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揭开真相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天翼小说网 www.ty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棣似乎察觉到了姚广孝话里有话。
于是朱棣凝视着姚广孝,神色也变得认真起来,道:“怎么?姚师傅有什么话,但言无妨。”
姚广孝露出一丝微笑,道:“臣年纪大了,俗事中的事,已不甚关心。只是陛下信重,委以重任,臣只好勉强用这无用之躯,尽力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姚广孝顿了顿,又道:“奏疏之中的事,臣大略看过,无非是上元县的百姓,状告张安世,而县令也为此将这些罪状,呈报应天府,应天府上奏至御前。只是臣在想,这其中所奏,陛下为何相信呢?”
这一句话,却让朱棣恍然!
朱棣想了想,便道:“朕担心张安世毕竟没有镇守的经验,栖霞渡口虽小,却是通衢之地,他又要教授人读书,又要镇守,出现差池,朕其实并不责怪,只是杀戮百姓,欺凌弱小此等事,太耸人听闻了。”
朱棣继续凝视着姚广孝,脸色变得越加凝重起来:“姚师傅总说朕乃仁厚之人,这些话,朕可没有听进去,朕自成年,便随我大明军马东征西讨,手上不知染了多少鲜血,慈不掌兵,朕刀下不知多少敌人的鲜血。只是……百姓何辜,欺凌弱小,此等事,便是朕听了都震惊不已。”
朱棣背着手,叹口气,接着道:“想那些鞑子,当初入主中原之地,武力何等昌盛,可他们在中原之地,不过区区数十年,便遍地烽火,太祖高皇帝人等,振臂一呼,但凡举旗讨伐暴元的,天下人无响应,那当初威震的鞑子骑兵,短短十数年,便被清除了个干干净净。”
“姚师傅啊,朕今日兵盛,能盛得过当初征伐四方的鞑子吗?他们之所以败亡,便是视民为草芥,肆意杀戮的结果。”
朱棣叹息,显得忧心忡忡,口里接着道:“所以太祖高皇帝,处处都说勿伤百姓,对害民之人,历来施以极刑,这刑法之严厉,前所未有。我等儿孙,怎可不能体会太祖高皇帝的心思?”
“朕不在乎杀人,朕所在乎的,是欺凌妇孺,肆意杀戮百姓,倘视百姓为猪狗,朕在这紫禁城中,又如何安心?”
姚广孝轻轻点头,叹道:“这便是陛下的大仁。”
朱棣顿时鼓起了眼睛:“朕说了这么多,不是想听你这秃驴说这些的。”
姚广孝笑了笑,陛下骂人的话,其实不算啥,他习惯了。
“可是陛下是否想过一件事,太祖高皇帝还说过一句话,皇帝应当明察秋毫,这样才可以分辨忠奸。”
朱棣感觉到姚广孝话里又有话,便直直地看着姚广孝道:“那么姚师傅的意思是?”
姚广孝平静地道:“上元县乃天子脚下,陛下只需派一緹骑,一看便知。”
朱棣不由挑眉道:“你的意思是要彻查吗?”
姚广孝微笑道:“这要看怎么查了,其实……陛下委任任何人去查,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朱棣眼眸阖起来,很认真地思索起来,这一句话真的是正中了要害啊!
沉吟了片刻之后,朱棣笑起来,眼中看着窗外,似乎视线变得遥远起来,带着几分感慨道:“姚师傅可还记得当初靖难的时候吗?朕临战阵,往往轻骑而出,亲自侦查敌营,所谓知己知彼,这才能真实的了解南军的实情,于是排兵布阵,往往以少敌多。”
姚广孝躬身道:“陛下凡事亲力亲为,靖难能够成功,离不开陛下一探南军虚实的功劳。”
朱棣笑着道:“只有自己亲眼见过,方才知晓实情,也可找到南军的薄弱之处,只需调集精兵,对此处穷追猛打,南军必溃。今日朕就索性去一探究竟。”
姚广孝道:“陛下可否容臣同往呢?”
朱棣等他一眼道:“和尚当然也要去,只是……需穿回你的僧衣。”
姚广孝微笑。
其实姚广孝之所以能成为朱棣身边的第一谋臣,绝不只是他每天劝说朱棣造反这样简单。
很多事,姚广孝其实都不会轻易地为朱棣下结论,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步步地引导朱棣。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当初这个朱元璋的四子,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极有主见,这样的人是天生的统帅,你去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又当怎么做,他未必能对你言听计从。
可如果你告诉他,陛下何不亲眼去见一见,那么……许多事反而朱棣会慢慢地步入姚广孝所想要得到的结果了。
这世上有许多自诩聪明的人,总是好为人师,每日在别人身上念念叨叨,似乎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一般,可实际上,往往这样的人,恰恰在现实生活中最是可恨的。
姚广孝能活这么长,而且在朱棣身边,一直恩荣不减,对他礼遇有加,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朱棣是个说做就做的人,当下,朱棣便带着七八个便衣禁卫出发,姚广孝与亦失哈尾从。
出了紫禁城,朱棣本是想往夫子庙渡口登船。
只是此时已是寒冬,天上飘着雪絮,朱棣索性骑马而行。
往栖霞方向,需从定东门出城。一路疾驰,又需绕行钟山山麓。
此时,雪絮乱舞,骑马时,雪絮便凝结在了朱棣面上,结了霜一般,带着丝丝寒气。
这样的天气,实在寒冷,连朱棣这久在北平,甚至深入大漠之人,都不免沿途抱怨着:“这南京的冬日,寒冷竟不在北平之下,他娘的。”
姚广孝倒是习惯了严寒酷暑,只沉默不言地骑马跟着朱棣。
寒风入体,于是朱棣终究放慢了马的速度,徐徐而行。
大概是有点百无聊赖,朱棣看了一眼跟上来的姚广孝,突然道:“建文那个小子,在你那儿如何?”
姚广孝眼眸只看着前方,淡然地道:“只修行佛法,无问外事。”
朱棣若有所思,又道:“他真的灰心意冷了吗?”
