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文明三宝?!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包括张玉在内的众人自然都知道火器的厉害,但却不知道这火器能厉害到这种程度。
现在的火器,大部分还是比是比较早期的火器,并没有特别的技术。
像朱启这种膛线枪,那更是不用说了,提前200年出现的东西,那真的就是军工科技的碾压。
膛线枪的射程已经能够超过弓箭的射程,所以这些明军们骑在马上,拿着膛线枪,对着眼前五百个元军骑兵一顿突脸齐射。
那些元军骑兵们根本就无法够到明军,就被一通子弹打成了筛子。
若是大集群的骑兵还好说,这点伤亡不会造成什么混乱。
但对方的元军骑兵也仅仅只是五百人而已,这一通筛子一样的子弹打下来。
少说有上百人落马,还被后面的人踩的惨不忍睹,顿时一片哀嚎之声,血肉模糊。
而这种情况对于士气的打击最是致命,起码那五百名元军看到自己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的倒下,一个都慌了。
别说那些骑兵们慌张了,就连元军的指挥官第一反应也是赶紧掉头逃跑!
难怪这些明军跑出来追自己,原来是早有准备啊!
如果他们一出来就开枪的话,那自己这边肯定是二话不说,掉头就跑的。
结果现在追了一轮下来,再想要跑就要调转马头,再次加速,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时间上应该来得及,这时候的火器,即便是需要开第二枪,也没有那么的快,光是清理枪口填装弹药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元军是这样想着的,以为自己可以跑的掉,却没想到,身后很快又传来了第二轮的枪响声。
又是一连串的子弹,哗啦啦的射进了元军的阵型之中。
那五百名元军本来就倒了百多人,现在第二轮射过来,又是将近百人倒了下去。
他们看的人都傻了,这是什么火器啊,居然能填充的这么快?!
这当然是辽王殿下发明的填充方式啊,就是用纸提前包好火药和子弹,这样就省去麻烦,可以直接塞枪管之中。
不过想要射第三发就没那么容易了,倒不是子弹装填问题,二十那些元军们已经撒溜的跑了老远的地方了。
好在留了将近一半的元军在原地,死伤大半。
这没死的,自然都成了张玉的俘虏了。
这次对于张玉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了。
张玉投降明朝之后头一次的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三百人对阵五百人,但在现在对峙的时候,这样的胜利也是足够鼓舞士气的。
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纳哈出是不敢派小股部队过来骚扰了。
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明军这么厉害的火器是不是全军都配备了,万一要是全军都配备了,这元朝的弓箭,可就没什么用了。
这么厉害的火器,自然是不可能全军配备的,现在也就只有张玉这只小股部队有这样的火器罢了。
这还是朱启从自己的家当里面拎出来给他的。
因为朱启知道张玉是刚刚被收服的降将,这到了前线防线之后,那些副将们不一定服他。
万一要是刁难他,手里面有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也方便许多。
事实证明,朱启还是有远见的,现在正好就是这一批火器发威的时候。
不过这样的火器数量还是太稀少了一些,因为膛线枪必须要用手工制作。
即便朱启已经雇佣了许多的优秀工匠,但这三百把枪也就是朱启现在全部的家当了。
毕竟这种枪械也是无法做到量产的,而想要装备全部的军队,那肯定需要等到新型的炼钢厂建立之后,才有可能。
钢铁产量的上来,还需要搭配大量的工匠培养,至于说流水线的车床技术,在目前的时代,就不用多考虑了。
不过,这些杂七杂八的限制膛线枪量产的原因,那些将军们也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这把火器的威力可实在太强了。
但再强的威力也要有足够清醒的头脑,才能够获得战果。
而张玉无论是头脑还是胆识,都是常人所不能及,三百人就敢出去迎战五百人,还打退了一半。
这些副将要弄到自己的话,可不敢说,保证能有这样的战绩。
这武人最是直白,不会像文臣那样搞那么多弯弯绕绕的。
你厉害,那就佩服你,你要是德不配位,自然不会有人服气。
先前这些副将们以为张玉就是德不配位,自然对他都有不服。
不过今天看到他有勇有谋的一战,已经没有什么人会质疑张玉的英勇了。
先前那些特意为难张玉的副将们,此时也都是羞愧难当。
见到张玉率领明军押着俘虏回来之后,那些副将们也不多说什么,直接走上去就对张玉赔礼道歉。
“张将军胆识过人,是我等心胸狭隘,差点害了将军,还请将军不要责怪。”
其余副将也都纷纷如此说道,而张玉哈哈笑了一声,全然没有放在心上,拱手对着周围副将说道:
“诸位将军,这说的是什么话呀?
我张某人怎么可能会责怪诸位将军呢?
若非是诸位将军率军队在张某人的身后,为张某人做后盾,张某人也不敢率三百骑兵出去应战的。
要我说这次战功都有诸位将军一半才是啊。
而这次,张某人能够取得胜利,其实也多亏了辽王殿下。与张某人本人倒是没什么太大关系。
哦,对了,感谢诸位将军,张某人在此做东,还请诸位将军到我那儿吃些酒肉,以作谢意!”
