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讨价还价!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虎贲营的事毕后,接下来就是兵部、刑部联合下发的海捕文书。朝廷关于“逃兵”的定义太过生武断,太子废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有把这股风掰回来。
今儿,他必须趁着皇帝开恩,把这个事儿说一说。李贤与他们是同袍,在战场上同生共死,下了战场也不能只顾自扫门前雪,这有违他作人的根本。
“既然父皇说了,那儿臣就都斗胆一言。儿臣以为,朝廷对于所谓的逃兵,处置的有些一概而论了。”
“如果可以,儿臣希望兵部、刑部,可以进行复议,征求各部将校的意见,酌情划定人员。”
恩,沉吟了一声,李治先是看了一眼李弘,随后抬了抬手,示意李贤继续。虽然他不明白,李贤为什么要把老生常谈的问题翻出来,可其认真的样子,好像真的有隐情。
见皇帝允准,李贤起身详细阐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几十万大军形形色色,有些懦夫也在情理之中,朝廷依礼依法抓人,军中的将校,自然没话可说。
可这种涉及到掉脑袋的事,是不是不能一概而论。堂官们是省心了,要么得功受赏,要么以逃兵论之,他们可不管这单子里到底有多少冤死鬼。或者说,根本就不关心,反正他们没有切肤之痛。
而唐承古制,评定战功的标准是首掳律,将校们能得到多少赏赐,完全取决与此。这是保障军队战力的基础,没有错,李贤也不觉得有什么错。
可战争,是有很多非战斗减员的,疾病、恶劣的天气及地理环境,都有可能造成数量不等的。人死了,战功也无法评定,他们家属,既得不到税赋上的照顾,更有可能背上逃兵家眷的罪名,这个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以辽东之战为例,苦寒之地,冻死冻伤都是寻常之事。作战时,每一场战役,都有将士掉进雪坑,或堕入山涧尸骨无存。难道这也算逃兵?要连坐他们的家眷?
李贤在辽东鏖战两年,一直都在第一线,大小数百场战斗,对于这场战役的始末,他是再清楚不过了。无论战事多么激励,唐军是否处于优势,他们从来不曾畏怯。
是,有的士卒,没有作战经验,战斗白热化的时候,开了小差,躲了起来,或者干脆躺在地上装死。对于这样的士卒,司空在前线已经酌情处理过了,为什么回朝之后还要处置?
兵部,刑部的那些老爷们图省事,把战场失踪、病故等非战斗减员,统统划入了逃兵了序列。不仅夺了他们的军籍,更是祸及了他们的家眷,高额的罚铜及末籍,已经把人逼到死路。
“儿臣知道,自古以来军功都是最夺人眼球的,一些文官也好,吃不着葡萄的武将也罢,都难免心生嫉妒。”
“他们弄不倒司空,也改变不了“灭国之功”这铁一样的事实,转身就在士卒身上做文章,这是不是有些不要无耻了。”
“儿臣明白,这是朝臣之间的争斗,政治,从来都是没有对错,只有胜负。他们想要的(将门统帅博弈)不能拿朝廷的威信及士卒的脑袋顶着。”
这个话,敢明着当皇帝面挑出来的不多,而且也是一等一的大实话。官场就是如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李贤相信,刘仁轨、许敬宗、郝处俊等宰相,对此都心知肚明,他们为什么不说?就是因为他们有私心,并不是全身心的效忠君父,更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都压上。
“于儿臣而言,陛下即是君,也是父;而那些所谓的逃兵中的无辜者,都是儿臣的浴血同袍。”
“所以,于公于次,儿臣都要说。况且,永徽初年,睦州叛乱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前车之鉴,犹言在耳,不得不查啊!”