姚广孝道:“陛下,到了这样的境地,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朱棣点了点头,随即就道:“嗯,朕要的,也只是他的态度。”
顿了顿,朱棣接着道:“他若能安分守己,朕自然懒得诛杀他。你回去时告诉他,教他注意身子吧。”
姚广孝道:”佛门之中,每日清心寡欲,可能更长寿一些。“
朱棣听罢,大笑起来,道:“若要清心寡欲,才能多活几日,那又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早死了干净。你们这些秃驴,朕看不懂。”
姚广孝:“……”
朱棣此时看了姚广孝一眼,脸上似乎闪过了一丝尴尬,连忙又道:“姚师傅,朕说的秃驴里,你可以例外,不必放在心上。”
姚广孝微微一笑道:“臣知道。”
沿着钟山骑行时,山麓绵长,不远处,又可见鸡鸣寺和玄武湖。
那鸡鸣寺古已有之,此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下令重建寺院,扩大规模,并御题“鸡鸣寺”。后经不断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千余亩,殿堂楼阁、台舍房宇达三十余座,乃南京第一大寺。
朱棣眺望着远处的寺庙,忍不住道:“都说佛家普度众生,却受朝廷和百姓香油供养,和尚们都不事生产,那么这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姚广孝却是直接道:“因为朝廷需要它。”
朱棣听罢,不禁失笑:“是啊,士农工商、僧俗百姓,总不免有人拿此慰藉,就说皇后吧,她便对此深信不疑,只要不祸乱国家,即可。”
又行十数里,那钟山山麓只剩雪絮中的山峦起伏的影子。
朱棣便问随来的一护卫:“还有多久可至栖霞渡口?”
护卫道:“陛下,再行五六里即可到了。”
朱棣听罢,眼眸微微一张,振奋精神,当下加快策马,只是他虽穿的厚实,却已经在马上冷得哆嗦,口里不停地吐着白气。
此时,他忍不住又骂道:“北方穿厚实一些,总还暖和,这南京穿的再厚实,还总觉得寒气无孔不入,真他娘的……”
他一路抱怨,想到了北平时,突而有几分颓唐。
又走了五六里之后,有护卫手指着前方道:“陛下,前头应该就是栖霞渡口了,那儿有一处村落。”
果然……若是远眺,可见那长江之水滔滔而下,隐隐可见渡口就在不远。至于那村落,却就在眼前了。
无数的雪絮拍打着朱棣的面庞上,看着不远处的景物,他僵硬的脸上,才见一些笑容。
朱棣显出了几分着急,道:“走,去瞧瞧去。”
当下,与众人至村前。
看这村落,也只有百来户,居中有一处砖瓦房显得格外瞩目,其余的就尽都是泥糊的茅屋,萧条而阴沉。
此时天寒地冻,外头几乎不见人烟,又恰在正午时,只寥寥一些炊烟升起。
所有屋子的屋脊上,都盖了一层薄薄的积雪。
朱棣见状,不由得皱眉起来。
百姓困苦,其实他比任何人心里都清楚,朱棣并非是一个只在紫禁城里不知民间疾苦之人。
可这等萧索,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
要知道,这里距离繁华的南京城,也不过二十里地罢了。
何况此地土地肥沃,富庶已在天下州府之上了。
倒也没有过多的犹豫,当下他下了马,踩着薄薄的积雪,徐步走了进去。
似乎因有陌生人来,有人听到了外头的动静,自茅屋里出来,却是手足无措地观望着。
朱棣便见一老妪,正拉着自己的孙儿出来,又紧着想将门合上。
朱棣挺着肚腩,急忙朝那老妪走过去,边道:“莫要走,俺们途径此地,迄今肚子空空如也,俺给你们钱,给俺将就做一些饭吃。”
那老妪踟蹰,她的孙儿便好奇地打量着朱棣,似乎像朱棣这一行穿着锦衣,还有马匹的人,极少能见着。
此时,朱棣已至那老妪的门前了。
老妪便慌忙行礼,带着几分怯生道:“俺……俺们这儿的饭菜,怕不合贵人的口味。”
朱棣爽朗一笑道:“只求果腹而已。”
说罢,便朝亦失哈使了个眼色。
那亦失哈会意,连忙取了碎银给那老妪。
老妪见了,手都在哆嗦,忙是千恩万谢,将门张开,迎朱棣等人进屋。
“这该死的雪。”进了屋子,朱棣拍打着身上覆盖的一层薄雪,一面打量这屋子里头的境况。
却见这屋舍里头甚是简陋,所谓的床铺,也不过是一些稻草杆子铺设在靠泥墙的位置上而已。
这不大的屋子里,既是睡觉休息的所在,又是吃饭用餐的地方,只一张缺了脚的桌子,四张长条凳。
除此之外,便是靠着另一边的泥墙了,至于一些瓦罐之类的东西,则放在另一角落。
那老妪随即便开始给灶台生火。
其实正午的时候,寻常百姓一般是不生火烧饭的,寻常古人只吃早晚两餐,只有贵人才能一日三餐甚至四餐。
当下,那灶头的火烧起来,屋子渐渐暖和起来。
这时,朱棣才发现老妪脚下竟是赤足而行。
要知道,此时连他也不禁不寒而栗,这样的天气,赤足行走,却不知如何熬得住。
倒是那小孩儿,勉强穿了一双不甚合脚的草鞋,只是这草鞋里头,还垫了一些稻草杆子,也不知是否有取暖的作用。
二人的衣衫都很是残破,看这花色衣料,朱棣只依稀记得,像是洪武十年左右时比较流行的。
大明定鼎天下之前,对衣物没有什么规定,等到朱元璋开国,直到洪武十年左右开始下旨区分士农工商的衣料和花色,比如商贾,不允许穿绸缎等等,便是布料的颜色,也有一些区别。
而老妪身上所穿的……显是在洪武之前,那洗的老旧的布料早已破烂不堪了,至少也有二十年以上的光景。
朱棣见此,不禁唏嘘,便与姚广孝至这长条凳上坐下,那老妪去筛了几碗烧出的热水来,送给他们吃。
朱棣哪里吃的下,随口道:“男人去哪里啦?”
那老妪用南京土音含糊不清地道:“修河去了,去年开始便是修河,今年徭役,男丁都需去一个月。”
“你男人也要去?”