众位将军们见到张玉,不仅不责怪他们,而且和把这个功劳放倒了他们的头上。
一个个也都是有点懵,这操作怎么看着这么熟悉呢?
以前辽王殿下可不就喜欢干这种事情吗?
他们一个个的倒也是不好意思了起来,不过毕竟大家都是粗人,互相之间也不会那么扭捏,既然说到喝酒吃肉,那自然不会拒绝,一个个的也都跟着张玉去了。
而经过这样一番事情之后,张玉在这辽河防线上也能够站得住脚跟了。
张玉也并没有将此事隐瞒下来,而是第一时间上报给了自己的上司徐增寿。
张玉也很懂事情,懂得不要越级往上汇报的道理。
按照辽王殿下对他的信任,他是可以直接联系辽王殿下,不过张玉还是去和徐增寿说了此事。
徐增寿当然第一时间汇报给了朱启,不过那已经是两天之后了。
而朱启看着送过来的俘虏,还有听着徐增寿汇报的事情,也是大为惊奇。
没想到这才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张玉就已经在辽河防线上站稳脚跟了,不愧是未来的靖难名将啊!
既然前线的事情,张玉已经搞定了和那些将军们之间关系的问题。
那朱启也就不再操心这件事情了,本来朱启都打算安排其他的将军过来,把蓝玉的那些副将都调走了。
不过现在是不用这样操作了,蓝玉的那些副将本是自然是有的,而且对于辽河的防线也是相当熟悉。
让他们留在辽河防线上,对于自己来说,也省一份力。
不然安排其他的将军过去,要熟悉防线,制定战术又得花费一大堆的时间。
最主要的是,朱启也就认识那些青史留名的将军,而那些在史书上很少出现的将领,朱启压根就不认识,要是安排了几个庸才过来,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蓝玉手下的副将可都没有一个是庸才的,完全信得过,也能够放心的了。
而在处理完了边界防御的事情之后,朱启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自己处理呢。
本以为到了辽阳可以安心当个咸鱼王爷,慢慢摸鱼了。
却没想到,在大明当咸鱼王爷那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在辽阳有地方官员,但自己这个辽王可是有很大实权的,就连地方官员每日里的情况和政务都要向自己汇报。
这辽东虽然不是整块都归自己管,但辽阳到辽河一线这一块的防线却都是朱启要负责的。
而在这一块负责的领地之中,大明百姓们有什么冤屈,或者求助的问题,都要自己这个辽王拿主意。
好家伙,这可真是就差没快进到隔壁老王厕所堵着,要自己去帮忙通一下了。
朱启看了好几天的政务,每天的任务都是这家里和邻居的田亩发生了争执,哪里有有人打架,亦或者是富户买了穷人的田亩。
其他的都还好说,只是治安案件,但如果是富户买了穷人的田亩,这可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在洪武年间,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买卖田产。
但朱元璋是贫农出身,他自然是清楚农民最大的指望,就是脚底下的那一块田。
可以说有这块田,老百姓就有活路。
但天上总有不测风云,不可能每一年都顺风顺水,而遇到这些需要钱的大事的时候,就难免要拿田地出去抵押。
当还不上这些钱的时候,田地自然就被人收了去,这也是大部分的有钱人家兼并土地的方法。
像影视剧或者是戏曲里面那样,经常带着大批人马过来抢东西的,抢田地的,那绝对是非常少有的。
对于这些案件,朱启都要特殊处理。
首先,官府就不能承认这种富户购买穷人土地的方法。
朱元璋曾经在洪武元年的时候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这意思简单来说就只有三层,第一给每一个能种田的人分地,第二,严格禁止有钱人去吞并土地,第三,如果你敢吞,那就有罪入狱。
先不说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是多么的严重,起码在洪武年间还真的没什么人敢干这种事情。
也就只有淮西勋贵那帮利益既得者们,不把这一条放在眼里。
一直在兼并着周围的土地,而这也是朱元璋后来把他们扫清一空的原因之一。
一般的官绅富户家庭,如果敢吞并土地,让官府知道了,除非当地的官府包庇你。
不然这事情往上一捅,那你不仅吞并的土地要还回去,就连家里那些财产也都要充公,家人都要去流放边疆。
这可是非常大的惩罚。
所以除了那些势力极大的淮西勋贵之外,一般的地主家庭还真的不敢去侵吞农民的财产。
除了不敢之外,经过元末乱世以后,中原大地上的人口已经经过了一波的锐减。
此时明朝都还在鼓励开荒,土地远远比人要多得多,自然不存在那么紧迫的土地矛盾。
很多的富人权贵,宁愿雇佣人去开荒土地,毕竟开荒的土地也是算在自家土地财产之中的。
但也难保一些财迷心窍,失了智的人就想要抢夺那些土质优良的土地。
在江南就有那么几个,不过下场就不必多提了。
而辽东这边,朱启刚来几天,却每天都能遇到这样的案件。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辽东这边的百姓,对于大明的法律了解的并不是很多。