李贤这话说完,太子弘立刻起身附议,一些朝廷的属员利用东征军务,在朝中排除异己,打压同僚,迫害无辜将士。
是,看起来是小事,朝廷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是真的大公无私。可实际上,却是党争的先兆,皇帝要是放任自流,国家的危难,怕是就要从此开始了。
李弘、李贤的话,可是把李显哥俩看懵了,他们的小眼睛中充满了小星星。同时也羡慕两位兄长的强大,敢当面锣、对面鼓的与父皇讨教还价,太强大了。
见皇帝没有厌烦之意,在两位弟弟崇拜的目光中,李贤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详细的阐述了两汉皇权衰落及党争之害。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家不能重蹈刘家的覆辙。
说的再自私一点,这天下是李家的,百姓才是社稷稳固之本,官吏不过皇室统御天下的“杂役”,要是任由杂役祸乱了天下,那死了才没脸去见祖宗。
在保障皇室绝对处于优势的前提下,怎么维护好军心,民情显然才是最主要的。至于官员、世家等,无足轻重,就像太宗皇帝重修《氏族志》,重新划分等级是一个道理。
“世家们常挂在嘴边,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
“儿臣要说,如果大唐的社稷不在了,那儿臣不在乎亲自率军一举将他们彻底荡平。”
说这话的时候,李贤的声音阴冷无比,浑身上下杀气弥漫。从其眼神中透露的杀气,及他在辽东一战中的所作所为,李治毫不怀疑他是认真的。
为了保太子,他可以逆龙鳞;为了保同袍,他可以牺牲苦战搏来的战功;为了“公道”,他义无反顾的击杀贺兰敏之。李治发现,他好像并不了解这个儿子,或许从未了解过。
不由让他想起李勣这老狐狸说的话:雍王贤,临戎却敌,刚毅勇烈,敬慕贤士,不以地势凌人,宗室中唯其可当军国之重。本巨鲲之属,无奈困于浅潭,徒之奈何!
李勣为什么有这么感慨,那是因为在辽东的两年,他亲眼见证了李贤所作所为。其言其行,一心为公,且对太子忠心耿耿。
“生在这么个家,不想着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去,好儿子!”
“争帅之事,朕心中有数,而且也有了合适的人选。对朕来说.......”
对李治来说,宽恕那些“逃兵”不难,一道圣旨就解决了,压制朝中暗自结成的党派也是轻而易举。
他高兴的是,李贤兄弟二人,能在这个年纪,就领会到兄弟齐心,一致对外的含义。
这对于天家来说,是个福气,要是在贞观朝,他的几位兄长也明白这个道理,皇室的内耗也不会如此严重。什么千年世家,早就踩在脚底下了。
“可朕不是一家一姓的天子,大唐与功臣世家共天下,朕也不能完全一点都不顾忌。”
“吐蕃使者提出在上元节打一场马球,如果你们兄弟能为朝廷挣得脸面,朕也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下旨重新鉴别。”
“那些逃兵及家眷的性命,你们兄弟在朝中的话语权,全看这场马球了,朕把选择的权力交到你们自己手中。”
虎贲营的事毕后,接下来就是兵部、刑部联合下发的海捕文书。朝廷关于“逃兵”的定义太过生武断,太子废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有把这股风掰回来。
今儿,他必须趁着皇帝开恩,把这个事儿说一说。李贤与他们是同袍,在战场上同生共死,下了战场也不能只顾自扫门前雪,这有违他作人的根本。
“既然父皇说了,那儿臣就都斗胆一言。儿臣以为,朝廷对于所谓的逃兵,处置的有些一概而论了。”
“如果可以,儿臣希望兵部、刑部,可以进行复议,征求各部将校的意见,酌情划定人员。”
恩,沉吟了一声,李治先是看了一眼李弘,随后抬了抬手,示意李贤继续。虽然他不明白,李贤为什么要把老生常谈的问题翻出来,可其认真的样子,好像真的有隐情。
见皇帝允准,李贤起身详细阐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几十万大军形形色色,有些懦夫也在情理之中,朝廷依礼依法抓人,军中的将校,自然没话可说。
可这种涉及到掉脑袋的事,是不是不能一概而论。堂官们是省心了,要么得功受赏,要么以逃兵论之,他们可不管这单子里到底有多少冤死鬼。或者说,根本就不关心,反正他们没有切肤之痛。
而唐承古制,评定战功的标准是首掳律,将校们能得到多少赏赐,完全取决与此。这是保障军队战力的基础,没有错,李贤也不觉得有什么错。
可战争,是有很多非战斗减员的,疾病、恶劣的天气及地理环境,都有可能造成数量不等的。人死了,战功也无法评定,他们家属,既得不到税赋上的照顾,更有可能背上逃兵家眷的罪名,这个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以辽东之战为例,苦寒之地,冻死冻伤都是寻常之事。作战时,每一场战役,都有将士掉进雪坑,或堕入山涧尸骨无存。难道这也算逃兵?要连坐他们的家眷?
李贤在辽东鏖战两年,一直都在第一线,大小数百场战斗,对于这场战役的始末,他是再清楚不过了。无论战事多么激励,唐军是否处于优势,他们从来不曾畏怯。
是,有的士卒,没有作战经验,战斗白热化的时候,开了小差,躲了起来,或者干脆躺在地上装死。对于这样的士卒,司空在前线已经酌情处理过了,为什么回朝之后还要处置?