“自是要去的。”老妪在灶台上张罗,一面回答:“只要成男都需去。”
朱棣听罢,不由皱眉,他见这老妪只怕岁数也不小了,她的儿子去倒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她男人这样的年龄,至少太祖高皇帝时就已经做过规定。
不过朱棣没有露出什么声色,只又随口道:“这样也好,至少去了河堤,总还有两口饭吃,今年冬天格外的寒,农闲下来,总不至没有活计。”
那老妪奇怪地看了朱棣一眼,又连忙移开目光,接着道:“河堤那儿,可不给饭,需自己带干粮。”
朱棣:“……”
朱棣这时下意识古怪地看了姚广孝一眼。
姚广孝只笑笑,并没有说话。
他历来只是旁观者,从不多事,至于陛下如何想,那是陛下的事。
顷刻功夫,朱棣继续打量这里,似还想多问什么,却又沉思着什么,却缄口不言。
等那老妪终于端了吃食来。
热腾腾的吃食摆在朱棣的面前。
一个禁卫却是勃然大怒,冷声喝道:“你这老妇好不晓事,我等给你这么多银子,你却只张罗这个给我家主人吃?”
原来这所谓的吃食,竟只是掺杂着黄米和碎米的粥,粥水稀得可见碗底。
这哪里是人吃的,这分明是畜生吃的。
朱棣也脸上也不自觉地带出了点怒色,只觉着这老妪有些奸猾。
老妪骇然,脸色白了一下,连忙低垂着头,期期艾艾地道:“不……不敢呢,不敢的……家里……家里就只有这些吃食了,平日里也都舍不得吃……”
那护卫不信,便去掀开这老妪家中的米缸。
往里一瞧,却是沉默了。
朱棣见那护卫脸色古怪,便起身上前去,却见那米缸里……倒还有一些米,大抵也就是半升上下,多是黄米和碎米掺杂一起。
再见其他的坛罐里,也是空空如也。
朱棣顿时破防。
“尔等就靠这些为食?”
“这已是好的了。”老妪怯生生地道。
“你们耕种的粮呢?”
“交了赋税,还要还一些粮,再有……便是男人们上工,需得背一些粮去,还有佃租,也去了大半。”
“这年关将近,米已没了,你们怎么过?”朱棣越听越觉得震惊。
“怕……怕还要去告贷……黄老爷家那儿……”
朱棣惊讶地道:“他舍得借?”
“借一斗,来年还三斗,他们肯借的。”
朱棣深呼吸:“那来年怎么办?”
老妪惊慌失措。
其实她根本已经没办法想来年的事了。
可此时被这么直面的问到,她终究想了想道:“孙儿大了,可以给黄老爷放牛,再大一些,有了力气……除了徭役,便可多租几亩地。”
朱棣忍不住笑了,道:“只这些东西,可如何吃?”
老妪只觉得朱棣等人在责怪自己提供的伙食,忙道:“能吃的,能吃的……要不……要不,贱妇去借一升白米来,总……总不教贵人责骂。”
朱棣一时不知该怎么说好。
倒见那老妪的孙儿,却是死死地盯着桌上的黄米稀粥,吞咽着口水。
朱棣便朝那孩子道:“你吃。”
那老妪的孙儿大概是真的饿极,听到朱棣的话,就好像饿狼一般,一下子扑了上去,竟也顾不得烫嘴,呼噜噜便开始吃粥。
吃的很香甜,这一下子,朱棣信了,眼前这可能是老妪竭尽所能地提供了他们的伙食。
只怕即便这样的餐食,在他家孩子的眼里,也已是极丰盛了。
朱棣愁眉不展,虽是饿了,可此时他一丁点东西也吃不下,只是叹了口气,心里唏嘘着,便对左右道:“再取一些银子给她。”
亦失哈上前,又掏出一块碎银。
那老妪不敢去接。
朱棣倒是怒了,大骂道:“全给她!”
亦失哈吓得打了个哆嗦,忙将随身带的碎银统统塞给了老妪。
朱棣的脸色阴沉,不等那老妪继续称谢,便道:“你们这儿……似你这样的……有几家?”
老妪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双手捧着,心里害怕,哆哆嗦嗦地道:“我家有两个男人,已算不错了,附近邻舍,有的只有一个男丁,隔……隔壁的人家,去岁男人因偷吃了黄老爷家的粮,被打死了……今年他们怕熬不过去……”
朱棣深吸一口气,道:“官府不周济?”
“周济……周济的……”
朱棣心里稍安:“这样的天气,寒冬腊月,官府该想办法颁发一些薪柴和米面,教大家共度时艰了。”
老妪却道:“周济的是黄家老爷……黄老爷是秀才,能和上头的老爷说上话……”
朱棣:“……”
朱棣再没有说什么了,他怕再说下去,自己会把这泥巴糊的茅屋给拆了。
便气冲冲地走了出去。
这一出去,却不知是不是因为他方才的声音太大了,以至于扰了邻舍。
朱棣眼看这满目疮痍,却突然有一种很无力的感觉。
他能周济这个老妪,可千千万万,甚至是十万百万的老妪呢?
一时之间,满胸膛的豪情壮志和踌躇志满,瞬间消散了干净。
远处,只见那青砖所建的大宅占地颇大。
随即,便传出几声狗吠声。
朱棣远远眺望,却见宅里出来几个汉子,牵着狼犬。那狼犬个头不小,毛色发亮,为首一个穿着绸缎衣的汉子,手里捏着一块肉,笑嘻嘻地朝那狼犬抛去。
狼犬见状,呜嗷一声,便箭步疾冲将肉刁起,一口吞下。
其他几个拥簇着绸缎衣的闲汉抱着手,俱都发出笑声。
那绸缎衣服之人,便也大笑。
朱棣是极喜欢狼犬的,今日见状,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前头那绸缎衣的人,此时已领着人,大摇大摆地过来,这人笑着道:“听闻庄子里来了生人,想来便是足下人等了,我见足下人等不凡,何不到宅里坐一坐。”
说罢,这人居然彬彬有礼地朝朱棣作揖行礼。
朱棣皱眉。
其实对方显然也是有眼色的人,只看朱棣的装束,能穿绸缎衣,那么就绝不是寻常的百姓,也断不会是商贾,在此时,商贾们还没胆子大到穿绫罗绸缎,毕竟洪武年间距离这时还不久呢。
朱棣便道:“你是何人?”