他们还是习惯按照在元朝时候的行事方式来干事情。
不过他们习惯归习惯,大明的法律还是要执行的,自然不会法外开恩。
这些人先把土地吐出来,然后家里的财产都充公,正好拿回来的地主土地可以继续分给下面人。
但朱启也明白,眼前这一切看似美好,也只是暂时的。
顶多维持个七八十年吧,等人口翻了两番之后,这土地绝对是不够用的。
而想要杜绝那些有钱的地主,对普通老百姓的压迫更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事情。
只要是封建王朝的制度下,即便是再完善,也不可能解放土地上的农民。
因为既得利益者和统治阶级,压根就不站在老百姓这里呀。
这就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哲学的问题,不过这就不是朱启去考虑的了,反正自己过好眼下的七八十年就好了。
朱启也是毫不罗嗦,大手一挥,就将这些案件全都发下去审判,总之一句话就是劫富济贫就完事了。
不过朱启也没有忘记自己心情,就做好的准备,那就是在辽东开设新式学堂的问题。
这大明的老百姓,一个个的都巴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去考科举。
只要考上科举,不仅可以免田赋说,而且未来还能够当官,好处多多,自是不用多提。
只是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对于稳固社会关系来说,或许很有价值。
但对于国家和科技的发展,却压根就没有太大用处了。
所以朱启的新式学堂,并不管什么四书五经,就主要是在自然科学上发力,偏向于理科内容。
当然,文科也有,不过,文科也并非是四书五经了,直接就是语文,地理,历史政治这几门课一下子给你安排上。
想要让国家发展,教育是最主要的事情,如果教育都跟不上,其他的就更别提了。
近现代多少国家实现崛起,可不就是从教育入手,然后进行弯道超车吗?
大明现在也不存在什么超车问题,毕竟自己一个人就是独一档的世界第一。
其他的国家都不在大明的眼中,即便是强如北元,现在也是被大明按着锤。
有这样的大优势,又是政治最为清明的洪武年间,朱启自然不能错过这一波红利。
趁着现在赶紧在辽东办新式学堂,进行新式教育的推广,对于明朝以后而言自然是好处多多的。
这也算是朱启这个摸鱼王爷少数能为大明朝做的有用的事了。
而要修建新式学堂,也不是嘴巴说说,就能把学校给建起来的,首先就是要修改房屋。
盖房子这种事情,朱启自然不拿手。
虽然有水泥在手,但朱启可不打算用水泥来盖房子的,因为朱启没有水泥盖房的关键性道具——钢筋。
水泥制作非常的简单,并不复杂,但钢筋的制造可就复杂多了。
不是一个工业国的话,甚至连螺丝都造不出来,更别说钢筋这种东西了。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也造不出这种玩意儿来,还是后来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才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大明朝更不用说了,现在的科技能够弄出水泥,那都已经是卯足了劲,钢筋什么的就不用想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那这农村不都是用水泥和竹子来盖房子吗?
大家可别搞错了,在农村,水泥和竹子盖的可不是房子,而是院子里的水泥地。
水泥和竹子确实可以用来盖房子,但这样盖起来的房子安全性就不说了,没准两三年就塌了。
这水泥多重啊,压下来可得砸死人的。
不过在院子空地上造水泥地的话,完全可以用竹子来代替钢筋的作用。
至于说拿水泥去修改防御工事,这自然也是可以的,仅仅只是用水泥去糊墙的话,并不会对人的性命造成什么太大的威胁,但如果拿水泥来盖房子,那真的是拿命开玩笑。
正因如此,新式学堂的建造可以让朱启做的选择就不多了。
思来想去,还是用水泥来造围墙,造地面,其余的还是用常规的建筑方法吧。
工匠们对于水泥的运用已经非常的娴熟,朱启这次又带了那么多的工匠来,自然是人手充足的。
不过还是在辽东招募了一些百姓,来让这些工匠们训练,教他们如何运用水泥造地面和围墙。
至于学校的其他主体建筑,就直接找当地的老百姓帮忙盖了。
这年头,每个老百姓都是造房子的好手,不仅如此,还都会装修,可以说是近乎全能。
钱财自然是一个都不会少的。
朱启身上可能什么都不多,但钱这种东西还真的是有很多啊,先不说这几年在应天府赚的,就算是朱元璋赏赐的也都数不清楚了。
于是乎,在辽阳的老百姓们就看到刚刚到辽阳的辽王殿下,开始大把地挥洒手中的金银珠宝,招募工匠,为他建造房屋。
大家本以为辽王殿下是要建造新的辽王府呢。
现在辽王殿下住的寝宫虽然也很大,也很气派,但毕竟是以前北元皇帝造出来的,没准人家嫌弃这里不干净,想要单独造一个行宫也说不定啊!
不过,老百姓们才刚刚这样猜测,就有知道内幕的人对外说了:
“辽王殿下这可不是要建造什么行宫啊!
辽王殿下,这是要建造学堂。”
至于学校做什么用的?那肯定是给咱们老百姓上学用的呀!
