有程昱率700人在那里防守。
鉴于东部防守的薄弱,曹操不敢向东撤,但他也不敢轻易撤向南面的官渡,那样正面的压力太大,弄不好就容易被袁军一鼓作气来个中心突破。曹操做出了一项大胆决定,他亲自率领白马的人马沿黄河向西撤,并且带上所有辎重和白马一带的老百姓。
这有点儿出乎袁绍的意料,袁绍此时应该弃曹操不顾,直接向南进攻,那里才是中心战场。但袁绍新败,心里不服,有点儿置气,正急于找到曹操本人打一仗,挽回白马失利的面子,于是命令已渡过黄河的主力部队,一部由郭图率领驻守刚刚到手的白马,另一部由文丑率领顺着曹军撤退的方向追击。
刘备参加了追击曹操的行动,虽然他的军职很高,但这个行动应该以文丑为主,刘备和手下只是唱配角。刘备现在手里多少有一些实力,但人马不会太多,这是他投奔袁绍后的首次行动,袁绍可能鉴于刘备和曹操打过很多交道,对曹操比较了解,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
当然也可能是刘备主动请缨,关羽在阵前亲斩颜良,这个情况瞒不住任何人,这让刘备又喜又惊,喜的是知道了关羽的下落,惊的是此举恐怕将加深袁绍对自己的疑虑,所以他主动请战,表明自己和曹操势不两立的态度,打消袁绍的疑心。
文丑、刘备率部追上了曹操,地点在延津以南,当时袁军都是骑兵,总兵力近6000人,而曹操的骑兵不到600人,形势异常危险。
如果文丑和刘备此战一举生擒或者杀了曹操,后面的事就简单了。那样一来,袁绍就可以一鼓作气打到许县,今后的天下就真的姓袁了,文丑将一战成名,刘备也将一雪前耻。
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在以一比十的悬殊对比下,曹操居然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看到袁军来了,曹操不慌不忙,居然有工夫命人扎了营,并派人登高侦察。不一会儿侦察兵向曹操报告:“敌兵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曹操没有动,让其继续观察。过了一会儿,侦察兵又报告:“骑兵更多了,步兵不计其数!”曹操镇定地说:“知道了,不用再报告了!”
曹操没有下令撤退,反而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让大家出营解鞍下马,同时把从白马带来的辎重摆在道路上。随行的将领们都认为敌人骑兵多,不如退到营寨里坚守,待援军到来。曹操胸有成竹,他把目光移向荀攸。荀攸早已会意,微微一笑:“这正可以作为诱饵,怎么能撤呢?”
文丑、刘备率领的骑兵转眼就杀到了,众将都说该上马了,曹操让大家先别急。又过了一会儿,袁军越来越多,看到路上的辎重,有一部分人开始忙着清理这些战利品。
曹操命令大家:“可以了!”曹军全部上马,纵兵杀出。文丑、刘备没有防备,大败。此战文丑被杀,袁军没战死的大部分成了俘虏,刘备跑得快,侥幸逃脱。
从史书记载来看,此战是曹操创造的一个如神话般的经典战例,不仅以一抵十,而且打得从容不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一开始就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打得不慌不忙,相当从容,这极不容易。相比而言,文丑、刘备水平也太差了,文丑空负虚名,刘备也愧为一名老军人,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打乱了袁绍的总体布局,说他们最终影响到官渡决战的胜败也不过分。
但是,以区区600人能一举打败近6000人,并斩敌方主将于阵前,这又让人十分不解,因为这违背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一些最基本常识。除非文丑晕了头,除非刘备在战场上睡着了,否则这样的结果不会出现。
表面看曹操以辎重为诱饵使敌军大乱是取胜的关键,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为它改变不了双方兵力悬殊的总体态势。袁军即使开始有些慌乱,但对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而言,临阵应变是基本能力,他们很快就可以组织起反击,到那时兵力多寡才是胜负的决定因素。袁军追击而来,人数想必还在不断增加,6000人还不是它的全部,曹军600人如果退到营寨里固守待援,打败敌人几次进攻尚可理解,将敌兵全歼,并将没有打死的敌兵全部俘虏那就有点儿天方夜谭了。
对于上面的疑问,史书没有做出解释,文丑、刘备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败了。不过,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似乎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关于此次延津之战的记载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曹操为什么非要向已经被敌兵占领的延津方向撤退?二是为什么曹操身边只有600人?三是随曹操撤退的辎重都在,而老百姓上哪里去啦?
如果把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似乎可以看出曹操撤向延津是一个精心构思的计划,带上辎重和老百姓是这个计划的重要部分,袁军看到大批辎重于是下马抢占而没有提防后面的曹军,是因为辎重里混杂着大量的老百姓,场面很混乱,像是赶大集,这为曹军突然发起攻击提供了最佳时机。所以做诱饵的不仅是这些辎重,还有老百姓。
这样的场面十分复杂,袁军再彪悍,也不能见到老百姓就剁,曹军将士甚至可以混到老百姓里,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让袁军防不胜防。刘备目睹了这一切,想必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后,刘备被曹操追击,为了脱身他也使出了这一招,用老百姓做掩护抵挡追兵。
在白马向延津撤退的路上,曹操应该有时间进行兵力部署,调集周围的部队向预设的战场机动。曹军趁袁军抢夺辎重突然发起攻击时,投入的兵力绝不是600人,而要多得多,如果短时间内能全歼袁军,人数恐怕也不比袁军少。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因为它不便回答随军行进的老百姓在此战中的作用,所以炮制出600人全歼近6000人,又临阵斩杀名将文丑的神话。
当然曹操这项计划也有很大风险,那就是袁绍变得聪明起来,他不向西追,而直接进军正前方的官渡。但曹操对袁绍太了解了,他们自青年时代便相识、相惜,如今在战场上相见,曹操知道心情高傲的袁绍首战挫败后急于报复的心情,所以只带600人亲自当诱饵,把袁军主力吸引到延津一带,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将其歼灭。
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短短几天内被曹军打败并战死,极大地鼓舞了曹军士气,也深深震撼了袁军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