“区区末学后进黄仁义。”这人语气带着谦虚,行礼如仪:“就是本乡人。”
朱棣道:“你便是那黄老爷?”
黄仁义微笑着道:“这都是本乡的人抬爱罢了,末学后进世代久居于此,平日里有一些善举,因而颇受抬爱,这里天冷,还是进宅子烤一烤火吧。”
朱棣听罢,却没有动,而是死死地盯着黄仁义,道:“是啊,这儿天冷得很。”
黄仁义则依旧笑吟吟的样子。
他是个很会做人的人,礼数很周到。
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前提是站在他面前的是‘人’。
在他看来,朱棣这样的人,不是哪个宦官之后,就应该是个秀才和举人,此番人家路过,他顺道结交,将来总有用处。
朱棣突然猛地虎目一张,厉声道:“谁抬爱你?”
黄仁义一愣,他不理解朱棣的意思。
只是黄仁义的脸却微微拉了下来。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他看来,自己已算是周到,可对方如此无礼,便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于是他立即变了脸,面容逐渐阴沉,冷眼讥讽道:“我瞧得上你,敬酒你不吃,你还要吃罚酒吗?”
朱棣顿时有满腔愤怒,顿时抬起一脚,便朝那黄仁义的肚中踹去。
这一脚实在太快了。
黄仁义猝不及防,轰隆一下,他整个人身子被踹翻,顿觉得五脏六腑似移位一般,一屁股跌坐在地。
他发出一声哀嚎,疼的捂着肚子,口里大呼:“来……来人……给我打。不必……不必怕,我们自有上头的父母官撑腰,今日是他先行挑衅,便是打死他,也自有人给我们做主……”
他说到这里,喉头一甜,一口血喷出来。
朱棣听到对方有父母官撑腰,心里已愤慨到了极点。
朱棣口里禁不住喃喃轻声道:“张安世……你辜负了朕的厚望啊。”
姚广孝只在朱棣身后,纹丝不动,只是此时,他能理解朱棣的感受。
自古以来,所谓德才兼备,德在才先,这句话绝不是虚言,或许有些人,对此颇为反感,认为才能远比德行更重要。
却殊不知,德行才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倘若一人有天大的才干,这样的人能力越大,可能对整个天下的危害也就越大。
历朝历代祸国殃民之人,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
因此,自古以来,一个人的道德感永远都比才能重要的多。宁可用的是一个庸人,也决不能用一个能力出众,实际上却毫无道德廉耻之人。
陛下此番感慨,显然是对某些事大失所望,一个自己如此看重之人,却发现……根本无法去引以为左膀右臂,本身就是一件无比遗憾的事。
而此时,那黄仁义身边的仆从见状,也大惊,有人放开了狼犬,朝朱棣方向指了指。
那狼犬狂吠,竟朝朱棣扑来。
禁卫们虽早有戒备,可那狼犬扑来的极快,一下子便跳跃至朱棣的面前。
却见朱棣深吸一口气。
猛地一拳下去。
狼犬快,朱棣更快。
这一拳直中狼犬脑袋。
呜嗷一声……
狼犬翻滚落地,随即四肢开始摇摇晃晃,又呜嗷了一声,竟一头栽倒。
朱棣已走上前,一步步走至黄仁义的身边。
黄仁义翻滚在泥地里,却见朱棣抬起一条腿,而后抵住了黄仁义的肩窝,这巨大的力量,随即将黄仁义的肩摁在泥地。
黄仁义动弹不得,他口里高呼:“饶命,饶命……”
“饶命?”朱棣脚上的力道,逐渐加重。
黄仁义好像是被人钉死在泥地上一般,只觉得这重若千钧之力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
黄仁义恐惧了,他慌忙道:“饶命,饶命,我只是寻常百姓……不……不要杀我。”
朱棣抿嘴不语。
黄仁义的肩窝却越陷越深,半只胳膊踩入了泥地里。
黄仁义开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他嚎叫着挣扎,可是……肩膀处,似乎开始有骨裂的声音,他惊恐地狂叫:“饶了我吧,饶了我吧,我给你银子……我……我与知县老爷乃是至交好友……你……你……咳咳……咳咳……你若是敢动我一根毫毛,周知县断然饶不了你……”
咔……
朱棣脚上狠狠地用上猛力。
黄仁义的肩骨咔嚓一下,应声而裂。
在古代……这样的重伤,尤其伤到的乃是肩骨,基本上是没有存活的可能了。
黄仁义在地上抽搐,疼的昏死了过去,只是身子还在抽搐着。
朱棣眼眸里猛地掠过了一丝狐疑。
他抬头,看一眼眼前这黄仁义身后的几个仆从。
这些人一看朱棣这么狠,显然此时早已吓得面如土色,竟连一点上去帮忙的勇气都没有。
“方才……方才……他说什么。”朱棣喝问。
这几个仆从早已吓得腿软,纷纷拜倒,磕头如捣蒜:”饶命,饶命。”
朱棣却不理会这些,继续怒声质问道:“方才他说,他和周县令乃是至交好友……是吗?”
一个仆从磕头道:“是,是,是,黄老爷偶尔……要去县里,总会拜访周县令,与周县令谈笑风生。”
朱棣却冷冷道:“这里乃是栖霞渡口,怎的还受那上元县县令管辖?”