大家一听都迷糊了,这时候的私塾可不像明朝中后期那样的盛行。
即便是宋朝后期,有过大量私塾出现,但是经过元朝的破坏之后,私塾又一次落没下去。
直到明朝中后期,私塾才重新开始辉煌,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所以对学校的概念,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应天府的国子监那种。
而后才听别人说起辽王殿下要建造的学校,完全不是国子监那种学校,而且并非是为了考科举,而是为了填补辽王府的人才缺口什么什么的。
反正各种各样的说法都出来了,老百姓们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总归出一个新学校,不是什么坏事。
自己家孩子要是真的能去这所学校读书,以后就算不考科举,能去辽王手下办事情,那也方便很多啊。
这年头,老百姓都要按照自己的户籍制度来赋税劳役。
但如果能够投靠到达官贵人名下,成为他们的下人仆从的话,那就不用去赋税劳役,这也是明朝户籍制度的一个弊端。
在朱元璋死后,很多的老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和劳役,都去当了其他达官贵人的仆从。
他们为了能够投靠达官贵人,甚至愿意自己拿钱出来,带着田产一起投靠等等。
这一项规定很大程度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发生的情况。
在洪武年间,还可以依靠刑法来遏制,但到了洪武年之后,渐渐就有点失控的状况了。
不仅如此,老百姓都投靠了有权有势的勋贵之后,他们那一份的税务也不用去交了,倒不是他们不花钱了。
而是地都没了,钱都给主子拿去了!
国家的税收可不就是越来越少了吗!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收到的税,甚至都不如江南首富半年赚的钱。
这样的国家,那可真是烂到骨子里去了。
不过眼下这种情况很快就要进行大的改观了,先不说关税带来的额外收入,就算是有关于官绅不纳税这个体系,朱元璋最近也在认真的考虑了。
因为朱启详细陈述了官绅不纳税的弊端,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至于说解决的方法,一条鞭法是入门级别,而雍正的摊丁入亩则是根本解决。
顺带一提,这摊丁入亩其实也是一条鞭法的升级版。
如果明朝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那么快被废除的话,也不会逊色于摊丁入亩的。
方法都已经给朱元璋了,至于朱元璋什么时候用这样的方法,那就是他的事情了,不过朱启听说已经有地方在进行秘密的实验和探索了。
而朱元璋之所以不将摊丁入亩,直接拿出来用。
朱启想来想去,可能还是因为淮西勋贵集团势力实在是太大了。
这摊丁入亩直接拿出来的话,损害最大的可不就是淮西勋贵集团吗,他们还不得集体炸锅啊?
这北元还没有被灭亡呢,朱元璋还需要这些淮西勋贵们帮自己卖命,自然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好时机。
估摸着等着北元灭亡之后,这些淮西勋贵们,朱元璋一定会一个个的去挨个收拾。
而收拾好他们以后,这摊丁入亩问世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相信在关税和摊丁入亩两道保险的加持之下,未来大明的税收一定不会少到哪里去的。
而在辽东这块土地上,很快就被朱启召集了上百名的工匠还有近千名的民夫。
不过现在还是夏天,正是辽东种田的好时机,自然不会选择这个时间点来动工,建什么学校的。
人都找好了,只要等农忙之后,就会开始在辽东建造学校。
而朱启趁着这个时候开始在辽阳附近选择合适的地址。
至于土地的问题,也是很好解决的,这辽东的土地还是很广阔的,人口本来就不多。
目前情况下,适合种植的土地也并不是很广,有大片大片的荒地都可以用来盖学校。
朱启圈了一大片地之后,跟官府通报了一下,获得批准,也就在程序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接下来就是等着农民百姓们农忙之后,建造学校,然后招收学员,开始新式学堂的教育了。
而就在朱启谋划着未来新式学堂建立的蓝图,还有自己在辽东如何发展势力,和种田的未来企划的时候。
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也从天津卫那边传了过来。
原先已经被撤职的王传奇,此时已经带着他的船队从外面回来了。
在历经了将近两年的探险之后,王传奇成功地抵达了美洲,不仅如此,还不负众望的在美洲找到了捉起想要的种子。
玉米,土豆和地瓜!
这三个可是传说中的文明三宝啊!
想要种田,那绝对离不掉,玉米土豆和地瓜。
虽然说可能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清朝时候,人口大爆炸就离不开这三种作物传入中国。
至于有人说明朝时候也有玉米和土豆之类的种子,为什么明朝人口不爆炸?
那当然是因为明朝末年传入这些种子,那时候官府哪有心思来推广?
有跟去推广,那绝对是两码事,唐朝的时候就有棉花的种子,但你看过官府去推广吗?
棉花真正普及,还是在朱元璋的手里才真正普及开来的。
就比如现在各个地方的官府,都在鼓励农民去种植棉花。
而官府这边会兜底收买,朱元璋之所以普及棉花,也是为了对北元作战所需。
毕竟北方天气寒冷,兵士们前往北方作战,那御寒的衣服肯定是少不了的,棉花作为御寒的最佳选择,朱元璋自然会鼓励大范围种植的。
朱启虽然还没有见到王传奇,但看到王传奇送过来的信件,那是激动的浑身发抖。
王传奇啊,你这可是给我立了一个大功啊!