兵部,刑部的那些老爷们图省事,把战场失踪、病故等非战斗减员,统统划入了逃兵了序列。不仅夺了他们的军籍,更是祸及了他们的家眷,高额的罚铜及末籍,已经把人逼到死路。
“儿臣知道,自古以来军功都是最夺人眼球的,一些文官也好,吃不着葡萄的武将也罢,都难免心生嫉妒。”
“他们弄不倒司空,也改变不了“灭国之功”这铁一样的事实,转身就在士卒身上做文章,这是不是有些不要无耻了。”
“儿臣明白,这是朝臣之间的争斗,政治,从来都是没有对错,只有胜负。他们想要的(将门统帅博弈)不能拿朝廷的威信及士卒的脑袋顶着。”
这个话,敢明着当皇帝面挑出来的不多,而且也是一等一的大实话。官场就是如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李贤相信,刘仁轨、许敬宗、郝处俊等宰相,对此都心知肚明,他们为什么不说?就是因为他们有私心,并不是全身心的效忠君父,更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都压上。
“于儿臣而言,陛下即是君,也是父;而那些所谓的逃兵中的无辜者,都是儿臣的浴血同袍。”
“所以,于公于次,儿臣都要说。况且,永徽初年,睦州叛乱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前车之鉴,犹言在耳,不得不查啊!”
李贤这话说完,太子弘立刻起身附议,一些朝廷的属员利用东征军务,在朝中排除异己,打压同僚,迫害无辜将士。
是,看起来是小事,朝廷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是真的大公无私。可实际上,却是党争的先兆,皇帝要是放任自流,国家的危难,怕是就要从此开始了。
李弘、李贤的话,可是把李显哥俩看懵了,他们的小眼睛中充满了小星星。同时也羡慕两位兄长的强大,敢当面锣、对面鼓的与父皇讨教还价,太强大了。
见皇帝没有厌烦之意,在两位弟弟崇拜的目光中,李贤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详细的阐述了两汉皇权衰落及党争之害。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家不能重蹈刘家的覆辙。
说的再自私一点,这天下是李家的,百姓才是社稷稳固之本,官吏不过皇室统御天下的“杂役”,要是任由杂役祸乱了天下,那死了才没脸去见祖宗。
在保障皇室绝对处于优势的前提下,怎么维护好军心,民情显然才是最主要的。至于官员、世家等,无足轻重,就像太宗皇帝重修《氏族志》,重新划分等级是一个道理。
“世家们常挂在嘴边,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
“儿臣要说,如果大唐的社稷不在了,那儿臣不在乎亲自率军一举将他们彻底荡平。”
说这话的时候,李贤的声音阴冷无比,浑身上下杀气弥漫。从其眼神中透露的杀气,及他在辽东一战中的所作所为,李治毫不怀疑他是认真的。
为了保太子,他可以逆龙鳞;为了保同袍,他可以牺牲苦战搏来的战功;为了“公道”,他义无反顾的击杀贺兰敏之。李治发现,他好像并不了解这个儿子,或许从未了解过。
不由让他想起李勣这老狐狸说的话:雍王贤,临戎却敌,刚毅勇烈,敬慕贤士,不以地势凌人,宗室中唯其可当军国之重。本巨鲲之属,无奈困于浅潭,徒之奈何!
李勣为什么有这么感慨,那是因为在辽东的两年,他亲眼见证了李贤所作所为。其言其行,一心为公,且对太子忠心耿耿。
“生在这么个家,不想着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去,好儿子!”
“争帅之事,朕心中有数,而且也有了合适的人选。对朕来说.......”
对李治来说,宽恕那些“逃兵”不难,一道圣旨就解决了,压制朝中暗自结成的党派也是轻而易举。
他高兴的是,李贤兄弟二人,能在这个年纪,就领会到兄弟齐心,一致对外的含义。
这对于天家来说,是个福气,要是在贞观朝,他的几位兄长也明白这个道理,皇室的内耗也不会如此严重。什么千年世家,早就踩在脚底下了。
“可朕不是一家一姓的天子,大唐与功臣世家共天下,朕也不能完全一点都不顾忌。”
“吐蕃使者提出在上元节打一场马球,如果你们兄弟能为朝廷挣得脸面,朕也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下旨重新鉴别。”
“那些逃兵及家眷的性命,你们兄弟在朝中的话语权,全看这场马球了,朕把选择的权力交到你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