仆从们只是磕头如捣蒜。
朱棣大喝:“说。”
一个仆从怯生生地道:“这……这……这儿历来就是上元县管辖呀……您……您说栖霞渡口?栖霞渡口……在隔壁……隔壁……得过了前头一条溪,那儿才是……这儿还是上元县……”
说到这里,这仆从在朱棣的瞪视下已经吓得快哭了,连忙又哀叫着:“饶命啊,饶命啊……”
朱棣:“……”
姚广孝:“……”
方才那口称此处是栖霞渡口的禁卫,身子开始悄然无声地往后移动。
朱棣似乎察觉到了姚广孝话里有话。
于是朱棣凝视着姚广孝,神色也变得认真起来,道:“怎么?姚师傅有什么话,但言无妨。”
姚广孝露出一丝微笑,道:“臣年纪大了,俗事中的事,已不甚关心。只是陛下信重,委以重任,臣只好勉强用这无用之躯,尽力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姚广孝顿了顿,又道:“奏疏之中的事,臣大略看过,无非是上元县的百姓,状告张安世,而县令也为此将这些罪状,呈报应天府,应天府上奏至御前。只是臣在想,这其中所奏,陛下为何相信呢?”
这一句话,却让朱棣恍然!
朱棣想了想,便道:“朕担心张安世毕竟没有镇守的经验,栖霞渡口虽小,却是通衢之地,他又要教授人读书,又要镇守,出现差池,朕其实并不责怪,只是杀戮百姓,欺凌弱小此等事,太耸人听闻了。”
朱棣继续凝视着姚广孝,脸色变得越加凝重起来:“姚师傅总说朕乃仁厚之人,这些话,朕可没有听进去,朕自成年,便随我大明军马东征西讨,手上不知染了多少鲜血,慈不掌兵,朕刀下不知多少敌人的鲜血。只是……百姓何辜,欺凌弱小,此等事,便是朕听了都震惊不已。”
朱棣背着手,叹口气,接着道:“想那些鞑子,当初入主中原之地,武力何等昌盛,可他们在中原之地,不过区区数十年,便遍地烽火,太祖高皇帝人等,振臂一呼,但凡举旗讨伐暴元的,天下人无响应,那当初威震的鞑子骑兵,短短十数年,便被清除了个干干净净。”
“姚师傅啊,朕今日兵盛,能盛得过当初征伐四方的鞑子吗?他们之所以败亡,便是视民为草芥,肆意杀戮的结果。”
朱棣叹息,显得忧心忡忡,口里接着道:“所以太祖高皇帝,处处都说勿伤百姓,对害民之人,历来施以极刑,这刑法之严厉,前所未有。我等儿孙,怎可不能体会太祖高皇帝的心思?”
“朕不在乎杀人,朕所在乎的,是欺凌妇孺,肆意杀戮百姓,倘视百姓为猪狗,朕在这紫禁城中,又如何安心?”
姚广孝轻轻点头,叹道:“这便是陛下的大仁。”
朱棣顿时鼓起了眼睛:“朕说了这么多,不是想听你这秃驴说这些的。”
姚广孝笑了笑,陛下骂人的话,其实不算啥,他习惯了。
“可是陛下是否想过一件事,太祖高皇帝还说过一句话,皇帝应当明察秋毫,这样才可以分辨忠奸。”
朱棣感觉到姚广孝话里又有话,便直直地看着姚广孝道:“那么姚师傅的意思是?”
姚广孝平静地道:“上元县乃天子脚下,陛下只需派一緹骑,一看便知。”
朱棣不由挑眉道:“你的意思是要彻查吗?”
姚广孝微笑道:“这要看怎么查了,其实……陛下委任任何人去查,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朱棣眼眸阖起来,很认真地思索起来,这一句话真的是正中了要害啊!
沉吟了片刻之后,朱棣笑起来,眼中看着窗外,似乎视线变得遥远起来,带着几分感慨道:“姚师傅可还记得当初靖难的时候吗?朕临战阵,往往轻骑而出,亲自侦查敌营,所谓知己知彼,这才能真实的了解南军的实情,于是排兵布阵,往往以少敌多。”
姚广孝躬身道:“陛下凡事亲力亲为,靖难能够成功,离不开陛下一探南军虚实的功劳。”
朱棣笑着道:“只有自己亲眼见过,方才知晓实情,也可找到南军的薄弱之处,只需调集精兵,对此处穷追猛打,南军必溃。今日朕就索性去一探究竟。”
姚广孝道:“陛下可否容臣同往呢?”
朱棣等他一眼道:“和尚当然也要去,只是……需穿回你的僧衣。”
姚广孝微笑。
其实姚广孝之所以能成为朱棣身边的第一谋臣,绝不只是他每天劝说朱棣造反这样简单。
很多事,姚广孝其实都不会轻易地为朱棣下结论,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步步地引导朱棣。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当初这个朱元璋的四子,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极有主见,这样的人是天生的统帅,你去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又当怎么做,他未必能对你言听计从。
可如果你告诉他,陛下何不亲眼去见一见,那么……许多事反而朱棣会慢慢地步入姚广孝所想要得到的结果了。
这世上有许多自诩聪明的人,总是好为人师,每日在别人身上念念叨叨,似乎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一般,可实际上,往往这样的人,恰恰在现实生活中最是可恨的。
姚广孝能活这么长,而且在朱棣身边,一直恩荣不减,对他礼遇有加,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朱棣是个说做就做的人,当下,朱棣便带着七八个便衣禁卫出发,姚广孝与亦失哈尾从。
出了紫禁城,朱棣本是想往夫子庙渡口登船。
只是此时已是寒冬,天上飘着雪絮,朱棣索性骑马而行。
往栖霞方向,需从定东门出城。一路疾驰,又需绕行钟山山麓。
此时,雪絮乱舞,骑马时,雪絮便凝结在了朱棣面上,结了霜一般,带着丝丝寒气。
这样的天气,实在寒冷,连朱棣这久在北平,甚至深入大漠之人,都不免沿途抱怨着:“这南京的冬日,寒冷竟不在北平之下,他娘的。”
姚广孝倒是习惯了严寒酷暑,只沉默不言地骑马跟着朱棣。
寒风入体,于是朱棣终究放慢了马的速度,徐徐而行。
大概是有点百无聊赖,朱棣看了一眼跟上来的姚广孝,突然道:“建文那个小子,在你那儿如何?”
姚广孝眼眸只看着前方,淡然地道:“只修行佛法,无问外事。”
朱棣若有所思,又道:“他真的灰心意冷了吗?”