包括张玉在内的众人自然都知道火器的厉害,但却不知道这火器能厉害到这种程度。
现在的火器,大部分还是比是比较早期的火器,并没有特别的技术。
像朱启这种膛线枪,那更是不用说了,提前200年出现的东西,那真的就是军工科技的碾压。
膛线枪的射程已经能够超过弓箭的射程,所以这些明军们骑在马上,拿着膛线枪,对着眼前五百个元军骑兵一顿突脸齐射。
那些元军骑兵们根本就无法够到明军,就被一通子弹打成了筛子。
若是大集群的骑兵还好说,这点伤亡不会造成什么混乱。
但对方的元军骑兵也仅仅只是五百人而已,这一通筛子一样的子弹打下来。
少说有上百人落马,还被后面的人踩的惨不忍睹,顿时一片哀嚎之声,血肉模糊。
而这种情况对于士气的打击最是致命,起码那五百名元军看到自己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的倒下,一个都慌了。
别说那些骑兵们慌张了,就连元军的指挥官第一反应也是赶紧掉头逃跑!
难怪这些明军跑出来追自己,原来是早有准备啊!
如果他们一出来就开枪的话,那自己这边肯定是二话不说,掉头就跑的。
结果现在追了一轮下来,再想要跑就要调转马头,再次加速,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时间上应该来得及,这时候的火器,即便是需要开第二枪,也没有那么的快,光是清理枪口填装弹药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元军是这样想着的,以为自己可以跑的掉,却没想到,身后很快又传来了第二轮的枪响声。
又是一连串的子弹,哗啦啦的射进了元军的阵型之中。
那五百名元军本来就倒了百多人,现在第二轮射过来,又是将近百人倒了下去。
他们看的人都傻了,这是什么火器啊,居然能填充的这么快?!
这当然是辽王殿下发明的填充方式啊,就是用纸提前包好火药和子弹,这样就省去麻烦,可以直接塞枪管之中。
不过想要射第三发就没那么容易了,倒不是子弹装填问题,二十那些元军们已经撒溜的跑了老远的地方了。
好在留了将近一半的元军在原地,死伤大半。
这没死的,自然都成了张玉的俘虏了。
这次对于张玉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了。
张玉投降明朝之后头一次的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三百人对阵五百人,但在现在对峙的时候,这样的胜利也是足够鼓舞士气的。
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纳哈出是不敢派小股部队过来骚扰了。
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明军这么厉害的火器是不是全军都配备了,万一要是全军都配备了,这元朝的弓箭,可就没什么用了。
这么厉害的火器,自然是不可能全军配备的,现在也就只有张玉这只小股部队有这样的火器罢了。
这还是朱启从自己的家当里面拎出来给他的。
因为朱启知道张玉是刚刚被收服的降将,这到了前线防线之后,那些副将们不一定服他。
万一要是刁难他,手里面有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也方便许多。
事实证明,朱启还是有远见的,现在正好就是这一批火器发威的时候。
不过这样的火器数量还是太稀少了一些,因为膛线枪必须要用手工制作。
即便朱启已经雇佣了许多的优秀工匠,但这三百把枪也就是朱启现在全部的家当了。
毕竟这种枪械也是无法做到量产的,而想要装备全部的军队,那肯定需要等到新型的炼钢厂建立之后,才有可能。
钢铁产量的上来,还需要搭配大量的工匠培养,至于说流水线的车床技术,在目前的时代,就不用多考虑了。
不过,这些杂七杂八的限制膛线枪量产的原因,那些将军们也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这把火器的威力可实在太强了。
但再强的威力也要有足够清醒的头脑,才能够获得战果。
而张玉无论是头脑还是胆识,都是常人所不能及,三百人就敢出去迎战五百人,还打退了一半。
这些副将要弄到自己的话,可不敢说,保证能有这样的战绩。
这武人最是直白,不会像文臣那样搞那么多弯弯绕绕的。
你厉害,那就佩服你,你要是德不配位,自然不会有人服气。
先前这些副将们以为张玉就是德不配位,自然对他都有不服。
不过今天看到他有勇有谋的一战,已经没有什么人会质疑张玉的英勇了。
先前那些特意为难张玉的副将们,此时也都是羞愧难当。
见到张玉率领明军押着俘虏回来之后,那些副将们也不多说什么,直接走上去就对张玉赔礼道歉。
“张将军胆识过人,是我等心胸狭隘,差点害了将军,还请将军不要责怪。”
其余副将也都纷纷如此说道,而张玉哈哈笑了一声,全然没有放在心上,拱手对着周围副将说道:
“诸位将军,这说的是什么话呀?
我张某人怎么可能会责怪诸位将军呢?
若非是诸位将军率军队在张某人的身后,为张某人做后盾,张某人也不敢率三百骑兵出去应战的。
要我说这次战功都有诸位将军一半才是啊。
而这次,张某人能够取得胜利,其实也多亏了辽王殿下。与张某人本人倒是没什么太大关系。
哦,对了,感谢诸位将军,张某人在此做东,还请诸位将军到我那儿吃些酒肉,以作谢意!”