姚广孝道:“陛下,到了这样的境地,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朱棣点了点头,随即就道:“嗯,朕要的,也只是他的态度。”
顿了顿,朱棣接着道:“他若能安分守己,朕自然懒得诛杀他。你回去时告诉他,教他注意身子吧。”
姚广孝道:”佛门之中,每日清心寡欲,可能更长寿一些。“
朱棣听罢,大笑起来,道:“若要清心寡欲,才能多活几日,那又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早死了干净。你们这些秃驴,朕看不懂。”
姚广孝:“……”
朱棣此时看了姚广孝一眼,脸上似乎闪过了一丝尴尬,连忙又道:“姚师傅,朕说的秃驴里,你可以例外,不必放在心上。”
姚广孝微微一笑道:“臣知道。”
沿着钟山骑行时,山麓绵长,不远处,又可见鸡鸣寺和玄武湖。
那鸡鸣寺古已有之,此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下令重建寺院,扩大规模,并御题“鸡鸣寺”。后经不断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千余亩,殿堂楼阁、台舍房宇达三十余座,乃南京第一大寺。
朱棣眺望着远处的寺庙,忍不住道:“都说佛家普度众生,却受朝廷和百姓香油供养,和尚们都不事生产,那么这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姚广孝却是直接道:“因为朝廷需要它。”
朱棣听罢,不禁失笑:“是啊,士农工商、僧俗百姓,总不免有人拿此慰藉,就说皇后吧,她便对此深信不疑,只要不祸乱国家,即可。”
又行十数里,那钟山山麓只剩雪絮中的山峦起伏的影子。
朱棣便问随来的一护卫:“还有多久可至栖霞渡口?”
护卫道:“陛下,再行五六里即可到了。”
朱棣听罢,眼眸微微一张,振奋精神,当下加快策马,只是他虽穿的厚实,却已经在马上冷得哆嗦,口里不停地吐着白气。
此时,他忍不住又骂道:“北方穿厚实一些,总还暖和,这南京穿的再厚实,还总觉得寒气无孔不入,真他娘的……”
他一路抱怨,想到了北平时,突而有几分颓唐。
又走了五六里之后,有护卫手指着前方道:“陛下,前头应该就是栖霞渡口了,那儿有一处村落。”
果然……若是远眺,可见那长江之水滔滔而下,隐隐可见渡口就在不远。至于那村落,却就在眼前了。
无数的雪絮拍打着朱棣的面庞上,看着不远处的景物,他僵硬的脸上,才见一些笑容。
朱棣显出了几分着急,道:“走,去瞧瞧去。”
当下,与众人至村前。
看这村落,也只有百来户,居中有一处砖瓦房显得格外瞩目,其余的就尽都是泥糊的茅屋,萧条而阴沉。
此时天寒地冻,外头几乎不见人烟,又恰在正午时,只寥寥一些炊烟升起。
所有屋子的屋脊上,都盖了一层薄薄的积雪。
朱棣见状,不由得皱眉起来。
百姓困苦,其实他比任何人心里都清楚,朱棣并非是一个只在紫禁城里不知民间疾苦之人。
可这等萧索,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
要知道,这里距离繁华的南京城,也不过二十里地罢了。
何况此地土地肥沃,富庶已在天下州府之上了。
倒也没有过多的犹豫,当下他下了马,踩着薄薄的积雪,徐步走了进去。
似乎因有陌生人来,有人听到了外头的动静,自茅屋里出来,却是手足无措地观望着。
朱棣便见一老妪,正拉着自己的孙儿出来,又紧着想将门合上。
朱棣挺着肚腩,急忙朝那老妪走过去,边道:“莫要走,俺们途径此地,迄今肚子空空如也,俺给你们钱,给俺将就做一些饭吃。”
那老妪踟蹰,她的孙儿便好奇地打量着朱棣,似乎像朱棣这一行穿着锦衣,还有马匹的人,极少能见着。
此时,朱棣已至那老妪的门前了。
老妪便慌忙行礼,带着几分怯生道:“俺……俺们这儿的饭菜,怕不合贵人的口味。”
朱棣爽朗一笑道:“只求果腹而已。”
说罢,便朝亦失哈使了个眼色。
那亦失哈会意,连忙取了碎银给那老妪。
老妪见了,手都在哆嗦,忙是千恩万谢,将门张开,迎朱棣等人进屋。
“这该死的雪。”进了屋子,朱棣拍打着身上覆盖的一层薄雪,一面打量这屋子里头的境况。
却见这屋舍里头甚是简陋,所谓的床铺,也不过是一些稻草杆子铺设在靠泥墙的位置上而已。
这不大的屋子里,既是睡觉休息的所在,又是吃饭用餐的地方,只一张缺了脚的桌子,四张长条凳。
除此之外,便是靠着另一边的泥墙了,至于一些瓦罐之类的东西,则放在另一角落。
那老妪随即便开始给灶台生火。
其实正午的时候,寻常百姓一般是不生火烧饭的,寻常古人只吃早晚两餐,只有贵人才能一日三餐甚至四餐。
当下,那灶头的火烧起来,屋子渐渐暖和起来。
这时,朱棣才发现老妪脚下竟是赤足而行。
要知道,此时连他也不禁不寒而栗,这样的天气,赤足行走,却不知如何熬得住。
倒是那小孩儿,勉强穿了一双不甚合脚的草鞋,只是这草鞋里头,还垫了一些稻草杆子,也不知是否有取暖的作用。
二人的衣衫都很是残破,看这花色衣料,朱棣只依稀记得,像是洪武十年左右时比较流行的。
大明定鼎天下之前,对衣物没有什么规定,等到朱元璋开国,直到洪武十年左右开始下旨区分士农工商的衣料和花色,比如商贾,不允许穿绸缎等等,便是布料的颜色,也有一些区别。
而老妪身上所穿的……显是在洪武之前,那洗的老旧的布料早已破烂不堪了,至少也有二十年以上的光景。
朱棣见此,不禁唏嘘,便与姚广孝至这长条凳上坐下,那老妪去筛了几碗烧出的热水来,送给他们吃。
朱棣哪里吃的下,随口道:“男人去哪里啦?”
那老妪用南京土音含糊不清地道:“修河去了,去年开始便是修河,今年徭役,男丁都需去一个月。”
“你男人也要去?”
“自是要去的。”老妪在灶台上张罗,一面回答:“只要成男都需去。”
朱棣听罢,不由皱眉,他见这老妪只怕岁数也不小了,她的儿子去倒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她男人这样的年龄,至少太祖高皇帝时就已经做过规定。
不过朱棣没有露出什么声色,只又随口道:“这样也好,至少去了河堤,总还有两口饭吃,今年冬天格外的寒,农闲下来,总不至没有活计。”
那老妪奇怪地看了朱棣一眼,又连忙移开目光,接着道:“河堤那儿,可不给饭,需自己带干粮。”
朱棣:“……”
朱棣这时下意识古怪地看了姚广孝一眼。
姚广孝只笑笑,并没有说话。
他历来只是旁观者,从不多事,至于陛下如何想,那是陛下的事。
顷刻功夫,朱棣继续打量这里,似还想多问什么,却又沉思着什么,却缄口不言。
等那老妪终于端了吃食来。
热腾腾的吃食摆在朱棣的面前。
一个禁卫却是勃然大怒,冷声喝道:“你这老妇好不晓事,我等给你这么多银子,你却只张罗这个给我家主人吃?”
原来这所谓的吃食,竟只是掺杂着黄米和碎米的粥,粥水稀得可见碗底。
这哪里是人吃的,这分明是畜生吃的。
朱棣也脸上也不自觉地带出了点怒色,只觉着这老妪有些奸猾。
老妪骇然,脸色白了一下,连忙低垂着头,期期艾艾地道:“不……不敢呢,不敢的……家里……家里就只有这些吃食了,平日里也都舍不得吃……”
那护卫不信,便去掀开这老妪家中的米缸。
往里一瞧,却是沉默了。
朱棣见那护卫脸色古怪,便起身上前去,却见那米缸里……倒还有一些米,大抵也就是半升上下,多是黄米和碎米掺杂一起。
再见其他的坛罐里,也是空空如也。
朱棣顿时破防。
“尔等就靠这些为食?”
“这已是好的了。”老妪怯生生地道。
“你们耕种的粮呢?”
“交了赋税,还要还一些粮,再有……便是男人们上工,需得背一些粮去,还有佃租,也去了大半。”
“这年关将近,米已没了,你们怎么过?”朱棣越听越觉得震惊。
“怕……怕还要去告贷……黄老爷家那儿……”
朱棣惊讶地道:“他舍得借?”
“借一斗,来年还三斗,他们肯借的。”
朱棣深呼吸:“那来年怎么办?”
老妪惊慌失措。
其实她根本已经没办法想来年的事了。
可此时被这么直面的问到,她终究想了想道:“孙儿大了,可以给黄老爷放牛,再大一些,有了力气……除了徭役,便可多租几亩地。”
朱棣忍不住笑了,道:“只这些东西,可如何吃?”
老妪只觉得朱棣等人在责怪自己提供的伙食,忙道:“能吃的,能吃的……要不……要不,贱妇去借一升白米来,总……总不教贵人责骂。”
朱棣一时不知该怎么说好。
倒见那老妪的孙儿,却是死死地盯着桌上的黄米稀粥,吞咽着口水。
朱棣便朝那孩子道:“你吃。”
那老妪的孙儿大概是真的饿极,听到朱棣的话,就好像饿狼一般,一下子扑了上去,竟也顾不得烫嘴,呼噜噜便开始吃粥。
吃的很香甜,这一下子,朱棣信了,眼前这可能是老妪竭尽所能地提供了他们的伙食。
只怕即便这样的餐食,在他家孩子的眼里,也已是极丰盛了。
朱棣愁眉不展,虽是饿了,可此时他一丁点东西也吃不下,只是叹了口气,心里唏嘘着,便对左右道:“再取一些银子给她。”
亦失哈上前,又掏出一块碎银。
那老妪不敢去接。
朱棣倒是怒了,大骂道:“全给她!”
亦失哈吓得打了个哆嗦,忙将随身带的碎银统统塞给了老妪。
朱棣的脸色阴沉,不等那老妪继续称谢,便道:“你们这儿……似你这样的……有几家?”
老妪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双手捧着,心里害怕,哆哆嗦嗦地道:“我家有两个男人,已算不错了,附近邻舍,有的只有一个男丁,隔……隔壁的人家,去岁男人因偷吃了黄老爷家的粮,被打死了……今年他们怕熬不过去……”
朱棣深吸一口气,道:“官府不周济?”
“周济……周济的……”
朱棣心里稍安:“这样的天气,寒冬腊月,官府该想办法颁发一些薪柴和米面,教大家共度时艰了。”
老妪却道:“周济的是黄家老爷……黄老爷是秀才,能和上头的老爷说上话……”
朱棣:“……”
朱棣再没有说什么了,他怕再说下去,自己会把这泥巴糊的茅屋给拆了。
便气冲冲地走了出去。
这一出去,却不知是不是因为他方才的声音太大了,以至于扰了邻舍。
朱棣眼看这满目疮痍,却突然有一种很无力的感觉。
他能周济这个老妪,可千千万万,甚至是十万百万的老妪呢?
一时之间,满胸膛的豪情壮志和踌躇志满,瞬间消散了干净。
远处,只见那青砖所建的大宅占地颇大。
随即,便传出几声狗吠声。
朱棣远远眺望,却见宅里出来几个汉子,牵着狼犬。那狼犬个头不小,毛色发亮,为首一个穿着绸缎衣的汉子,手里捏着一块肉,笑嘻嘻地朝那狼犬抛去。
狼犬见状,呜嗷一声,便箭步疾冲将肉刁起,一口吞下。
其他几个拥簇着绸缎衣的闲汉抱着手,俱都发出笑声。
那绸缎衣服之人,便也大笑。
朱棣是极喜欢狼犬的,今日见状,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前头那绸缎衣的人,此时已领着人,大摇大摆地过来,这人笑着道:“听闻庄子里来了生人,想来便是足下人等了,我见足下人等不凡,何不到宅里坐一坐。”
说罢,这人居然彬彬有礼地朝朱棣作揖行礼。
朱棣皱眉。
其实对方显然也是有眼色的人,只看朱棣的装束,能穿绸缎衣,那么就绝不是寻常的百姓,也断不会是商贾,在此时,商贾们还没胆子大到穿绫罗绸缎,毕竟洪武年间距离这时还不久呢。
朱棣便道:“你是何人?”