众位将军们见到张玉,不仅不责怪他们,而且和把这个功劳放倒了他们的头上。
一个个也都是有点懵,这操作怎么看着这么熟悉呢?
以前辽王殿下可不就喜欢干这种事情吗?
他们一个个的倒也是不好意思了起来,不过毕竟大家都是粗人,互相之间也不会那么扭捏,既然说到喝酒吃肉,那自然不会拒绝,一个个的也都跟着张玉去了。
而经过这样一番事情之后,张玉在这辽河防线上也能够站得住脚跟了。
张玉也并没有将此事隐瞒下来,而是第一时间上报给了自己的上司徐增寿。
张玉也很懂事情,懂得不要越级往上汇报的道理。
按照辽王殿下对他的信任,他是可以直接联系辽王殿下,不过张玉还是去和徐增寿说了此事。
徐增寿当然第一时间汇报给了朱启,不过那已经是两天之后了。
而朱启看着送过来的俘虏,还有听着徐增寿汇报的事情,也是大为惊奇。
没想到这才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张玉就已经在辽河防线上站稳脚跟了,不愧是未来的靖难名将啊!
既然前线的事情,张玉已经搞定了和那些将军们之间关系的问题。
那朱启也就不再操心这件事情了,本来朱启都打算安排其他的将军过来,把蓝玉的那些副将都调走了。
不过现在是不用这样操作了,蓝玉的那些副将本是自然是有的,而且对于辽河的防线也是相当熟悉。
让他们留在辽河防线上,对于自己来说,也省一份力。
不然安排其他的将军过去,要熟悉防线,制定战术又得花费一大堆的时间。
最主要的是,朱启也就认识那些青史留名的将军,而那些在史书上很少出现的将领,朱启压根就不认识,要是安排了几个庸才过来,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蓝玉手下的副将可都没有一个是庸才的,完全信得过,也能够放心的了。
而在处理完了边界防御的事情之后,朱启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自己处理呢。
本以为到了辽阳可以安心当个咸鱼王爷,慢慢摸鱼了。
却没想到,在大明当咸鱼王爷那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在辽阳有地方官员,但自己这个辽王可是有很大实权的,就连地方官员每日里的情况和政务都要向自己汇报。
这辽东虽然不是整块都归自己管,但辽阳到辽河一线这一块的防线却都是朱启要负责的。
而在这一块负责的领地之中,大明百姓们有什么冤屈,或者求助的问题,都要自己这个辽王拿主意。
好家伙,这可真是就差没快进到隔壁老王厕所堵着,要自己去帮忙通一下了。
朱启看了好几天的政务,每天的任务都是这家里和邻居的田亩发生了争执,哪里有有人打架,亦或者是富户买了穷人的田亩。
其他的都还好说,只是治安案件,但如果是富户买了穷人的田亩,这可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在洪武年间,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买卖田产。
但朱元璋是贫农出身,他自然是清楚农民最大的指望,就是脚底下的那一块田。
可以说有这块田,老百姓就有活路。
但天上总有不测风云,不可能每一年都顺风顺水,而遇到这些需要钱的大事的时候,就难免要拿田地出去抵押。
当还不上这些钱的时候,田地自然就被人收了去,这也是大部分的有钱人家兼并土地的方法。
像影视剧或者是戏曲里面那样,经常带着大批人马过来抢东西的,抢田地的,那绝对是非常少有的。
对于这些案件,朱启都要特殊处理。
首先,官府就不能承认这种富户购买穷人土地的方法。
朱元璋曾经在洪武元年的时候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这意思简单来说就只有三层,第一给每一个能种田的人分地,第二,严格禁止有钱人去吞并土地,第三,如果你敢吞,那就有罪入狱。
先不说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是多么的严重,起码在洪武年间还真的没什么人敢干这种事情。
也就只有淮西勋贵那帮利益既得者们,不把这一条放在眼里。
一直在兼并着周围的土地,而这也是朱元璋后来把他们扫清一空的原因之一。
一般的官绅富户家庭,如果敢吞并土地,让官府知道了,除非当地的官府包庇你。
不然这事情往上一捅,那你不仅吞并的土地要还回去,就连家里那些财产也都要充公,家人都要去流放边疆。
这可是非常大的惩罚。
所以除了那些势力极大的淮西勋贵之外,一般的地主家庭还真的不敢去侵吞农民的财产。
除了不敢之外,经过元末乱世以后,中原大地上的人口已经经过了一波的锐减。
此时明朝都还在鼓励开荒,土地远远比人要多得多,自然不存在那么紧迫的土地矛盾。
很多的富人权贵,宁愿雇佣人去开荒土地,毕竟开荒的土地也是算在自家土地财产之中的。
但也难保一些财迷心窍,失了智的人就想要抢夺那些土质优良的土地。
在江南就有那么几个,不过下场就不必多提了。
而辽东这边,朱启刚来几天,却每天都能遇到这样的案件。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辽东这边的百姓,对于大明的法律了解的并不是很多。
他们还是习惯按照在元朝时候的行事方式来干事情。
不过他们习惯归习惯,大明的法律还是要执行的,自然不会法外开恩。
这些人先把土地吐出来,然后家里的财产都充公,正好拿回来的地主土地可以继续分给下面人。
但朱启也明白,眼前这一切看似美好,也只是暂时的。
顶多维持个七八十年吧,等人口翻了两番之后,这土地绝对是不够用的。
而想要杜绝那些有钱的地主,对普通老百姓的压迫更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事情。
只要是封建王朝的制度下,即便是再完善,也不可能解放土地上的农民。
因为既得利益者和统治阶级,压根就不站在老百姓这里呀。
这就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哲学的问题,不过这就不是朱启去考虑的了,反正自己过好眼下的七八十年就好了。
朱启也是毫不罗嗦,大手一挥,就将这些案件全都发下去审判,总之一句话就是劫富济贫就完事了。
不过朱启也没有忘记自己心情,就做好的准备,那就是在辽东开设新式学堂的问题。
这大明的老百姓,一个个的都巴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去考科举。
只要考上科举,不仅可以免田赋说,而且未来还能够当官,好处多多,自是不用多提。
只是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对于稳固社会关系来说,或许很有价值。
但对于国家和科技的发展,却压根就没有太大用处了。
所以朱启的新式学堂,并不管什么四书五经,就主要是在自然科学上发力,偏向于理科内容。
当然,文科也有,不过,文科也并非是四书五经了,直接就是语文,地理,历史政治这几门课一下子给你安排上。
想要让国家发展,教育是最主要的事情,如果教育都跟不上,其他的就更别提了。
近现代多少国家实现崛起,可不就是从教育入手,然后进行弯道超车吗?
大明现在也不存在什么超车问题,毕竟自己一个人就是独一档的世界第一。
其他的国家都不在大明的眼中,即便是强如北元,现在也是被大明按着锤。
有这样的大优势,又是政治最为清明的洪武年间,朱启自然不能错过这一波红利。
趁着现在赶紧在辽东办新式学堂,进行新式教育的推广,对于明朝以后而言自然是好处多多的。
这也算是朱启这个摸鱼王爷少数能为大明朝做的有用的事了。
而要修建新式学堂,也不是嘴巴说说,就能把学校给建起来的,首先就是要修改房屋。
盖房子这种事情,朱启自然不拿手。
虽然有水泥在手,但朱启可不打算用水泥来盖房子的,因为朱启没有水泥盖房的关键性道具——钢筋。
水泥制作非常的简单,并不复杂,但钢筋的制造可就复杂多了。
不是一个工业国的话,甚至连螺丝都造不出来,更别说钢筋这种东西了。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也造不出这种玩意儿来,还是后来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才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大明朝更不用说了,现在的科技能够弄出水泥,那都已经是卯足了劲,钢筋什么的就不用想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那这农村不都是用水泥和竹子来盖房子吗?
大家可别搞错了,在农村,水泥和竹子盖的可不是房子,而是院子里的水泥地。
水泥和竹子确实可以用来盖房子,但这样盖起来的房子安全性就不说了,没准两三年就塌了。
这水泥多重啊,压下来可得砸死人的。
不过在院子空地上造水泥地的话,完全可以用竹子来代替钢筋的作用。
至于说拿水泥去修改防御工事,这自然也是可以的,仅仅只是用水泥去糊墙的话,并不会对人的性命造成什么太大的威胁,但如果拿水泥来盖房子,那真的是拿命开玩笑。
正因如此,新式学堂的建造可以让朱启做的选择就不多了。
思来想去,还是用水泥来造围墙,造地面,其余的还是用常规的建筑方法吧。
工匠们对于水泥的运用已经非常的娴熟,朱启这次又带了那么多的工匠来,自然是人手充足的。
不过还是在辽东招募了一些百姓,来让这些工匠们训练,教他们如何运用水泥造地面和围墙。
至于学校的其他主体建筑,就直接找当地的老百姓帮忙盖了。
这年头,每个老百姓都是造房子的好手,不仅如此,还都会装修,可以说是近乎全能。
钱财自然是一个都不会少的。
朱启身上可能什么都不多,但钱这种东西还真的是有很多啊,先不说这几年在应天府赚的,就算是朱元璋赏赐的也都数不清楚了。
于是乎,在辽阳的老百姓们就看到刚刚到辽阳的辽王殿下,开始大把地挥洒手中的金银珠宝,招募工匠,为他建造房屋。
大家本以为辽王殿下是要建造新的辽王府呢。
现在辽王殿下住的寝宫虽然也很大,也很气派,但毕竟是以前北元皇帝造出来的,没准人家嫌弃这里不干净,想要单独造一个行宫也说不定啊!
不过,老百姓们才刚刚这样猜测,就有知道内幕的人对外说了:
“辽王殿下这可不是要建造什么行宫啊!
辽王殿下,这是要建造学堂。”
至于学校做什么用的?那肯定是给咱们老百姓上学用的呀!