“区区末学后进黄仁义。”这人语气带着谦虚,行礼如仪:“就是本乡人。”
朱棣道:“你便是那黄老爷?”
黄仁义微笑着道:“这都是本乡的人抬爱罢了,末学后进世代久居于此,平日里有一些善举,因而颇受抬爱,这里天冷,还是进宅子烤一烤火吧。”
朱棣听罢,却没有动,而是死死地盯着黄仁义,道:“是啊,这儿天冷得很。”
黄仁义则依旧笑吟吟的样子。
他是个很会做人的人,礼数很周到。
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前提是站在他面前的是‘人’。
在他看来,朱棣这样的人,不是哪个宦官之后,就应该是个秀才和举人,此番人家路过,他顺道结交,将来总有用处。
朱棣突然猛地虎目一张,厉声道:“谁抬爱你?”
黄仁义一愣,他不理解朱棣的意思。
只是黄仁义的脸却微微拉了下来。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他看来,自己已算是周到,可对方如此无礼,便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于是他立即变了脸,面容逐渐阴沉,冷眼讥讽道:“我瞧得上你,敬酒你不吃,你还要吃罚酒吗?”
朱棣顿时有满腔愤怒,顿时抬起一脚,便朝那黄仁义的肚中踹去。
这一脚实在太快了。
黄仁义猝不及防,轰隆一下,他整个人身子被踹翻,顿觉得五脏六腑似移位一般,一屁股跌坐在地。
他发出一声哀嚎,疼的捂着肚子,口里大呼:“来……来人……给我打。不必……不必怕,我们自有上头的父母官撑腰,今日是他先行挑衅,便是打死他,也自有人给我们做主……”
他说到这里,喉头一甜,一口血喷出来。
朱棣听到对方有父母官撑腰,心里已愤慨到了极点。
朱棣口里禁不住喃喃轻声道:“张安世……你辜负了朕的厚望啊。”
姚广孝只在朱棣身后,纹丝不动,只是此时,他能理解朱棣的感受。
自古以来,所谓德才兼备,德在才先,这句话绝不是虚言,或许有些人,对此颇为反感,认为才能远比德行更重要。
却殊不知,德行才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倘若一人有天大的才干,这样的人能力越大,可能对整个天下的危害也就越大。
历朝历代祸国殃民之人,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
因此,自古以来,一个人的道德感永远都比才能重要的多。宁可用的是一个庸人,也决不能用一个能力出众,实际上却毫无道德廉耻之人。
陛下此番感慨,显然是对某些事大失所望,一个自己如此看重之人,却发现……根本无法去引以为左膀右臂,本身就是一件无比遗憾的事。
而此时,那黄仁义身边的仆从见状,也大惊,有人放开了狼犬,朝朱棣方向指了指。
那狼犬狂吠,竟朝朱棣扑来。
禁卫们虽早有戒备,可那狼犬扑来的极快,一下子便跳跃至朱棣的面前。
却见朱棣深吸一口气。
猛地一拳下去。
狼犬快,朱棣更快。
这一拳直中狼犬脑袋。
呜嗷一声……
狼犬翻滚落地,随即四肢开始摇摇晃晃,又呜嗷了一声,竟一头栽倒。
朱棣已走上前,一步步走至黄仁义的身边。
黄仁义翻滚在泥地里,却见朱棣抬起一条腿,而后抵住了黄仁义的肩窝,这巨大的力量,随即将黄仁义的肩摁在泥地。
黄仁义动弹不得,他口里高呼:“饶命,饶命……”
“饶命?”朱棣脚上的力道,逐渐加重。
黄仁义好像是被人钉死在泥地上一般,只觉得这重若千钧之力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
黄仁义恐惧了,他慌忙道:“饶命,饶命,我只是寻常百姓……不……不要杀我。”
朱棣抿嘴不语。
黄仁义的肩窝却越陷越深,半只胳膊踩入了泥地里。
黄仁义开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他嚎叫着挣扎,可是……肩膀处,似乎开始有骨裂的声音,他惊恐地狂叫:“饶了我吧,饶了我吧,我给你银子……我……我与知县老爷乃是至交好友……你……你……咳咳……咳咳……你若是敢动我一根毫毛,周知县断然饶不了你……”
咔……
朱棣脚上狠狠地用上猛力。
黄仁义的肩骨咔嚓一下,应声而裂。
在古代……这样的重伤,尤其伤到的乃是肩骨,基本上是没有存活的可能了。
黄仁义在地上抽搐,疼的昏死了过去,只是身子还在抽搐着。
朱棣眼眸里猛地掠过了一丝狐疑。
他抬头,看一眼眼前这黄仁义身后的几个仆从。
这些人一看朱棣这么狠,显然此时早已吓得面如土色,竟连一点上去帮忙的勇气都没有。
“方才……方才……他说什么。”朱棣喝问。
这几个仆从早已吓得腿软,纷纷拜倒,磕头如捣蒜:”饶命,饶命。”
朱棣却不理会这些,继续怒声质问道:“方才他说,他和周县令乃是至交好友……是吗?”
一个仆从磕头道:“是,是,是,黄老爷偶尔……要去县里,总会拜访周县令,与周县令谈笑风生。”
朱棣却冷冷道:“这里乃是栖霞渡口,怎的还受那上元县县令管辖?”
仆从们只是磕头如捣蒜。
朱棣大喝:“说。”
一个仆从怯生生地道:“这……这……这儿历来就是上元县管辖呀……您……您说栖霞渡口?栖霞渡口……在隔壁……隔壁……得过了前头一条溪,那儿才是……这儿还是上元县……”
说到这里,这仆从在朱棣的瞪视下已经吓得快哭了,连忙又哀叫着:“饶命啊,饶命啊……”
朱棣:“……”
姚广孝:“……”
方才那口称此处是栖霞渡口的禁卫,身子开始悄然无声地往后移动。