大家一听都迷糊了,这时候的私塾可不像明朝中后期那样的盛行。
即便是宋朝后期,有过大量私塾出现,但是经过元朝的破坏之后,私塾又一次落没下去。
直到明朝中后期,私塾才重新开始辉煌,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所以对学校的概念,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应天府的国子监那种。
而后才听别人说起辽王殿下要建造的学校,完全不是国子监那种学校,而且并非是为了考科举,而是为了填补辽王府的人才缺口什么什么的。
反正各种各样的说法都出来了,老百姓们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总归出一个新学校,不是什么坏事。
自己家孩子要是真的能去这所学校读书,以后就算不考科举,能去辽王手下办事情,那也方便很多啊。
这年头,老百姓都要按照自己的户籍制度来赋税劳役。
但如果能够投靠到达官贵人名下,成为他们的下人仆从的话,那就不用去赋税劳役,这也是明朝户籍制度的一个弊端。
在朱元璋死后,很多的老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和劳役,都去当了其他达官贵人的仆从。
他们为了能够投靠达官贵人,甚至愿意自己拿钱出来,带着田产一起投靠等等。
这一项规定很大程度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发生的情况。
在洪武年间,还可以依靠刑法来遏制,但到了洪武年之后,渐渐就有点失控的状况了。
不仅如此,老百姓都投靠了有权有势的勋贵之后,他们那一份的税务也不用去交了,倒不是他们不花钱了。
而是地都没了,钱都给主子拿去了!
国家的税收可不就是越来越少了吗!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收到的税,甚至都不如江南首富半年赚的钱。
这样的国家,那可真是烂到骨子里去了。
不过眼下这种情况很快就要进行大的改观了,先不说关税带来的额外收入,就算是有关于官绅不纳税这个体系,朱元璋最近也在认真的考虑了。
因为朱启详细陈述了官绅不纳税的弊端,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至于说解决的方法,一条鞭法是入门级别,而雍正的摊丁入亩则是根本解决。
顺带一提,这摊丁入亩其实也是一条鞭法的升级版。
如果明朝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那么快被废除的话,也不会逊色于摊丁入亩的。
方法都已经给朱元璋了,至于朱元璋什么时候用这样的方法,那就是他的事情了,不过朱启听说已经有地方在进行秘密的实验和探索了。
而朱元璋之所以不将摊丁入亩,直接拿出来用。
朱启想来想去,可能还是因为淮西勋贵集团势力实在是太大了。
这摊丁入亩直接拿出来的话,损害最大的可不就是淮西勋贵集团吗,他们还不得集体炸锅啊?
这北元还没有被灭亡呢,朱元璋还需要这些淮西勋贵们帮自己卖命,自然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好时机。
估摸着等着北元灭亡之后,这些淮西勋贵们,朱元璋一定会一个个的去挨个收拾。
而收拾好他们以后,这摊丁入亩问世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相信在关税和摊丁入亩两道保险的加持之下,未来大明的税收一定不会少到哪里去的。
而在辽东这块土地上,很快就被朱启召集了上百名的工匠还有近千名的民夫。
不过现在还是夏天,正是辽东种田的好时机,自然不会选择这个时间点来动工,建什么学校的。
人都找好了,只要等农忙之后,就会开始在辽东建造学校。
而朱启趁着这个时候开始在辽阳附近选择合适的地址。
至于土地的问题,也是很好解决的,这辽东的土地还是很广阔的,人口本来就不多。
目前情况下,适合种植的土地也并不是很广,有大片大片的荒地都可以用来盖学校。
朱启圈了一大片地之后,跟官府通报了一下,获得批准,也就在程序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接下来就是等着农民百姓们农忙之后,建造学校,然后招收学员,开始新式学堂的教育了。
而就在朱启谋划着未来新式学堂建立的蓝图,还有自己在辽东如何发展势力,和种田的未来企划的时候。
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也从天津卫那边传了过来。
原先已经被撤职的王传奇,此时已经带着他的船队从外面回来了。
在历经了将近两年的探险之后,王传奇成功地抵达了美洲,不仅如此,还不负众望的在美洲找到了捉起想要的种子。
玉米,土豆和地瓜!
这三个可是传说中的文明三宝啊!
想要种田,那绝对离不掉,玉米土豆和地瓜。
虽然说可能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清朝时候,人口大爆炸就离不开这三种作物传入中国。
至于有人说明朝时候也有玉米和土豆之类的种子,为什么明朝人口不爆炸?
那当然是因为明朝末年传入这些种子,那时候官府哪有心思来推广?
有跟去推广,那绝对是两码事,唐朝的时候就有棉花的种子,但你看过官府去推广吗?
棉花真正普及,还是在朱元璋的手里才真正普及开来的。
就比如现在各个地方的官府,都在鼓励农民去种植棉花。
而官府这边会兜底收买,朱元璋之所以普及棉花,也是为了对北元作战所需。
毕竟北方天气寒冷,兵士们前往北方作战,那御寒的衣服肯定是少不了的,棉花作为御寒的最佳选择,朱元璋自然会鼓励大范围种植的。
朱启虽然还没有见到王传奇,但看到王传奇送过来的信件,那是激动的浑身发抖。
王传奇啊,你这可是给我立了一个大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